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后,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小平一句话最终定调

半青说历史 2023-11-14 11:29:01

1986年,一位叫陈永贵的北京东郊农场顾问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就在家人和单位准备为他举办追悼会时却遇到了难题。

一般来说,追悼会都是由生前的单位组织按标准规格筹办,但是,此人的追悼会规格却引起了争议,最终还是由邓小平一句话做了定调。

陈永贵究竟是什么人?他的葬礼为什么会由国家领导人来定调呢?

平凡农民陈永贵

1915年正月初一,陈永贵出生于山西昔阳县虎头山旁的小南山村一个破窑洞中,为求吉利,家中给起小名金小,大名永贵,但是陈永贵虽是这个家中第一个男娃,却也没给家中带来多大的喜悦,因为家中太穷了,现在又添了一张嘴,锅是真的揭不开了,无奈的父亲只能带着一家人乞讨过日。

后来,家中又添了小弟,父亲为了能让年仅五岁的长子陈永贵活命,只能忍痛把妻子、长女以及嗷嗷待哺的幼子卖掉,带着陈永贵到大寨村生活。然而苦难的日子并没有就此结束,没多久,父亲也许是觉得愧对被卖掉的妻子儿女,跑回老家自杀了,只留下年幼孤独的陈永贵留在大寨村。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孤苦的陈永贵被大寨村一户贾姓人家收养了,这户人家人很善良,对陈永贵很好,虽然家中也不富裕,但却让陈永贵从此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自此在大寨村扎下了根。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永贵在贾家的照拂下长大了,期间他为了减轻家中的压力给地主放过羊,外出打过零工、做过苦工,力气付出了不少,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却还是填不饱肚子。陈永贵彻底放弃了在外打工的念头,重新回到了大寨村。

凭借着在外面打工长的见识和天生的大胆陈永贵很快就成了村里穷人的头儿,他敢领着穷人们跟地主们对着干,主要的是陈永贵庄稼活干得好,地里的活儿还真少不了他,地主们对他这个外乡人也就不较真了。

抗日战争时期,陈永贵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八路军一位同志,在这位同志的劝说下,深明大义的陈永贵接受任务担任了大寨村的维持会伪代表,他不仅用他的睿智为大寨村的村民避免了不少灾难,还利用这个身份暗中为八路军做了不少事,虽然为此还差点丧命,但他却从来没有后悔过。

1946年,昔阳县成了解放区,共产党为百姓们分了土地、房屋,穷人翻身做了主人,陈永贵这把庄稼好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不久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村开始组建互助组,百姓们都很踊跃,但陈永贵却从中发现了问题,那就是每个互助组争着抢着要的都是身强力壮能干活,的,而那些老弱病残的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组建互助组,陈永贵毅然决定带着这帮人成立“老少组”,他不能看着他们因为劳动能力弱就过不上好日子。

就这样,陈永贵就带着他的老少组开始了辛勤的耕作,组里老的少的不管干多干少但都在努力的干,陈永贵肯定是这个组干活最多最累的那一个,但他从来没有喊过累也没有觉得冤,他有着一个农民质朴的想法:共产党分给我们穷人土地,我们就要用心去耕种,这是在为自己辛苦,不是像以前为地主种田累死累活也吃不饱饭。

到了庄稼收获的季节,陈永贵带领的老少组粮食产量竟然比其他条件好的互助组还要高,陈永贵的能力让村干部和村民们刮目相看,更多的村民自愿加入到他的老少组,他也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他的干劲更足了。

党支部书记陈永贵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互助组年年获得大丰收,他的成绩赢得了村民的尊重也收到了村干部的重视,村党支部书记认为陈永贵比自己能力强,如果让陈永贵当村党支部书记更合适,于是多次向上级提出让贤,但陈永贵都以自己资历浅推辞了,最终在1952年,陈永贵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

当官后的陈永贵依旧不失农民本色,下地劳动依旧是那么卖力,在他的领导下,互助组搞得很是热火朝天,组组都获得了大丰收,陈永贵还被评为了劳模,获得了到外面开阔眼界的机会。

在外出学习过程中,陈永贵看到外省市开办合作社的成果,学习了开办合作社的经验,回到大寨后,陈永贵决定先尝试开办初级合作社。

陈永贵的想法获得了村民一致的拥护,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合作社,在他的建议及带动下,打造大坝、新修田地,社里成员的土地经过改造连成了片,还解决了妇女上工的问题,建社仅一年多合作社的影响力就引起了县委的注意,就这样,陈永贵被推荐成为了劳模代表出席劳模会,会上陈永贵的发言获得了与会领导及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合作社获得了大丰收,家家户户都很高兴,但是又有新问题出现了,每家每户只愿意缴足自己应缴的征粮,谁也不愿意卖多余的粮食给国家,但陈永贵相反,他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把自家余粮卖给国家,还鼓励合作社其他人也卖余粮给国家。

社里成员都很信任陈永贵,也就跟随着他把余粮卖了,但谁也没想到由于估计错误,粮食卖给国家后家家户户留给自家的粮食都留少了,导致出现了自家粮食不够吃的现象。

这就让社里成员对陈永贵产生了误解,甚至是谩骂,家里人也埋怨他,到最后,陈永贵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但陈永贵仍顶着压力带头在田间苦干。

合作社由于余粮卖多了导致社员自己家中没有粮食吃的情况不知怎样被县委知道了,县里体谅农民的辛苦,提出要给合作社返回点粮食应急,但陈永贵没有接受县委的好意,他咬着牙忍饥挨饿坚持每天带领社员在田里劳作,没有缺过一天工,就这样到了秋收时,合作社又获得了大丰收,之前误解过谩骂过陈永贵的人都很惭愧,同时也更加敬重更加信任陈永贵。

自此,大寨村在陈永贵的带领下逐渐越来越好,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成立高级合作社、成立人民公社、开垦荒沟整修田地等等,大寨的集体经济越高越好,被山西晋中地委树为模范典型向全区推广,后来大寨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引起了省里的重视,在山西省也开展了学习陈永贵学习大寨的活动。

1963年的一场特大洪水让陈永贵和大寨走向了全国,走进了中央。

那场洪水让大寨村八成房屋倒塌、辛辛苦苦整修的梯田全部被冲毁,对大寨村社员来讲简直是灭顶之灾,省委十分重视,很快就拨了救济款救济粮,但出乎省委意料的是,大寨村党支部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没有接受省委的好意,还做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承诺,并最终以自己的优异成绩向省委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经历过灾难的大寨村粮食产量不降反增,村民被冲毁的房屋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修建的更坚固。

陈永贵带领大寨村村民灾后自救的事迹震惊了山西省委,省委迅速在全省内推广学习大寨的经验,大寨和陈永贵的事迹在山西省内得到广泛宣传,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关于大寨的社论。

巧的是,那段时间毛主席正在南下巡查,也正好接见了山西省委的领导,就这样,陈永贵的名字和事迹第一次出现在毛主席面前,也是从此刻起,陈永贵和大寨进入了中央的视线。

农民总理陈永贵

1964年12月,陈永贵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去参加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他和大寨的事迹也在大会上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农业学大寨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正式开始了。

会后,陈永贵还幸运的被邀请参加毛主席的生日会,毛主席和他握手的照片登上了各大报纸的醒目位置,陈永贵也正式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线。

随着全国学大寨的兴起,陈永贵和大寨的事迹迅速传遍了祖国大地,山西省委更是为自己的地界上出了这么有名的人物而自豪,陈永贵开始了身兼数职的忙碌生活。

1975年,陈永贵去参加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时,他被选举为分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更因为在会前周总理已经跟陈永贵谈过这个事情,陈永贵也就坦然的接受了,但是这个耿直的汉子却提出不把户口迁进京、不拿副总理的工资,他仍是大寨村的农民,领工分就可以了。

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不忘农民本色,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村里参加劳动,剩下的时间不是在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就是在中央办公,而他对于自己的衣食住行都要求极简,按照副总理标准配备给他的服务员、警卫员等,他都嫌多,觉得那么多人照顾他他不习惯,太浪费,那些活他一个人就可以干。

1980年,陈永贵辞去了副总理一职,中央决定让他留在北京养老,并为他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为表彰他这些年的付出及更安心的在京养老,组织上把他的妻子和最小的孩子的户口也迁到了北京,仍让他居住在担任副总理时配备的房子中,但陈永贵却坚持另搬他处,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在副总理的位置上就不能享受副总理的待遇。

闲了几年,陈永贵就闲不住了,他向中央提出自己还可以干点事情,中央同意他的要求,安排他到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他很开心,终于又可以接触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地了。

然而,1985年陈永贵被查出得了癌症,已经是晚期了,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在北京医院病逝。病逝后,他追悼会的规格引起了争议,最终由邓小平一句话定调:按副总理的规格办理。

结语:

陈永贵虽然只是个平凡普通的农民,但他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创造出流传至今的著名的大寨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毛主席那句“人定胜天”的名言。

学大寨已成为过去,但以陈永贵为首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却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希望这种精神能永远的流传下去。

0 阅读:23

半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