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4年12月09日
大家好,我是千妈。
前段时间跟小朋友有一次关于“思考”的探讨。
起因是梳理近期测试卷时,发现她还是习惯性“就题论题”,懒得花心思在不同类型题中找规律,也没有追本溯源地去理解概念,有点小生气,就想跟她聊聊。
我用自己举例,辅导课业,我其实有两种方式可以选:
一种就是每天盯,一种是每隔一段时间,通过你做过的题,梳理出哪方面掌握得比较OK,哪方面还需要用力,再有的放矢地查漏补缺。
每天盯看起来耗时,其实很轻松,因为我不用动脑子,跟你刷卷子一样,就题论题,多简单,手机APP一扫,标准答案就出来了,对的直接略,错的马上改,改完了事。
第二种方式,看起来不费时,费的全是脑力,我得去琢磨去思考,才能透过一堆乱七八糟的题,看见对错背后你的做题思路,这是比对错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你感觉我们效能还不错,每天回家好像还有大把时间阅读运动玩点有的没的,那只是因为我是真的花了心思,是在用脑子做事。
这就是思考的价值,缺了思考这个本领,再努力都没多大用。
因为除了天赋异禀,大部分普通人的能量都很有限,思考是帮助我们通过看透事物本质,发现事物规律来提高效能,优化能量的使用,这样才能产出超额劳动价值。
如果你只努力不思考,最多就产出个平均劳动生产率,那社会能够回馈给你的,也就是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条线上的价值。
这也是很多人看上去很努力很拼命,但总体收益始终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再举个工作中的例子。
假如你是一家公司老板,看见财务报表上最近公司销售额有所下降,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下降原因是客户数量减少。
如果你有思考的习惯,你就会去琢磨,客户数量为什么会减少呢?因为你们失去了一些老的客户。为什么会失去这些老客户?因为以前产品质量和现在质量有差距。
通过不断思考不断追尾的方式,才会发现公司销售额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品控问题,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聚焦在生产端和供应链上。
如果你不思考,就盲目采用降价促销或者加大广告宣传的方式来提升销售额,是治标不治本的,结果可能就是成本花了,人也折腾了,却没收到想要的效果。
总结来说,就是电影《教父》里那句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我老跟你强调,做任何事,不论学习知识、认知事物还是理解身边的人,都一定要多思考的原因,不是啰嗦,实在是不想你走弯路。
一顿真诚输出,总算把心态扭了过来,小朋友终于能定下心,安安静静认真盘点她那些本就可以找出规律,提高效能的题。
之所以花时间沟通探讨“思考”这个话题,也是基于我对她的了解。
“思考练习”我们从小就做,我知道她并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很多时候就是犯懒,需要有人“敲敲脑袋”提醒一下。
而对于更小的孩子,建议大朋友们最好早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这不只是提高学习效能,跳出卷王模式的助力,更是孩子受益终生的本领。
关于“思考练习”,我写过很多实操文章,包括且不限于:
《哈佛大学50年研究:提升孩子思维能力的3步提问法,寒假立即用起来》
《我用犹太精英家庭的“海沃塔”聊天法跟娃探讨问题,收获出乎意料》
《“人工智能会取代学霸,而不是学渣”》
《BBC口碑之作,每集5分钟开启孩子思考力、大格局!三刷后强烈推荐》
《挑遍国内外儿童杂志,这3套最能帮孩子打开视野,独立思考》
......
今天再给大家分享一套中信出版的好书:《思考世界的孩子》
▲
来源:当当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适读年龄:6-12岁
这套书为誉为儿童思考启蒙类读物的标杆,18年入选了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推荐图书,豆瓣评分高达9.5。
它的内容大部分都选自法国久负盛名的儿童哲思杂志Astrapi,全书有59个来自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真实提问,由哲学家来专门解答。
这些问题很日常也很有意思,几乎触及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所有声音,称赞、质疑、鼓励、批评,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
诸如: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生孩子?
我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我们应该与他人分享吗?
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
长大是一件好事吗?
孤独是痛苦的吗?
.....
这些问题,相信很多小朋友都问过,但作为家长,可能大多数时候回答都比较简短敷衍,“你还小,长大就懂了。”“小孩子问这些干嘛?”这样的回答,会一点点损耗孩子的好奇心,一次次把孩子通往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大门关上。
这本书里,哲学家们给出的回答方式就要好很多。
用“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来举例,书里会讲,因为在学校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认识很多人、可以学着自己解决问题。
但不止于此,书中对这种浅层思考,会引导孩子更深入地追问:
我们要去上学,因为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那么,理解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要去上学,因为在学校里可以认识很多人,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认识其他人呢?
我们要去上学,因为在学校里可以学着自己解决问题,然而,学会不依赖父母,自己解决问题有用吗?我们可以自己做决定吗?
除了深入探寻,还会引导孩子做一些多维度思考练习。
以恐惧为例,它不仅讨论恐惧的成因和表象,还探讨恐惧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识别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这种多维思考练习,对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非常有帮助。
▲来源:《思考世界的孩子》书本插图
这些都是我很认同的地方,尽量不用结论性语言,而是让孩子在不断反问、探寻,多角度辩证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关于不同问题的答案,不知不觉中学会像真正的哲学家那样,有逻辑性地深入思考问题。
对孩子来说,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也远比大人灌输的道理深刻、持久许多。
书里面还有很多“头脑风暴”似的类型小问题也特别赞~
比如,探讨“是否”类型的问题,会先引导孩子从一个角度思考,再从另一个角度尝试驳回。
▲来源:《思考世界的孩子》书本插图
对于“应不应该”这种类型的问题,则会先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是什么”,再思考“如何做”,最后探讨“为什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还有我们常见的“为什么”类型问题,先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释,再引导孩子找出每种解释的矛盾之处,最后,在各种矛盾中找到平衡,这样的思考路径,我现在工作中也经常用到。
它还很贴心地配置了家长使用的“阅读指导”,每一页该怎么读,怎么引导,都写得很清楚。
▲来源:《少年不迷茫》书本插图
因为从小陪孩子精读,这种引导方式我已经熟门熟路,所以这部分没怎么用,但我觉得,对缺少共读经验的妈妈来说,这个版块设计是很有价值的。
以前为了给绘本馆的小朋友讲汉字,我花了点时间研究文字,发现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古埃及文也是,后者逐渐演变成希腊文、英文、德文、法文,这些文字都是由字母组成,只有古汉字,虽然已演进为简体字,却仍然是象形文字的传承。
比如,有个笑话说“胖”字和肝胆脾肾一样,都是月字旁,“瘦”字则和病痛疼一样,都是病字旁,所以咱不用减肥,你看,胖是正常,瘦是不正常,胖比瘦好。
这个笑话说明了汉字的具象特征,甚至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
后来学国画,我也感受到,中国画美就美在它那种写意文化背后的形象思维。
但这些也正是问题所在,即受传统影响,国人更注重形象思维,而不太注重思考演绎。
可是,大学接触经济学,加上职业生涯中对市场的判断,让我理解到深入思考、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形象思维固然直观便捷,可如果我们想在现实世界,切实地提高效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离不开深度思考。
就哪怕不说效能,思考也很重要。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非常短暂,拥有的财富再多,也终将归零,喜欢读历史的朋友就会有很强烈的感觉,岁月长河,能留下来的东西其实并不多,最有价值的,不是物质,而是思想。
思考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年岁限制,我思故我在,便是思考的乐趣所在。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寻一起读童书”准备解读海明威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电影《水果硬糖》。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