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李泰是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第四子(嫡次子),恒山王李承乾同母弟、唐高宗李治同母兄,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李泰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特许“不之官。在此基础上,李泰虽然不是太子,却也开始觊觎皇位。那么,问题来了,李泰最终结局如何呢?
一
具体来说,李泰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徙封魏王。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甚至为此拒绝魏征等人的劝谏。
唐太宗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唐太宗还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了宫中抚养。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道:“其宠异如此”。
二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正是唐太宗对李泰的过分宠爱,让李泰觉得,父亲一定是想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所以只要解决掉自己的哥哥,就可以坐上皇位了。于是,李泰选择和自己的兄长李承乾展开直接的较量。
当时,李承乾身有足疾,不良于行。得知魏王李泰夺嫡之念,日益狂悖骄躁。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这促使唐太宗一度想要册立李泰为太子。
当然,李世民毕竟是千古一帝,他最终还是冷静下来,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同时,为了确保李治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唐太宗不得不压制李泰,所以将其降为东莱郡王。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唐太宗的这一安排是比较合理的。不过,这自然让李泰十分不满和失落。
三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于翠微宫的含风殿。同年,李治即位,这就是唐高宗。和李世民之前预料的一样,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哥哥也是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优异”。换而言之,如果是李泰继承皇位,李治等皇子的待遇就不会那么好了。
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癸巳,李泰薨。唐高宗对哥哥的逝世十分伤心,特别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为之辍朝,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
总的来说,李承乾之所以谋反,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李泰的迫害、威胁,如果把皇位传给这样阴险的人物,李治非但做不了储君,而且性命必然不保。因此,为帝国安定、皇室和谐考虑,决不能立李泰为太子。而就李泰来说,无缘皇位可谓是重大打击,这促使其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