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嗣(705—779年),平州卢龙(今河北省卢龙县)人,唐朝中期将领、藩镇,安东副都护田守义之子。田承嗣出身雁门田氏,世为卢龙军裨校。骁勇善战,跟随平卢节度使安禄山部将,屡立军功,迁左武卫将军,率军攻陷洛阳。安史之乱后,田承嗣表面归降唐朝,实则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那么,问题来了,田承嗣最终结局如何呢?
一
具体来说,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田承嗣家族世代为卢龙军裨校,父祖以豪侠闻名辽碣。田承嗣早年曾是安禄山部将,任前锋兵马使,因征讨奚族、契丹有功,升任左清道府率、武卫将军。安禄山起兵后,田承嗣与张忠志(即李宝臣)担任前锋,攻陷河洛。
757年(至德二年)十月,郭子仪收复洛阳,田承嗣在颍川降唐。郭子仪收复洛阳,田承嗣在颍川降唐。不久之后,安庆绪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田承嗣再次叛唐。而这,充分体现出田承嗣反复无常的性格特点。
763年(广德元年),田承嗣见唐朝朝廷已收复大部分州郡,又知史朝义不肯投降,便有了再次倒戈的打算。不久之后,田承嗣与李宝臣、李怀仙、薛嵩前往仆固怀恩营中谢罪,表示愿为他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仆固怀恩担心平乱后荣宠减弱,有意将安史旧将引作外援,帮助田承嗣四人统辖河北各郡。于是,田承嗣得以升任为魏博节度使。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促使田承嗣拥有了割据一方的基础。
二
成为节度使后,田承嗣表面上接受朝廷命令,暗中图谋巩固自身,辖内收取重税、整修武备、统计户口,强拉兵丁。因此,几年之内,部众多达十万。与此相对应的是,因为安史之乱的重创等原因,唐朝皇帝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各地的藩镇。
773年(大历八年),田承嗣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为“四圣”,上表朝廷,求任宰相,这显然是对唐朝朝廷的试探。对此,唐代宗不仅没有派兵讨伐,反而将魏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任命田承嗣为长史,又将永乐公主下嫁其子田华,希望能笼络其心。而在唐代宗的纵容下,田承嗣愈加放肆。
775年(大历十年),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在田承嗣引诱下,举兵作乱。趁着这一机会,田承嗣占据相卫四州之地,自己任命官吏,并将精兵良马全部带回魏州。忍无可忍之下,唐代宗贬田承嗣为永州刺史,并命令李宝臣、李正己等人前去讨伐。
面对朝廷大军,田承嗣先是遣使进献降表,表示愿意归附朝廷,不久又命卢子期进犯磁州。同年十月,李宝臣等人在无法取得战果的背景下,只能无奈退军。对此,在笔者看来,没能一举消灭不听号令的田承嗣,不仅让他更加嚣张,也充分暴露了朝廷的虚弱,从而加剧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
当然,田承嗣表面上继续放低姿态,选择两次上表,请求入朝谢罪。776年(大历十一年),唐代宗下诏,赦免田承嗣之罪,恢复官爵,准许他与家属一起入朝。值得注意的是,老谋深算的田承嗣不仅拒绝前往朝廷,还在之后侵入滑州(今河南滑县),击败李勉。
777年(大历十二年),因田承嗣始终不肯入朝,又援助李灵曜叛乱,唐代宗再次下诏讨伐。田承嗣上表请罪,唐代宗便又赦免其罪,恢复官爵,还免其入朝。如此反复之下,唐朝皇帝的威望可谓是一落千丈。
在此背景下,田承嗣继续不遵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全都自行处置,并修筑堡垒、整治武备。唐代宗对此更加是束手无策。更为关键的是,779年(大历十四年),田承嗣病逝,终年七十五岁,遗命其侄田悦承袭其位,并命儿子辅佐。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田承嗣的传位行为,无疑是开启藩镇世袭的先例,促使其他节度使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