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高允,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等职,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作为贵族子弟因父荫而被朝廷录用的他,虽然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他的性格跟贫贱之时一样,清廉俭朴,为人称道。有一次,皇帝到他的家里,发现他家中竟然只有几间草房,几床布棉被,几件半新的袍子,厨房里只有咸菜,不由感叹道:“古之清贫,岂有此乎?”于是赏给他一些布匹和粮食。(宋《太平广记•廉俭》)
高允在朝中做官的那些年间,北魏王朝整体而言,国家是往上走的。非常夸张的是,史载,自从太和年间北魏迁移了国都以后,国家丰足,以致国库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装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也堆满了钱币和布匹,东西多得无法清点。故此,执掌国政的冯太后决定将多余的布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而在这样国泰民安的背景下,高允或许应该也跟其他官员一样,照顾好自己,过几天像样的生活才对。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是他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其生活甚至可以用“清贫”去形容。
这很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之常情,在可能的情况下享受生活,活得潇洒一些是人们都能理解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允他可是贵胄出身,父亲是北魏丞相参军(丞相府高级属吏)高韬,祖父为后燕吏部尚书高泰。更别提他自己在朝廷上的官职也不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熟语,我们该听说过的吧?因此,我们并不难想见,他小时候应该过过几天好日子的。过过,但到他自己担任朝廷高官、有条件继续的时候,却一反常态简朴生活,又是因为什么?应该是他深受古代先贤的影响,更愿意在事业上有所追求,而不是在生活上。
史载,高允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有非凡的气度。他十来岁时,为祖父高泰奔丧还归本郡,将家中财产都让给两个弟弟而自己身归沙门,取名法净(后还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允对于财富的淡漠是有基础的。在对财富相当淡漠的同时,他对学问的追求却又是孜孜不倦的——他曾经担笈负书,千里求学,并因此博通经史。而这些,无疑都影响了日后成为朝廷高官之后的高允的财富观、人生观。也正因为他身子正,政风清,所以,当与他同朝为官的一些人因为贪腐而被绳之以法时候,他不仅安然无事,而且活到了耄耋之年——在98岁上,他才平静地离世了。
清贫,意味着物质生活处于较低水平,但与此同时是不是意味着你较少物质的羁绊,可以活得更潇洒、更平和?同时也意味着你可能名垂青史,永远为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