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文艺界委员的履职表现引发全民热议。
当镜头聚焦到62岁的张凯丽身上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被贴上"国民妈妈"标签的演员,正在用政协委员的身份书写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篇章。
"35岁不是职场终点,而是黄金起点!"

张凯丽在政协会议上掷地有声的发言,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面对普遍存在的"35岁就业歧视"现象,她以详实的数据支撑观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1.3年,35岁群体兼具经验积累与创新活力,正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力军。
这个建议精准戳中了当代职场人的痛点,在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形成#35岁职场突围#话题风暴,单日阅读量突破3.2亿次。

在关乎家庭暴力的议题上,张凯丽展现出罕见的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
"让施暴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让受害者得到应有尊严。"
她提出的家暴通报制度和财产分割建议,不仅参考了全球28个国家的反家暴立法经验,还结合最高法近五年涉家暴案件大数据分析。

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在讨论中多次提及接触的真实案例,说到激动处声音哽咽,这种共情力让法律条文不再冰冷,也让公众看到文艺工作者参政议政的独特视角。
当舆论场还在热议这两项民生提案时,张凯丽早已将履职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文化疆域。
在文艺界别分组讨论中,她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论述引发同行深思。

"AI不是对手,而是打开创作新维度的钥匙。"
这个观点源自她参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纲要》修订的实践经验。
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已达5.8万亿元,张凯丽建议建立文艺创作数字智库,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受众审美变迁,为创作团队提供精准的"文化导航"。

在女性成长议题上,这位政协委员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先锋意识。
"真正的平等不是特殊保护,而是创造公平竞技场。"
她参与起草的《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白皮书》中,既有对职场妈妈弹性工作制的探索,也有对"银发女性"再就业通道的设计。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她将表演艺术中的角色塑造理论应用于女性领导力培养,提出"人生角色转换训练"概念,这项创新建议已被纳入全国妇联2026年重点工作规划。
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是张凯丽持续深耕的领域。
面对短视频平台日均3.2亿的文艺类内容产出,她主导的"清朗·网络文艺生态建设"专项行动已初见成效。

"流量不应成为唯一指挥棒,艺术价值才是永恒坐标。"
这项提案推动建立了网络文艺作品综合评价体系,将思想性、艺术性、传播力纳入多维评估模型。
最新统计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优质网络剧占比同比提升17%,印证了她"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的前瞻判断。

在国际文化传播层面,张凯丽的履职成果同样亮眼。
她牵头成立的"影视出海专家智库",成功推动《长安三万里》《封神三部曲》等作品海外发行。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找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
这个理念体现在她参与制定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提升计划》中,该计划创新提出"文化立方体"输出模式,通过影视、游戏、衍生品的三维联动,使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2.3%。
"艺术修养应该成为参政议政的催化剂。"
张凯丽在接受专访时的这句话,或许能解释她履职成功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