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犯:抵触、冗乱。
细密是缜密的一大特点,但如果偏于对细密的追求便很容易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的紊乱和重复,缜密不是叠床架屋,“现在、而今、眼目下”这种同义重复虽然有艺术上的滑稽效果,但肯定不是缜密。二是过细近乎痴,因为大道至简,过于拘泥于细节难免会因小遗大,不能准确把握事物背后深层次的、有机的联系,从而流于刻板、琐碎,故钟嵘谓谢朓诗“微伤细密,颇在不伦。”
两种问题的相同之处则是事物背后真实条理性的丧失。书法上称丰肥臃肿、没有筋骨的字体为“墨猪”,信笔涂抹,缺乏变化的堆墨为“死墨”,足可与这句话相互印证。此即“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春、夏、秋、冬是对一年四季大的结构划分,代表着事物背后井然的条理性,但“春”这个显明的脉络又是由春天各种各样的绿色构成,设想一下如果春天各种植物的绿色完全一模一样,那不免要使人骇然了。但人们在绘画中却往往会轻易犯下这样的错误,或使用某种颜色毫无变化,或变化不够。再看一下梵高的作品《麦田和收割者》,里面的黄色细分起来有十几种之多,缜密的自然与神奇便体现在这些细节变化之中,此即为“犹春于绿”。
“明月雪时”则讲的是相互辉映之法,虽然同是白色,但明月的白色与雪的白色是截然可分的,这是条理性。另一方面,两种白色又于一一具体的自然之物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灵动了万物,鲜活了自己。
人工不及自然的一个原因在于自然之中没有非必要之物,但对于人却不是如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其实是由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决定的,因为认识是一个由混乱到有序,由繁冗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这反映在艺术上便是一个人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炼才能达到浑然天成的地步。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东方美学标准之缜密」天衣无缝,莫见其迹,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东方美学标准之缜密」物质、生命与精神三种艺术层次的划分
理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