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养老:80后指望不上,90、00后更靠不住

亦融正直云朵 2024-07-19 11:14:34



作者:国馆

一夜之间,世界变老了

最近看到一些数据,有些颠覆我们的认知,也让我们脊背发凉。

第一个数据是日本政府统计的,2024年第一季度的三个月里,日本有2.1万人在家中孤独死去,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约80%,达1.7万人。按照这个数据做推测,整个2024年,日本将有近7万65岁以上的老人会“孤独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23年各国平均寿命排名,日本位居榜首,平均寿命接近84岁。

我们一直觉得长命百岁是福报,但现实却狠狠打了我们一耳光。

长寿,似乎就意味着要面临一个孤独无依的晚年。

别看这是日本的数据,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甚至可能更严峻。

早在200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就超过了7%,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仅仅三年后,2023年这个比例超过了14%,已经完全是深度老龄化的水平。

有人预测,到了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会超过20%。这是目前高收入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再过60年,中国65岁人口占比会接近50%,到那时,大概8亿人口,差不多4亿人是65岁以上的老人。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人一直都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在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平均寿命才不足40岁,这当然有战乱的因素,但即使没有战争,也从来没有过“老龄化”的问题。

日本老人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也正在或即将面对。

图 | pexels-brian-mari ©

而且我们的挑战更多。

第一是老龄化速度过快。

其他国家数十年的发展,才慢慢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我们呢,说跑步进入都是很委婉了,简直是一夜进入深度老龄化。但即使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水平还没有跟上,典型的未富先老。2023年,中国人均GDP约1.3万美元,而日本是3.38万美元,相当于中国的2.6倍。

第二是少子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生育高峰,分别是50年代,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80年代,随后进入了计划生育时代,再后来人们的生育意愿大大降低,所以第四次生育高峰还没有出现,大概率以后也不会出现了。根据2023年的数据,全国全年出生人口900多万,但死亡人口有11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7%。

前期生育高峰出生的人逐次进入老龄,而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再加上人均寿命的延长,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比大部分国家都要大。

第三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完善。

突如其来的老龄化,似乎是让所有中国人都猝不及防。无论是理念,还是硬件设施,都还没有做好准备。感觉昨天还朝气蓬勃,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何今天就不得不养老了呢?

但无论如何,事实就在眼前,不管是否乐意,都不得不去面对。

图 | pexels-minan1398©

让我感到吃惊的第二个数据是北京西城区法院曾经公布的一组数据:在2016年-2021年的五年里,所受理的离婚诉讼案中,有将近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

而在韩国,2012年的时候,50岁以上的人的离婚率就超过了年轻人。

这说明逃离婚姻并不是年轻人才有的愿望,而是很多人的共识。所不同的是,年轻人选择了慎重进入围城,而且不再对里面的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而已经进入围城的老人则选择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奋力逃离。原本我们以为,老夫老妻的老人无论如何也能将就着过完这一生了。事实是他们依然在尽可能地努力去争取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但很显然,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要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仅仅是离开失败的婚姻还远远不够。有太多更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图 | pexels-maverazc ©

养儿防老,防不胜防

中国人常说,养儿防老。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自古以来,特别强调一个人孝顺的品质。

但是到了现在,即便儿女都很孝顺,却未必能够防老。养老的问题,恐怕将成为今后好几代中国人无法避开的伤痛,防不胜防。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以一种近乎固执地理念认为,养育子女,可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子女成人以后生活的地方,在空间上离父母不远。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个前提都是成立的。

历史上,我国一直都是农业文明的国家,所有人都安土重迁,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即便有有少数人会通过科考做官,离开家乡,赴任地方,但家中一定会留有其他兄弟。比如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在外为官时,四弟曾国磺一直留在家中,打理家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向工业化迈进。但政府一直进行严格的户籍管理,人口无法自由流通。大部分人还是守在家乡。

图 | pexels-taryn-elliott ©

这个时候,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是常见的事情,尽孝是可能的,养儿防老当然可以实现。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很快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交通四通八达,特别是高铁的飞速发展。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西、南北一万多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在24小时内抵达。

加上人员流动政策放宽,大量的人离开故土,外出务工。一年一度宏达的春运场面,就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一个缩影。

空间上的远离,让孝顺失去了最基本的条件。

当然还可以给钱,也可以让年迈的父母跟随子女迁徙……

理论上好像可以做出的选择很多,事实上其实几乎别无选择。

更多的时候,子女养育成人了,孩子们确实也孝顺,至少他们很想孝顺。但老之已至,其实跟毫无防备没什么区别,因为根本就是防不胜防。

子女远在万里,苦苦打拼,一部分有余力的人也许可以给父母给些钱。

但赡养父母和养育孩子是一样的,“牛马皆有养”,给钱只是最基础的,但还远远不够。

图 | pexels-hieu-tran ©

对老人来说,陪伴远就比金钱重要,但很多人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天24小时,老板和客户还不够分的,对于更好说话的父母,就只好说抱歉了。

有人算过一个账,对于一个40岁的人来说,如果在余生,每年只春节的时候回家见父母一次,那这辈子和父母团聚的日子,加一起满打满算也不过剩几十天的时间。

何况,很多离乡的人,连维持自己的生活都难上加难,那还有钱寄给守在故土的父母。

养儿防老,似乎注定了只能是到头一场空。

图 | pexels-preciousmemoriesvietnam ©

出走的不堪重负的80后,养老靠不住

现实总是来来回回针对80后一代使劲折腾。

谁让80后生活在中国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呢?

80后,现在35-45岁,大部分人的孩子都还没成年,父母却已经老迈。真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

80后的父母,大部分都是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他们在80年代为人父为人母,正好碰上了计划生育。

因为基数大,尽管80后多独生子女,加起来总数也不少。所以80后是新中国第三次生育高峰期的产物,恐怕也是最后一次。

80年代同时进行的还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如期而至,包分配的工作没有了,很多事情靠的就是个自由竞争。

所以人到中年的80后,很多人面临的是上面有4个年迈的父母,膝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自己是独生子女,却被各种引诱、催逼着生二胎(90、00后婚都不想结,哪里指得上生二胎?)。

找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不仅面临大量同龄人的竞争,还有90后、00后来抢饭碗。

从道理上说,35-45岁,搁以前任何年代,怎么看都是黄金年龄,是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的中坚力量。但现在很多企业招聘都明确规定要“35岁以下”,考公务员也一样。而最小的一个80后,今年正好是35周岁。相当于整个80后被歧视了。

80后进入江湖的时候,60、70后是中流砥柱。好不容易以为自己媳妇熬成婆,结果这个时代一次性要将整个80后给淘汰了。

图 | pexels-seymasavascioglu ©

80后还是第一批大规模出走的人。

80后参加工作在21世纪初,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就是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城市化率窜天猴一样上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如浪潮一样奔入城市谋发展。80后就是这股浪潮的弄潮儿。

和候鸟一样按时迁徙的农民工不同。一头扎入城市的80后,第一理想是要在城市里扎下根来。

于是,在房价飞涨的时期,无数的80后掏空了老少几代人的口袋,凑够首付,在城里买房。往后的日子里,不要父母帮忙还房贷已算大有出息,哪里还有金钱和精力来养父母。

而80后的父母,又刚好是最后一代故土的固守者。

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迁徙的命运。很多人已经开始习惯在城里生活。

图 | pexels-szymon-shields ©

但80后的父母,在这股浪潮到来之前,已经在故乡过完了前半生,他们自己不愿意,事实上也的确很难,再去适应现代都市生活。

作为子女的80后,用尽了全部的力量走出来,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而80后的父母,要他们改变前半生已经固定的生活习惯走出来,大部分也是无能为力的。

子女回不去,父母出不来。指望80后给父母养老,哪里还指望得上?

但对90后、00后来说,他们的天地更广阔,只会走得更远、更野。养老,就更指望不上了!

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慢慢接受一个现实:养孩子防老,已经现实了。对于自己的老年生活,还得另想办法。

图 | pexels-sametraw ©

孩子,不该是养老保险的标的

说到这个话题,肯定又有人要来骂我。给我扣上欺师灭祖,西方走狗的帽子。说我试图瓦解老祖宗几千年孝道的优良传统,居心不良,其罪可诛,万恶不赦。

情绪归情绪,现实归现实。该面对的,总是要面对的。

避开很多宏大的命题不谈,暂且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这一生。

为何要生孩子,养育子女?

无论如何,一个活生生的、有独立人格的人,都不该只是一个投资标的。

我总以为,我们决定要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只应该出自于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自己已经发自内心地愿意,并准备好为人父母,并且要有能力去好好爱一个孩子,护送他健康而快乐地长大。

而不应该有其他功利性的计较。

当我们有了一个孩子,那只应该是一场关于爱的邂逅。

这是一份美妙的缘分。

所以,自始至终,我们都不应该试图去把控孩子的人生,把他们培养成将来为自己养老的工具。

我们对他们的爱,也该是为了让他们感恩,等他们长大了,以孝顺的方式再回馈给我们。

孝顺,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一份亲情,而不是一种债务的清偿。

图 | pexels-huy-phan ©

所以我们给孩子的这份爱,不应该让孩子觉得那是背负在身上的压力,甚至是负累。而应该是轻盈的,是他们在人生的路上往前走的一份助力。

所以,养育孩子,无非是扶上马,再送一程,然后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离开,去奔跑,去飞翔。

也许他们不再回头,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高兴和骄傲。

若有一天,他们回来了。若我们有能力,还在原来的地方,让他们有一个可以栖息的港湾,那我们已经很了不起了。

往大了说,没有下一代的出走,人类是没有发展到更好的希望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以孝道之名,束缚住他们。这对他们来说不公平,对整个人类来说,也不是好事情。

至于养老的问题,现在以及将来,实在是不要再寄托在子女的身上。

既有现实的原因,如前文所说,在以后,养儿防老其实是一个极度靠不住的事情。

也有认知理念上的原因,养育孩子的目的,压根儿就不该是为了自己养老。

那我们的老年生活怎么办,就只有“孤独死”一个结局吗?

我个人的想法是,等将来老了,孩子们出去了。就找几个合得来的朋友凑一起,吃喝玩乐,互相扶持。谁死最后,那就只能说是上天的安排了,认命吧。

现在社会上也在想很多办法。

几年前,南京在试点一种新型的互助式养老——“时间银行”。鼓励有能力的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帮助、陪伴有需要的老人,这些服务时间会被记录并储蓄下来。等以后自己老了,需要帮助了,可以支取,获得相应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里存下的时间还可以转赠。

福建在试行一种新型的佛教主题的寺庙养老院,收费低廉。老人住在里面,平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互帮互助,也能一起娱乐休闲。既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也能满足精神需求,还能做好临终关怀。

在杭州,一些有房子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邀请外来打工的年轻人与自己同住。免房租,只需要不上班的时候和老人说说话,像家人一样一起生活。算是各取所需。

图 | pexels-jan-van-bizar ©

总之,我们身处在一个千年难遇的大变革时代,是幸运,也是不幸。一些困扰在所难免。

对我们个人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无需恐惧,坦然面对孩子长大、自己衰老的这样一个自然过程。

既然是自然过程,那我们自然而然去面对就是了。

对日益衰老的现实,我们应该有所准备,但不用焦虑,更不需要去依赖,甚至是绑架下一代人。

图 | pexels-vovaflame ©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国馆)

0 阅读:0

亦融正直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