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珍曰]∶蒲黄,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详见禽部寒号虫下。按许叔微《本事方》有士人妻舌忽胀满口,不能出声。一老叟教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又《芝隐方》云∶宋度宗欲赏花,一夜忽舌肿满口。蔡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而愈。据此二说,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证矣。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蒲黄“发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述了蒲黄凉血活血的故事:据许叔微《本事方》记载:有一读书人的夫人忽然舌头肿胀膨大疼痛,塞满口腔,无法说话,一位老人家教她用蒲黄粉频繁地涂擦在肿胀的舌头上,第二天早上肿胀就消退了。还有一本《芝隐方》也有记载:南宋年间,宋度宗来到御花园,尽情游春赏花,就在这天晚上,宋度宗突然舌头肿胀满口,疼痛,既不能言语,又不能进食。满朝文武官员都焦急万分,急忙召集宫廷御医研究诊治方法。蔡御医根据皇上的病情献了一方:用蒲黄和干姜各半研成细末,用来干擦肿胀的舌头,用药后情况好转,再用二天就痊愈了,效果奇特。李时珍对此解释说:蒲黄,属于治疗活血祛瘀类,有活血止痛功效。生用则能活血,熟制能止血。结合这两篇故事,可知蒲黄有凉血活血作用,而舌头肿胀疼痛,多半是因为血热或血瘀引起的,故用蒲黄治疗有效。
蒲黄得名蒲黄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6~7月花刚开时,剪取蒲棒顶端雄花序,晒干,碾研,除去花茎等杂质,所得带雄花的花粉称“草蒲黄”,再经细筛,所得纯花粉,习称“蒲黄”。
香蒲起源于中国,主产于我国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等省份,常见于湖泊、河流、沼泽、沟渠、池塘水深达一米或更深水草丛杂的浅水区,据《本草纲目》记载:“香蒲即甘蒲,可作荐者。春初生,取白为菹,亦堪蒸食。山南人谓之香蒲,以菖蒲为臭蒲也。蒲黄即此蒲之花也”。
蒲黄因粉粒颜色鲜黄,颗粒细小,其植物为香蒲科而得名。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水蜡烛等。因它的外观柱状的雌花序上方是带绒毛的雄花序,就像是长在水上的蜡烛,所以,它有个形象的别名叫“水蜡烛”。
药用历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蒲黄都是民间的一个家庭常用的必备药,民间一些地方的老人常常会采收蒲黄备用,每当遇到外伤出血的时候,敷于患处,有一定效果。
蒲黄作为药品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日华子本草》中记载:“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须炒用。”
《新修本草》卷第七载:“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本草纲目》中载:“蒲黄,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
2020版《中国药典》载其功效主治为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蒲黄的外观性状蒲黄为黄色粉末,质轻,入水飘浮水面,手捻之有滑润感,色鲜黄易染手指上。气微,味淡。以不含杂质入水无沉淀为佳。
伪品及其鉴别由于蒲黄资源短缺,产量甚少,市场混杂现象常见。已有将蒲绒粉碎,掺入蒲黄花粉中充蒲黄,名曰草蒲黄,还有在蒲黄中掺入松花粉(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花粉),更有掺入石灰石、滑石粉、玻璃粉、细沙、黄土、玉米粉、面粉、锯末以及用植物磨制而成的细粉等。应注意区分。
伪品用草蒲黄冒充蒲黄:
通常夏季6~7月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为草蒲黄,本品为花粉、花药及花丝的混合物,呈棕黄色絮状,其间混有花粉,手捻之有粗糙感,并易成团。商家将花序全部粉碎后作为蒲黄出售,非药用部分超标。
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花粉:
松花粉为淡黄色的细粉,体轻,易飞扬,手捻有滑润感。气微香,味淡。味有油腻感。与蒲黄鉴别难度较大,可结合显微鉴别。
其他掺伪品:
主要掺入矿物质的细粉。如石灰粉、滑石粉、玻璃粉、细沙、黄土等和植物体的细粉末,如玉米粉、面粉、锯末以及用香蒲的花序或其它植物体磨制而成的细粉。
鉴别质地比重:
纯品蒲黄质地轻,如掺入伪品者一般质地均较重, 特别是掺入矿物质后比重明显增大。
颜色变化:
纯品蒲黄为黄色,掺伪品一般都或多或少有颜色上的改变,或呈灰色、或泛白色、或色泽变深。
手感:
纯品蒲黄手感滑腻,粗细一致,掺伪品多有涩滞感,常有粗细不一或硬度不一的异物感;若系掺入滑石粉,其手感则过于滑润。
蒲黄的炮制应用临床中处方书写用名多为生蒲黄、蒲黄炭。山东省、北京市等则还收录有炒蒲黄。
蒲黄生品性滑,以行血化瘀,利尿通淋为胜。炒蒲黄善于止血,各种出血证多用。蒲黄炒炭性涩,能增强止血作用。根据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明,生蒲黄也有止血作用,不论入汤剂煎服,或研末吞服,均可止血。唯炒炭后,止血作用较佳,临床专用以止血,已无行血祛瘀及利尿之功。故治瘀滞诸证,宜生用;治失血诸证,则生用、炒炭皆可,宜酌情择用,如无瘀者可用炭,出血而兼有瘀滞者,可用生蒲黄,或炒、生各半合用。
蒲黄药用配伍中医认为,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能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1.蒲黄与五灵脂配伍:
两药相合,无论生用、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中医对其有“止血而不留瘀”的较好评价。
2.蒲黄与小蓟、生地黄等配伍:
小蓟甘凉入血,功擅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黄甘苦性寒,凉血止血,蒲黄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其功以凉血止血为主,利水通淋为辅。用于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带血,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3.蒲黄与茜草配伍:
蒲黄收敛止血,行瘀;茜草凉血止血,行瘀,两药同用,止血的作用增强,用于血热瘀滞引起的各种出血证。
4.蒲黄与阿胶配伍:
蒲黄收敛止血,散瘀;阿胶可以养血补阴,又能止血,两药配伍,相须为用。止中有散,补中有行,止血不留瘀,补虚不碍邪,对于出血兼有血虚者尤为适宜。
5.蒲黄配伍青黛、栀子:
蒲黄活血祛瘀止血,青黛清肝凉血,栀子清热泻火凉血,三者合用有清肝泻热、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火上攻或肝火犯肺之衄血、咯血、吐血之症。
6.蒲黄配伍乌贼骨:
蒲黄甘辛性凉,活血祛瘀、凉血止血,乌贼骨味咸性温、收敛止血,二者合用,加强收敛止血功效,用于治疗外伤出血。
7.蒲黄配伍延胡索:
蒲黄活血祛瘀消肿,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用同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产后瘀血,血瘀气滞引起的痛经等。
8.蒲黄炭常与栀子、黄芩、白茅根等清热止血的药物同用:
治疗肺热伤络所致的衄血、咯血。
9.蒲黄炭与血余炭、棕榈炭、阿胶等药同用:
治妇女崩漏下血,如兼有体虚者,则加上人参、黄芪。
蒲黄食疗应用时珍曰:(蒲黄)二三月苗,采其嫩根,淪过作鲊,一宿可食。亦可炸食、蒸食及晒干磨粉作饼食。《医学入门》载:又用蜜调,作饼食之,解心脏虚热,甚益小儿。可见古人有把蒲黄当作食物而用。现代民间亦多有应用蒲黄食疗的习俗,2023年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将蒲黄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
用于日常保健常见的蒲黄食疗有:蒲黄粥:
取蒲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蒲黄择净,布包,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日。
具有收敛止血,行血去瘀作用,适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尿血、创伤出血及心腹疼痛、产后瘀痛、恶露不净、痛经等。
蒲黄蜜玉竹:
取生蒲黄、香油各6克,白糖10克,蜂蜜50克,鲜玉竹500克,香精1滴,淀粉少许。把鲜玉竹去须根洗净,切成3厘米长的段。炒锅放火上,放入香油、白糖炒成黄色,加适量开水,并将蜂蜜和蒲黄加入,再放入玉竹段,烧沸后用小火焖烂,捞出玉竹段。锅内汁加一滴香精,用少许淀粉勾芡,浇在玉竹段上即成。每日1次。
具有清润肺胃作用,适用于咽喉疼痛、口舌干燥、口腔溃疡等。
山楂蒲黄汤:
取蒲黄5克,山楂30克,红糖适量。将蒲黄、山楂水煎取汁,加入红糖调匀饮服。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导滞的功效,适用于产后瘀滞腹痛。
综合利用蒲黄除了药用和食疗外,其原植物香蒲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应用。
做菜蔬食用:
香蒲茎的嫩芽称蒲菜、蒲儿根、蒲笋等,貌如京葱,其味鲜美,可食用,是很有名的水生蔬菜,是近水的居民春夏享用的菜蔬,如开洋炒蒲菜、蒲菜肉丸汤等,含有膳食纤维,能软化大便、促进肠道蠕动和缩短排便时间,排出体内毒素,具有预防便秘和结肠炎的作用。
泡茶:
香蒲的茎还可以用来泡茶。将茎去除干净之后留下根部,切成细小的片状,放在太阳底下晒大约3~5天,等到水分完全蒸发后,每次冲泡时抓上一小把即可。夏天用香蒲泡水喝,不仅能非常的清凉解渴,而且起到通便的作用,尤其适合于老年人饮用。
编织用品:
香蒲成熟的茎叶中的纤维含量很高,拉扯度也很大,可用作编织材料。我国早期就已经使用香蒲叶编织坐垫,如古代诸侯祭祀时使用的坐垫,就是用较粗的香蒲叶编制而成的加厚坐垫,称为“蒲团”。民间也常用香蒲制作用于睡觉的草席,称为“蒲席”。现在香蒲茎叶还被用来制作草袋、草包、茶垫、提篮等手工编织品,行销于国内外,深受欢迎,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其他:
香蒲的不同部位还被用于照明、造纸、枕头内胆、驱蚊及用于观赏。
①照明:
在古代照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蒲棒(产蒲黄的部位)点燃来做照明工具。
②枕头内胆:
香蒲雌花序上的蒲绒,柔软如绵,可用于填充坐垫、枕头等。
③造纸:
香蒲的茎叶纤维含量高,还是造纸的材料。
④驱蚊:
在很多地方,端午节时,人们会采集香蒲和艾草等,捆绑在家门口或燃烧,认为这样有驱蚊和避邪的功能。
⑤观赏:
此外在很多景区、公园和住宅区的水塘边、甚至有些人自家院子里都会种植香蒲,植物的造型和颜色都很美观,特别是蒲棒就像一根根倒影在水中的蜡烛,非常漂亮,所以它也作为一种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在广泛种植。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化学成分
蒲黄的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及甾类成分。此外,尚含有挥发油、多糖、酸类、山柰酚、异鼠李素、槲皮素、山柰酚和烷类、氨基酸等化合物。
药理作用
增加冠脉流量,加快微循环小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
蒲黄有明显降血脂作用,能抑制脂质在主动脉壁沉积,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对肠管有解痉作用;
加强子宫产生收缩,对未孕子宫作用效果更佳;
增加血小板数量,缩短凝血时间,起到止血作用;
起明显镇痛作用;
能显著促进细胞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改善高糖高胰岛素所诱发的胰岛素抵抗;
对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有保护效果,还有利尿作用;
能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一定抗肿瘤作用;
除此之外蒲黄水溶部分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弗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史密氏痢疾杆菌及2型副伤寒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民间验方关于蒲黄,民间流传很多单方、验方,现选取几个常用的偏方,临床运用均有效:
1.治妇人月经过多,血伤漏下不止:
蒲黄(微炒)90克,龙骨75克,艾叶30克。此三种药物,捣罗成粉末,加上蜜糖制成梧桐子大的丸剂。每次服用二十丸,跟米汤或煮艾叶汤一起服用,每日2次。
2.治疗血崩:
山茶花12克, 侧柏叶12克,艾叶炭12克,蒲黄12克,地榆炭10克,水煎服。
3.治疗痛经:
桃仁18克,红花15克,地黄15克, 白芍21克,当归15克,五灵脂15克,生蒲黄18克,将上述药物碾碎置陶瓷或玻璃容器内,用白酒750ml浸泡,2周后过滤,即得。口服,每次15ml,每日2次,于经前5天开始服用,连服20天为1疗程。
4.治疗胞宫湿热引起的异常性出血:
锻乌贼骨15克,茜草炭15克,地榆炭15克,继木15克,蒲黄炭10克,槐花炭50克,荠菜50克,马齿苋50克, 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5.治疗高血脂症:
蒲黄粉每天3~5g,研末,开水冲服,21天为一疗程。
6.治疗小儿流涎:
制天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共研细末,用府醋,即保宁醋(或一般食用醋)适量,调制成糊状饼,分摊于1块塑料薄膜上,晚上贴敷于一脚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后取下,每日1次。
7.治疗尿道炎、膀胱炎引起尿血、小便不利、尿道作痛:
蒲黄、冬葵子、生地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9g,水煎温服。
8.治疗婴儿湿疹:
蒲黄研末,鸡蛋黄油调敷患处。
9.治疗复发性口疮:
将生蒲黄微粉干撒于患处 ,以完全覆盖溃疡面及周围红肿处为度。 每日上药6次。 当晚痛减,次日痛止,第3日溃疡愈合。 以后每逢口疮复发,仍用本法。
10.治疗褥疮:
蒲黄适量,轻度浸渍糜烂的褥疮患者,直接外扑患处或易受压部位,多能在3-5日内痊愈。对于Ⅱ度褥疮,用蒲黄、黄柏、大黄各等份,水煎液湿敷后,再外扑本品。
使用注意1.蒲黄化瘀,有耗气之弊,故中气虚弱,阴火上冲,劳倦气虚之发热者不适宜使用;
2.蒲黄活血作用有破血之虞,通淋作用有耗津之弊,况血亦属阴,故阴虚内热而无瘀滞,以及身体极度口干舌燥、盗汗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等症者,皆应慎用;
3.蒲黄具有收缩子宫作用,妊娠妇女慎用;
4.不宜与乙酰胆碱等M胆碱受体激动药合用,以防心率下降过多;不宜与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合用,因大剂量长期使用会诱发心力衰竭;
5.蒲黄有利尿作用,故遗尿者慎用,花粉易引起过敏,过敏体质者慎用;
6.由于蒲黄是花粉,易漂浮在水面而且溶入药液中也会影响服药的口感,宜采用包煎的形式,将蒲黄包裹于纱布袋中再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需用砂锅煎煮,勿使用铁器。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曾秋明 梅全喜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