妈妈24小时陪伴,孩子却百般刁难?原来,孩子要的“陪伴”是这样的

心智家园教育 2025-04-21 09:51:20

正确的陪伴方式是“用心”,不是“用力”。

所以,“有效陪伴”是什么?

那就是:通过我们的陪伴,提升孩子的能量。

——心智教育体系创始人包丰源老师

01

付出了爱,结果不如预期?

根源在这里

“为什么自己给出了24小时的陪伴,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刁难?”

这句话来自心智教育专家招辉老师曾经处理过的一个案例。

这位妈妈是全职妈妈,她陪伴女儿长大,一直事无巨细地照顾女儿。

她没想到,在如此无微不至地照顾下,女儿上了大学不到半个学期,就辍学回家了。

这位妈妈对招辉老师说,她带女儿去看了心理医生,认为这是必须要到医院治疗的。

直到进入心智教育学习后,她才看到:自己虽然每天都在陪伴孩子,但是孩子并没有感受她的存在。

孩子的状况,根本原因往往就在于:孩子的期待与父母的“爱”有落差。

直到招辉老师给这个孩子做情志疗法时,孩子才终于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妈妈根本就不知道我要什么,所以我不觉得妈妈爱我。现在,我就是要报复她,不停地给妈妈出各种难题,为的就是验证她是否真的爱我。”

这个案例恰恰是当代亲子关系的缩影:我们用身体在演绎“陪伴”,却少了最珍贵的了解彼此感受的对话。

那个辍学的女孩,最终在母亲学习“心智教育”后逐渐好转。当妈妈开始用心地互动与陪伴,女儿终于感受到了:“原来你真的爱我。”不久后便重回大学继续学业。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孩子的心理问题,源头往往就在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中萌发,也会因为家庭环境的改变而随之发生转变。

世界上,最应该读懂孩子内心的,就是父母——

唯有父母能够了解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懂得从教育的底层逻辑去与孩子重塑关系,走进孩子的心,孩子的状况才会迎刃而解。

02

放下“为你好”的主观判断

感受孩子的感受

电影《刺猬》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场景:

妈妈在房间里问儿子:“我知道自己过往那样做是不对,你能原谅妈妈吗?”

本来说话结巴的儿子,却坚决地说:“不原谅!”

斩钉截铁的三个字,是决绝,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沉重的失望。

招辉老师通过这个电影情节,道出了“爱”的真理:

父母不恰当的“爱”,往往会成为孩子内心的一道坎。

在《刺猬》中,妈妈甚至可以为了孩子下跪求人、承受屈辱,但这一份“爱的表达”却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很多时候,父母的“为你好”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一般:父母只是单方面地表达,却不接受孩子真实的反馈。

孩子的心一直被压抑,最终对父母以对抗、反叛、拒绝的姿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呐喊:“不要再说为我好了,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是啊,孩子的感受,我们真的知道吗?

过度的爱、过度用力的陪伴,带给孩子的只有“反感”。

上面案例中提到的“爱的误区”,包丰源老师早在《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一书中就提到过:

“爱孩子,不是“把孩子视为一切”的爱,更不是“要求回报”的爱。只有用正确的方式来演绎爱,才能够真正地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真正的陪伴,不是用力讨好,而是用心看见。

父母之爱子,应该先从学会“如何爱”开始。

03

爱孩子

就为孩子提升能量

能带给孩子幸福感的陪伴,离不开一个关键点——用心。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越用心,孩子的能量就提升得越多。

01尊重,是陪伴的基石

陪伴孩子的关键词是“尊重”和“宽容”。

在孩子最需要理解与倾听的时候,给予关怀和慰藉,孩子的情绪才能得以有效释放。

反之,孩子的情绪则会埋下种子,不断地发芽、生长,消耗孩子的内在能量,最终导致过激的行为。

孩子打碎水杯时,一句“我们一起收拾”胜过十句“怎么这么不小心”;孩子考试失利时,“过程比结果重要”远比“为什么这么笨”更有力量;孩子休息玩游戏时,用“教我如何玩”比“就知道玩”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用尊重接纳情绪,用宽容代替指责,才能让孩子的能量自由生长。

02互动,使陪伴更有温度

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源于童年时父母回应的质量。

其中的关键因素是陪伴和回应。

有效陪伴的价值在于“互动”,它是维持亲子之间情感链接的开关。

微表情、动作、说话方式、语气都是影响陪伴品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最好的陪伴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和他“在一起”。

放下手机,专注地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陪他打一局游戏,而不是说“就知道玩”;用表情和语气传递“我与你同在”。

有效陪伴的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

在字字句句的互动中,爱开始流动,亲子关系开始升温。

04

成为光源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成长的契机。当我们放下“改造孩子”的执念,转而修炼自己,亲子关系便有了新的可能。

正如包丰源老师所言:爱孩子,就是提升他的能量。

而这份能量,源自父母内心的觉醒与成长。

纪伯伦在《孩子》中写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居高临下的施与,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当我们以谦卑之心陪伴孩子,用尊重、互动与身教浇灌亲子关系时,终会发现:不是我们在塑造孩子,而是孩子让我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爱的最好模样是,父母与孩子彼此照亮、共同生长。

留言区开放丨暖心征集

🔺你和孩子之间,有过哪些“有效陪伴”瞬间?

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你的温馨时刻。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