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会议刘伯承为何同意解除毛主席军权?此后主席对他态度如何

半青说历史 2023-02-10 14:55:04

1932年10月,苏区中共中央在江西宁都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宁都会议。

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红军的作战方针问题进行讨论。

在会议中,王明一派所坚持的“积极进攻战略”,与毛主席为代表所坚持的“积极防御战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然而最后却把矛头指向了毛主席,对他坚持的正确路线提出了尖锐的评价,并要解除他的军权。

当时职务不是太高的刘伯承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对解除毛主席的军权投了赞成票。

那么,刘伯承为什么要投赞成票?此后毛主席对他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毛主席与王明等人的分歧

1927年,毛主席把全部精力放到了领导农民起义上,抽不出时间回党中央。

而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党中央的领导班子变化很大,主要领导人更换了好几任,这些人中,有很多他都不认识,与党中央主要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所以在红军的发展方略上出现了不一致,慢慢产生了分歧,有了隔阂。

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

六大会议结束后,大部分的政治局委员都认为中国革命也应该效仿苏联,走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路线。

因此,党中央要求红四军调整斗争方向,从农村转向城市。

而毛主席却认为,中国的国情与苏联不一样,不能照搬人家的经验,所以仍然坚持中国革命就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但是党中央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却始终不认可。

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会议决议制定了一个冒险计划,要求各路红军到武汉集结,然后向中心城市发动进攻。

同时还计划以武汉为中心组织全国总暴动。

对于党中央的这个主张,毛主席坚决不同意,所以在红军中也根本无法贯彻下去,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

不久后,党中央又下令去攻打长沙,毛主席和朱德觉得不可行,但当时总前委大部人同意攻打长沙,毛主席和朱德的反对无效,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红军苦战了半个月后,不但没有打下长沙,反而腹背受敌,陷入险境。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当机立断下令停止攻打长沙。

但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上,又有人提议去攻打南昌、九江,而毛主席却坚持先打吉安,于是有人认为毛主席与党中央对着干,不执行中央的路线。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党中央又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方针路线进行了批评,此时,在军队内部也开始有人反对他。

毛主席备受排挤

后来,在毛主席担任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书记期间,发生了一件在党内军内影响非常大的事件,既富田事变。

富田事变发生后,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项英通过会议讨论对富田事变做出了处理,随后把处理结果汇报给了党中央。

然而此时手握中央领导大权的王明却对苏区中央局的处理结果很不满意,认为项英这样处理是错误的,于是便撤了项英的职,让毛主席接任了项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刚担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没多长时间,负责处理富田事变的领导机关在王明的指示下,错误的把富田事变定性为是“AB 团”策划的“反革命行动”。

富田事变被作为反革命事件处理后,苏区开始大搞肃反运动,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

而这个突变是完全出乎毛主席的意料,也正是因此,苏区的一些领导干部和群众对毛主席产生了不满,这就为以后毛主席被撤职埋下了伏笔。

后来,王明派中央代表团前往苏区贯彻“左”倾教条主义路线,毛主席和朱德仍然坚持积极防御战略,并与中央代表团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因此,再一次引起了中央代表团和王明的不满。

王明也尝试过想拉拢和说服毛主席,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此后,他彻底明白了,毛主席永远都不会屈服于他。

在1931年11月初召开的赣南会议上,“左”倾教条主义者们又开始针对毛主席,在各种事情上挑刺儿,最后竟然把毛主席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给撤销了。

不久后,王明又以中共中央的的名义对苏区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中革军委。

同时把红一方面军中的总司令和总政委的职位也都取消失了,因此,毛主席也就自然而然的失去了红军中总政委的职务。

不过毛主席虽然不是总政委了,但对于红一方面军的主要活动,他还是继续参加。

1931年,周总理来到了苏区,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局书记。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为了应战,朱德和毛主席又分别被恢复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的职务。

但苏区中央局曾提议让周总理替代毛主席的总政委职务,周总理却力挺毛主席,并陈述了很多理由来证明毛主席是最适合总政委这个职务的,最后,苏区中央局无奈的取消了当初的提议,接受了周总理的建议。

随后,毛主席和朱德指挥红军在宜黄、乐安战役中重创了国民党军队。

宜黄乐安战役结束后,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命令红军继续北进追击敌人。

但是蒋介石猜到了红军会追过来,所以紧急从各地调过来大量的援兵。

毛主席与朱德、周总理经过一番商议,决定改变原来的部署,停止追击,部队暂时撤到东韶、洛口一带进行休整。

周总理把红军改变计划的原因汇报给了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

然而,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并不认同周总理解释的理由,催促红军继续执行北进计划,并对毛主席和朱德进行了批评指责。

而周总理、毛主席和朱德坚持商量好的休整方案,一致反对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北进的方针。

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对于毛主席等人拒不执行北进的命令很是恼火,于是,苏区中央局决定在前方召开一次紧急会议,对毛主席等人拒不执行中央的命令进行处理。

解除毛主席军权 刘伯承投了赞成票

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把召开会议的地点定在了宁都。

会议正式开始后,起初一切还算正常,可是渐渐的,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把矛头指向了毛主席。

有人仗着王明的支持,开始不客气的指责毛主席。

毛主席并没有过多的解释,他一支接一支的抽着烟。

这时,有人提议说毛主席不适合做军事指挥,应该离开总政委的岗位,到后方去工作。

这个提议竟然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

此时的毛主席经过冷静的观察,他已经看清楚了此次会议的目的,自己无论如何解释都是无济于事的,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剥夺他手中的军事指挥权。

他看清楚了当前的形势,心里也就不纠结了。

对于解除毛主席军权的提议,有人赞成当然也又有人坚决反对,红军部队中的很多将领都希望毛主席不要离开这个岗位。

双方一时争执不下,最后决定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投票完毕后,没想到双方票数竟然相同。

计票员又重新核对了一下参会人数,发现刘伯承还没投票,于是大家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了刘伯承。

刘伯承这一票,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毛主席能否保住军事指挥权,就看这一票了。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最后刘伯承竟然投了毛主席的反对票,就这样,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失去了领导权,只挂名了一个虚职。

刘伯承为何投毛主席的反对票

刘伯承后来回忆那段历史时,他说,自己刚到苏区没几天,对苏区的情况和毛主席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在投票时,他一直在犹豫,在纠结,不知道该投给谁,他本打算弃投,但是最后在计票员的催促和大家期待的目光中,做出了支持苏区中央局的决定。

会议结束后,刘伯承就担任了红军总参谋长,与朱老总和周总理到前线指挥战斗。

而毛主席则请了病假回家休养。

刘伯承在后来的战斗中,通过实践,慢慢发现毛主席的路线主张确实是正确的,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大部队被迫开始长征后,刘伯承对博古李德等人不懂装懂胡乱指挥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同时他非常后悔自己当初投票太盲目了,投了毛主席的反对票。

刘伯承心想,如果由毛主席来指挥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那结果肯定大不一样,刘伯承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当和毛主席,所以后来他义无反顾的站到了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这边。

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重获最高军事指挥权,但他并没有因为刘伯承等人曾经反对过自己而怀恨在心。

然而,刘伯承却无法原谅自己曾经犯下的这个错误,他曾经找到毛主席,诚恳的检讨了自己的错误。

而毛主席却根本没把那件事当回事,他笑着说:“过去的事情还提它干吗,之后你就好好发挥你的军事才能吧!”

之后,毛主席对刘伯承真的是非常器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均被委以重任。

而刘伯承也同样没有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在指挥作战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语: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刘伯承元帅都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在革命斗争的道路上,他们都从没有过私心,他们心里想的只有国家和人民。

刘伯承虽然在毛主席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投了反对票,但却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当时那个时期,因为缺乏革命斗争经验,每一条革命道路都是在摸索前行,所以根本不知道到底哪条路是正确的。

而刘伯承那时对毛主席思想还了解的不深,所以才站错了队,投出了让他后悔的一票。

0 阅读:28

半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