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有条河被称为“狗河”,后金在这里打仗,打出了“文化”

路生观史 2024-08-15 15:00:43

渗津河,金时称“狗河”,汉朝时称“石城川水”,蒙古语称“僧机图河”。属于内陆季节河流,是凌源市和喀左县南部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凌源市三家子乡宣杖子平顶山,于喀左县桃花池汇入大凌河。

渗津河源头山高坡陡,天然次生林与山脚下1957年始建、1962年重建的老厂子水库相对应。沟门子境内平直畅通的河床穿过魏塔铁路朱杖子大桥,经过两山夹一沟360°回转(又称大转)东流,于三家子小五家子产生明流,行至四合当镇下捣池下渗入地下,断续的河流是为一奇。干砌石护堤间隔呈现,河流水清砂净,两岸绿树成荫,农田地肥苗壮。坐落于三家子乡天盛号庄东,始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的五柱头四栏板单孔石拱桥代表着跨河建筑物的古老历史。

这是一条“狗河”,其流长约45公里。另一条“狗河”绥中县独流入海河流。绥中县隶属于葫芦岛市,位于葫芦岛市西南部。狗河,原名高儿河,演变为沟儿河,谐音成狗河,发源于绥中县加碑岩乡康庄北麓,流经加碑岩、王家店、秋子沟、明水、范家、沙河、荒地、网户8个乡镇后入渤海,河流全长83.4公里。主要支流有条石沟河。

沿狗河有许多建筑,秋子沟乡卜孟台建有滚水坝1道,大桥1座,明水乡老虎汀有潜流1条,网户乡大官村筑有拦水坝和潜流各1道,叶家乡狗河城子建有狗河公路大桥1座。 建有猴山水库、条石水库、落凤台水库、西山水库等蓄水工程。

尽管有着由“沟”到“狗”的谐音,但狗河仍然有着与狗的传说:

相传,努尔哈赤在这条河边被明军发现,趟过冰冷的小河到对岸,被围困,明军点燃河边的芦苇,他的大黑狗就一次次的跳到水里把身体沾湿在努尔哈赤周围把芦苇弄湿,等援军到来努尔哈赤获救,并宣布等打下江山,满族人不准吃狗肉,以感谢大黑狗的救命之恩,因此也就有了“狗河”之称。

很显然地,作为大凌河源头之一的“狗河”与绥中县独流入海的“狗河”,是两回事,或者说并不是一条河,但它们却与女真民族都有关系。而从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东一西的葫芦岛至凌源一线是通往东北地区陆上的咽喉地段,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线是连接东北和中原的交通要道,曹魏攻打乌桓、前燕进入中原、隋唐平定高丽,都把大凌河谷当作主要行军道路。这些行军或者战斗中,离今天时间最近的古代战事恐怕要算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役——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之战是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由后金皇太极率领的五万军队进攻明朝辽西大凌河城的战争。在战争中后金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获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的失败。战后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加速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

大凌河城在今天的凌海市。凌海市位于锦州东三十余里,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大凌河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大凌河城。而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当时,明军正在重筑大凌河城,虽说大凌河城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因此修城进度较快。皇太极当然不能坐视,立即征调大军,包括蒙古兵在内,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从沈阳出发,翌日便渡过辽河,拉开了凌河之战的序幕。

八月一日,皇太极设筵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然后再次申令军纪,并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两万,经义州屯住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另一路皇太极亲自率,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农历八月六日,两路大军会合于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打响。

此时,大凌河城城墙雉堞还没修完,明军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皇太极一改从前硬攻的战法,改成了围,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这是个狠招,明军从城上向下观望,只见“逆奴围凌,连挖四壕,弯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守将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但都被金兵杀了回去,让被围的明军只能坐以待毙。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当然,对他们来说,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投降。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人。1628年(崇祯元年)因守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派驻锦州。得袁崇焕的器重,与何可纲、赵率教一起被袁崇焕称之为辽东三杰。皇太极十分看中祖大寿,围城十天后,开始了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但祖大寿不为所动,对皇太极根本不予理采。

八月十六日,明朝松山守军2000人前来增援,但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兵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第一次救援失败。

八月二十六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这一天上午,雾非常大,几尺外就看不清人。阿济格因打了胜仗得到了皇太极的嘉奖。明军的第二次增援也失败了。

九月,金兵哨探报告明总兵吴襄和宋伟再次率兵来援,皇太极率军迎了上去,途中见到前面烟尘滚滚,便知是明朝的援兵。皇太极与弟弟多铎走在前面,沿着山悄悄行进,明军也有哨探,他们发现了这一小股队伍,六千大军掩杀过来,皇太极率身边的二百名亲兵冲了过去,但六千多人的明军竟被二百人冲杀得溃不成军。紧接着,金兵大军赶到,又是一番乘胜追击,明军六千人大败逃归。第三次救援失败得更惨。

九月十九日,金兵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明军的力量,皇太极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金兵们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但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已设下埋伏,一心想活捉他。

待祖大寿杀出城,眼看要与援军汇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金兵,直接奔他而来。祖大寿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上了金兵的诱敌之计,急忙后撤,但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所幸的是,部下们都英勇无比,拼命厮杀,祖大寿总算没有被活捉,狼狈地逃回城中,从此再也没有出过城。

九月二十四日,明朝四万人组成援军向大凌河城进发,这也是明朝第四次救援大凌河城。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九月二十七日,大军过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这时的金兵已经拥了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它们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阵营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张春见势不好,见风势向东,便使用火攻,火势凶猛,扑向金兵,金兵被大火逼了回来。兵败如山倒,张春想扼制溃逃,可是毫无作用,最后连他自己也被卷进了败退的大潮中。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溃逃的明军们遇到伏兵,大都放弃抵抗选择了投降。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四万增援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从这以后,朝廷再也没派来过援兵。第四次的增援几乎是全军覆没。

本来,在明金双方杀得惊天动地时,城中的祖大寿若能出兵,还有一线胜利的希望,但祖大寿却按兵不动,丝毫没有反映,有的史书说,他是叫皇太极的假增援吓怕了,已经分不出是真是假,害怕再次上当。如此,张春大败,大凌河彻底陷入绝境。

从八月六日到九月十九日,大凌河城已被围困了四十八天。金兵捉住了一个从城里逃出来的叫张翼辅的商人,他告诉金兵:城里边先是杀战马,吃马肉,马几乎杀尽了,开始吃人,当然是先吃手无寸铁的筑城民夫,也吃那些饿死的士兵。惟有几个大官还有米一二升而已。这正如史载城“炊骨析骸,古所未闻”。什么意思呢?就是用人骨头当柴烧,把人肉割下来烤着吃。整个城中到处是人的遗骸,到处在烧人肉吃。不难看到,此时的大凌河城已变成了一座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下,活生生阴森森的阴曹地府。

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这两天先后致书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劝其速降。但遭到拒绝。这时城中的三万余人已饿死了一万多,明军却一直坚持着,最直接的原因是阿敏在之前战斗中的屠城。何可纲认为,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与其投降被杀死,倒不如不屈而饿死,饿死还能留下个忠烈的好名声。他说,皇太极是一个素无大志之人,本来已打进了京畿,却又撤了回来,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金兵征战的目的无非就一个字“抢”,和占山为王的强盗们没什么大的区别,投降这样的人将来绝不会有好下场。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也成了明军身处绝境仍然坚持不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何可纲所说皇太极打进京畿是指后金攻明京畿之战,史称己巳之变。是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逼京师(今北京)。明廷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阻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皇太极进攻受挫,遂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援军军心动摇,总兵祖大寿还师宁远。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继而击败明援军4万于永定门外,明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初,皇太极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在这场长途奔袭战中,皇太极所依仗的优势是京畿之地防御空虚,所以才有不惜拉伸战场千里之长奔袭北京城的事情。但是这场长途奔袭战最为致命的关键也正是粮草的缺乏,这也是为什么皇太极即使在侵入北京城之后没有一心一意的下令强攻北京城,而是多次在京畿之地四处劫掠的真正原因。而明军则不然,一旦明朝各地的救援大军来到,定能对清军形成合围之势,到时候皇太极可能连退兵返回沈阳的机会都没有。

后世的学者们对于这声战斗,作出了这样的历史评价:

第一,庙社震惊,根本动摇。皇太极率军进攻北京,标志着崇祯帝中兴之梦的破灭。明朝京畿地区的防御体系遭到重创或破坏,失去(阵亡或被俘)总兵赵率教、满桂、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朱国彦六员,兵部尚书王洽、工部尚书张凤翔、蓟辽督师袁崇焕、遵化巡抚王元雅、总理蓟辽保军务刘策等或死或下狱。明朝受到巨大震动,元气大伤。

第二,阉党余孽,掌控阁部。后金军撤退之后,明廷没有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借机倾轧,进行党争。崇祯帝没有从全局分析北京己巳之役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是以杀袁崇焕出气、泄愤。阉党余孽借机翻逆案,打击东林党。东林党内阁大学士韩爌、钱龙锡、成基命、李标等去职,而代之以周延儒、温体仁等佞臣入主内阁。六部九卿也相应变更。这标志着崇祯新政的结束。

第三,京师城防,守备虚懈。在此战之前,北京人过了180年的和平生活,战争突然降临,没有任何实际准备。守城官兵既不知道火器的名称,也不知道火器的使用。北京城险些丧于皇太极之手。这次战役在明清易代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从宏观上来说,它标志着双方战略形势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明朝的堡垒推进、经济封锁和外交联盟政策都在此役后逐渐瓦解,永久性地失去了战略主动。

第四,财富被掠,生民涂炭。京畿、京东地区遭到后金军的大肆掳掠。占领永平的后金贝勒阿敏撤退时,进行屠城。总之,后金军队殃及的地区,生民涂炭,百业凋零。这些都加剧了明朝的社会矛盾,加速明朝灭亡。

千里奔袭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当初,由于大贝勒代善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千里奔袭的问题上曾持反对意见,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反对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对待皇太极的态度上比从前又规矩了许多。而在在千里奔袭之前,皇太极便以关心兄长身体为名,取消了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四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的作法。为了进一步加强汗权,在大凌河之战打响之前,皇太极仿照明制,组建了六部,即吏、礼、户、兵、刑、工等,六部的贝勒全都是年轻人,他们均直接受皇太极领导,这是封建性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太极在巩固权力的道路上正稳步推进,代善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则被进一步虚化和削弱。

比强化个人威望更重要的是,千里奔袭的成功使八旗将士们从锦宁战败的阴影中彻底解脱了出来,他们看到了明王朝的虚弱,进一步坚定了残明的信心。而在千里奔袭之战中,后金军掠夺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国力大为增强。

对于何可纲的不信任,皇太极曾亲自写信给祖大寿解释说:“过去杀辽民确有其事,我深为懊悔,我们早就不那样做了。至于永平屠城那是二贝勒阿敏所为,他因此也受到了严惩,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见。”事实也是当千里奔袭成功,阿敏屠城逃归后,皇太极立即下令将其逮捕,众贝勒大臣无一人反对。何可纲虽然还是不信,但祖大寿应该说是多少有些动摇了——十月初七,皇太极致书祖大寿的同时,派降将姜新赴城中与祖大寿面谈,其后,祖大寿派出一位叫韩栋的将领前往金营中谈判。

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最后下了决心,邀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事宜。当晚,祖大寿的两个养子祖可法、祖泽润与刘天禄、张存仁等四人随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营,皇太极亲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设盛宴款待,四人被请至座中。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金营。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后双方登坛发誓祭天,盟誓祭天毕,皇太极携祖大寿手进入大帐,为祖大寿设宴庆贺。

十一月九日,大凌河之战彻底结束。但它对于后金统治者的影响来说非常巨大,即此役皇太极不搞屠城,围城之始就开始劝降,在祖大寿陷于绝境时,仍然耐心等待,做到了仁至义尽,从而终于动摇了祖大寿,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阿敏屠城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大凌河城中明朝将士宁死不降的现实极大地震动了皇太极及后金统治者,他们看到屠杀民众造成的恶果,对军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战后,皇太极便对众贝勒大臣说——

阿敏屠城,就是因为他不知书达礼,不明白治国的道理。而我们围困大凌河近三个月,明军饿死也不投降,誓死为朝廷尽忠,这正是他们读书收明礼的结果。所以,我们也要读书也要明礼,从今以后,凡子弟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者必须读书,并责承文馆官员翻译汉家典籍。

打仗在此打出了文化,此后,后金国中正悄然开始了一场接受汉人先进文化的思想革命,这与前文中所说的“狗河”已经很远很远了,但在各自的源头风景里,它们似乎都有这样两个字——忠诚。(文|路生)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