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残障学生,为“一个都不能少”增添注脚|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评论5 2025-04-25 21:41:54

当残障群体在教育领域得到更多地关怀和支持,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也将随之提升。

▲资料图: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图/IC photo

文 | 寒山

AI时代,技术革新与社会公平的议题愈发紧密交织。而残障群体教育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维度,长期面临资源匮乏、师资不足、场景适配性低等挑战,亟须技术创新的阳光照拂。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障人士约8500万人,但2023年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仅7.7万人,残障教育供给两端严重失衡。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应用,则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一把钥匙,成为科技向善的最新注脚。

以听障人士为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很难像普通学生一样,通过聆听老师授课来获取知识,更多时候只能依赖于课堂上的板书以及课后的反复询问与自学,这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也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效率。

而基于AI 的智能识别、语音交互等能力,则可以在多个维度为残障学生赋能。比如,AI 语音速记功能可以将语音实时转化为文字,帮助他们克服沟通障碍,更顺畅地参与课堂学习和日常交流;同样,对于视障群体,AI 阅读助手能够将文字内容转化为语音输出,让他们“以看代听”,无缝融入课堂。这种技术赋能的本质,其实就是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平权。

当前,不少科技企业已开始探索AI助残的实践路径。譬如,有互联网公司开发了AI手语翻译系统,帮助听障人士在公共场合实现无障碍交流;也有企业推出智能盲文显示器,降低视障人群获取知识的成本。

这些尝试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对残障人士提高生活质量 、融入社会生活,善莫大焉。但在残障教育领域,相关研发与应用还面临产品碎片化、技术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如何将零散的解决方案整合为系统性支持,如何确保技术真正下沉至基层教育场景,仍需多方合力。

在这一领域,金山办公的实践就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近日,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阅读权益保障论坛上,金山办公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智慧教育平台与 AI 办公服务,将人工智能+办公能力赋能残障院校数智化转型,以自身实践助力AI普惠。

这一举措的背后,源于对残障教育痛点的深刻洞察。金山办公副总裁吴庆云表示,残障院校不仅需要硬件捐赠,更亟须智能化工具提升教学效率。金山办公作为一家全栈赋能用户办公与学习的互联网公司,其智慧教育功能覆盖AI写作助手、阅读助手、AI翻译等立体化办公学习场景,极大缓解残障学生的学习障碍,为残障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金山办公的AI普惠实践,体现了一种浓厚的技术人文主义色彩。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商业公司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是为了盈利,实际上,每一家现代商业公司也都是社会价值集束与责任主体,一味追求利润而忽视普惠初心,并不符合社会运转的规律与公众的期待。“企业存在的合理性的评判标准不是企业自身利益,而是社会利益。”德鲁克的这句名言如今依然掷地有声。

当然,技术普惠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始终是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过度强调社会责任可能削弱创新动力,而一味追逐利润则易偏离科技向善。

对此,金山办公以“用户第一”为价值观,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始终把用户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确保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去年国际残疾人日,金山办公还发起了“WPS AI,一起听见”行动,为听障人士免费开放WPS AI语音速记权益,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生活、学习和工作。

实际上,此番通过将AI能力嵌入残障教育场景,企业既能积累垂直领域的数据与经验,为产品优化提供依据,也能在用户教育与市场培育中建立品牌认知,提升企业声誉。这种良性互动,或可为科技企业探索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提供某种启示。

自从OpenAI掀起这一轮人工智能革命以来,“涌现”成为人们讨论大模型的高频词。从技术与商业角度而言,大模型涌现的是各种技术创新与商业场景,而从社会文明角度而言,这种涌现,指向的则是对人类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其中就包括让残障人士更好地接受教育。

这种可能性的创造,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在于:一方面,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只有确保残障群体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当残障群体在教育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也将随之提升。

残障群体教育的变革,本质是一场关于尊严与平等的革命。当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承载着人文关怀的桥梁,教育的边界将被重新定义。正如吴庆云所言,金山办公一直强调“用户第一”,AI普惠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残障学生“学得更好”,更在于让社会看见他们的潜力与价值。这条路注定漫长,但每一步前行,都在为“一个都不能少”的愿景增添注脚。

撰稿 / 寒山(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