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文摘自《芜湖文史资料》第二辑(1986年11月),市工商联组稿、许知为执笔,原标题《芜湖十里长街史话》
正文
前言
芜湖是东南胜地、商业名城。长街昔乃芜湖精华,江左明珠。自西门口至宝塔根、店铺林立,鳞次栉比,互连“十里”。店铺五六百另,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者绝多。其由小到大、日渐发展、历几十年乃至百年不衰之原因何在?我们对此几经探索,如实记载下来,作为当前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商业之借鉴。另对长街历史上重要事件、著名商人、独具江城特色的商品、轶事遗闻和风情习俗,亦加以搜集,供后人研究。
四、十里长街的人文物产历史悠久的十里长街,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致力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著名商人;出现过创造了著名物产的能工巧匠,出现过一批信誉卓著,长盛不衰的百年老店。这些都构成了十里长街的古老文明。
往事如烟,史册缺漏,远者多不可追考,兹就太平天国前后到民国末期的百余年中,关于这方面的史料,略举一二。
(甲)著名商人:这里所举的几位著名商人,仅限于长街的商家。在长街以外的商业、米粮业巨子,或虽在长街有名但行为不端者俱不录。至于市工商联历届委员,多系著名商界民主人士,当另有记载,也不在此重述。所录不多,仅借此一观旧时长街商家的风貌。
(一)吴兴周创办地方实业
光绪年间,在下长街开设“宝兴京广洋货号”的吴兴周先生,凭自己的才能成为商业巨子。他是芜湖著名的实业家。
吴兴周,皖南绩溪西乡人,1866年生,家贫。1879年,他十三岁,就远赴江北六安县城,在一家钱庄当学徒。由于聪明精干,为人忠厚,书算娴熟,不数年即在县城商界中崭露头角。旋得友人集资相助,到庐江县城开了一家商店。比时,他认为芜湖商埠,大有发展前途,便将庐江商店停歇,资金转移芜湖,在下长街开了百货商店。因他才力过人,善于经营,不久即成为长街商界闻人。辛亥革命前,芜湖明远电灯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过多,资金枯竭,濒于破产。经股东会议定,聘请吴兴周为公司总经理,时在1912年。恰好,这年辛亥革命成功,满清王朝被推翻了,明远公司大债主芜湖大清银行,亦随之倒闭,明远所负巨债,也就不了了之。这样,公司债务减轻了,吴兴周放手整顿,锐意经营,发电量日益扩大,公司逐步走上巩固、发展的坦途。
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运用公司所掌握雄厚资金与技术力量,倡议集资兴办芜湖大昌火柴厂(今芜湖火柴厂前身);赞助创办益新面粉厂(今大砻坊芜湖面粉厂前身);合资创办芜湖电焊厂;还独资创办芜湖电话局,开始只有两个接线生,都是绩溪人;并且抽调明远电灯公司职工张希寒前往建平县(今郎溪县)创立郎溪电灯公司。可以说,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饱受外国侵略的年代,他在芜湖创办了这许多实业,在客观上起了发展民族工业的作用。是一位有名望的民族资本家。
吴兴周还热心教育事业,在芜湖,他创办一所工人夜校,聘请教员,供给课本纸笔,让明远电灯公司的工人读书识字,其他厂的工人、长街店员亦可自愿入学。在故乡绩溪周迁村,还捐资创办一所“兴周小学”,聘请名师教学。随后,又拨巨款兴建校舍,扩充为一所高级小学。为了这所小学能长久办下去,他从自己的明远电灯公司股份中划出一部分,另设专户,把股息红利作为小学的常年经费。这可能是他从切身的经历中体会到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而努力以赴的。
1938年冬,芜湖沦陷,明远电灯公司为日冠夺占并组成伪董事会,吴兴周大义凛然,不屑与汉奸为伍,愤然回故乡避难,甘于清苦,困居故园。1940年病逝,享年74岁。
解放后,明远电灯公司改为地方国营企业,得到飞跃的发展,吴兴周之子吴子壮、吴名骝一直在公司担任重要的职位。吴兴周兴办实业的业绩常为人们所追忆。
(二)宁松泉船载食品救灾民
宁松泉在长街独资开设承徐钱庄、承丰裕绸布店、宝裕纱号,在上海还有宁松记申庄,资金雄厚,在长街金融市场上算得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因他不愿抛头露面,故大名不为社会所熟知。他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有两件事,一是独资平息“马票”挤兑风潮。一次,芜湖谣传中国实业银行所发行的马头标记的钞票不能兑现,因而发生了芜湖中国实业银行挤兑风潮,迫使这家银行几乎关门倒闭。宁松泉为稳定芜湖金融市场,立即以承余钱庄的整箱整箱的银元,暗暗从后门抬入中国实业银行,支持前门兑现。一场挤兑风潮终于平息。二是拨款娠济灾民。民国二十年芜湖大水成灾,郊区农民陷于困境,大量灾民流入市区乞讨,长街商家纷纷设立施粥场。宁松泉还拿出大批款项,逐日用两只小船装载馍馍等食品,运往四郊圩墩施赈。此一义举,迄今还为人们称道。
宁松泉是青阳人,在家乡也广多田地房产,富甲一方,乐善好施。
(三)崔亮功
崔亮功,原籍徽州太平县,世居芜湖,在长街开南记茶庄,抗日之前曾任芜湖商会会长,并当选为国大代表。抗日期间避居屯溪,被称为皖南四老之一。抗日胜利后回芜,住堂子巷故宅,被选为商会会长和县参议员,他为人正直宽厚,无党无派,与本地任芜湖县银行行长奚国光齐名。解放后,同被邀请参加第一届市政治协商会议为委员。后在故乡太平县病故。
(四)赵云生剪刀店吴正启
吴正启为芜湖名产三刀之一的赵云生剪刀店主人。该店设在中长街,只半间店面,很不显眼。门边悬一块招牌:“赵云生剪刀店”上面注明“老店”。这块招牌很引人注目,慕名往购剪刀者甚多。原来吴正启是赵云生的女婿,赵家无儿,以女婿继承为店主。
别看赵云生剪刀店门面小,后店却很宽敞。有一座三层楼房,楼底是作坊,从撸港铁匠铺定制剪刀,取回加工,每日制成的剪刀不太多,够卖了就行。加工只求精细,长保名牌不衰。二楼是会客室,也是餐室,吴正启老人住在三楼,深居简出,不与官府往来。但是吴正启是芜湖青帮老头子,“通”字辈,名气很大。他收的徒弟虽不多,却都有财有势、有地位。如邹希荣,是寿县帮码头工人的把头,国大代表;牛自贵,也是工人把头、国大代表;芜湖工会会长、县参议长陈卓夫,是他的徒弟又是他的女婿。这三个大徒弟又开山门收徒弟,因此吴的门徒遍及芜湖,有说一不二的权威。据说,吴曾给新四军派往芜湖的地下工作人员不少帮助。因为码头工人、旧警察很多都在安靖帮,他们占据交通要道,吴正启的一句话就是一张通行证。若需要钱,他叫谁拿,谁就得服从。解放后,他在芜湖安居乐业,终享天年。
(乙)著名商店长街上著名的商店已如前节所列一览。兹再简略记述几家独具特色的商店。
(一)长街的百年老店
(1)明代永春中药店
明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休宁人汪一龙,字正田,精医道,来芜在西门外大街(即上长街)创立永春中药店,慎选药材,精制丸散,对症取服,效验神速,
四方争购。明季有外藩入贡,凡取道芜湖的外国人,常在永春购药携归。永春药店历二百多年,九世同堂。其子孙有不少取得功名,何时没落不详。事见《芜湖县志》卷五十八。“遗事”。
(2)沅记胡开文墨庄
芜湖沅记胡开文是徽州老店的分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先讲一下徽墨的起源。其墨在南唐(公元九三O年前后)就已驰名全国;胡开文徽墨,在清乾隆年间即闻名于当世。原来汉朝产墨地在西北延安、易州一带和西南广州等地区。唐末之乱,易州著名墨工奚超携子廷珪避乱歙州,操旧业,制出不少好墨,有的成为贡品。其墨“坚如玉、纹如犀”,时称“廷珪墨”,曾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封廷为墨务官,赐“国姓”李。宋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改为徽州,徽墨之名自此始。
公元一七八二年(清乾隆末季)绩溪胡天柱在屯溪开“文来墨店”,后在休宁经营其岳家“汪启茂墨庄”,采贡院匾额“天开文运”之意,改名“胡开文墨庄”,休宁为老店,屯溪为分店,业务逐渐发展,胡开文自此声誉远扬。过了八十七年(即一八六九年、清同治八年),胡天柱六房曾孙胡贞益(号沅阶),集股一百五十元,来芜伙开“胡开文墨庄”地址在南门大街。十年后,改由胡沅阶独资经营,改名“沅记胡开文墨庄”,店址迁鱼市街,资产已累积千元。时在公元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九〇年(光绪十六年),店址再迁至上长街井儿巷口,时资产已扩大到三万银元,前店后坊,职工多到四十四人,成为徽州胡开文墨庄后起之秀。一九二七年,又在陡门巷增设分店。一九五六年同其他三家墨庄申请公私合营,四家定股为五万一千二百元,沅记胡开文股金约三万五千八百四十元人民币,占70%。百多年来,沅记胡开文的资产,比原来的一百五十元扩大了三百二十多倍。
制墨利润很大,沅记胡开文又经营得法,发展很快。在清末科举时代,以经销高级徽墨为主,普通徽墨次之,两者销售额比例,约为8:2,一年营业额约为两万元银元,纯利约五、六千银元。民国年间大兴学校时,则以销售普通徽墨为主,高级徽墨次之,两者销售额比例,约为7:3。一年营业额仍约两万元,纯利则约为一万三千元左右。这是因为普通徽墨成本低、售量大之故。如制墨成本:材料(桐油烟、广胶)、装璜(打磨、填字、描色)、工缴等费:高级徽墨每斤八、九元,普通徽墨每斤一、两元。(此为解放初以人民币折算的价格。)
沅记胡开文墨庄在百多年历史中,曾遭到两次重大损失。第一次:公元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胡源阶动用墨店资金四、五万元,兼营茶叶出口生意,头两年赚了一万元左右,第三年由于印度茶叶出口的竞争,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销售额比重由原来的98%,突然降到49%,茶叶滞销,胡源阶亏损四万元左右,墨庄资金枯竭。为恢复墨庄营业,曾发行“兴隆券”筹集资金,东山再起。辛亥革命后,此项债券始陆续偿清。第二次:在抗日初期,长街曾遭敌机轰炸,陡门巷分店中弹焚烧。紧接着墨庄人员疏散逃避,营业停歇,外帐收不回来,这两项损失,合计约有八、九千元,曾借债恢复了营业。
一九四〇年,胡恩森出任沅记胡开文墨庄经理。抗日胜利后,物价暴涨,法币、金元券贬值,沅记曾动用资金购国大米和棉纱。囤米经常保持在一千担左右,安稳度过了金融市场混乱的难关,避免了损失。沅记于公私合营后,改为芜湖制墨厂,由胡恩森任厂长。胡现任市工商联主委、省工商联常委、全国工商联执委,同时他还任市政协副主席。
(3)张恒春国药店
芜湖张恒春国药店以重视中药质量,品类齐全、为病人忠诚服务著称。声名不亚于北京同仁堂、杭州庆余堂和汉口叶开泰,排入全国三个半中药店之列。
国药业利润比其他行业高得多。俗语云:“黄金有价药无价”,“药无十倍不出门”,张恒春发家致富史,便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张恒春创始人张宏泰,江苏溧水人,一八O〇年(清嘉靖五年),曾在安徽凤阳开设张恒春药店,因年荒饥懂,亏损歇业。其第三子张鸣鹿,十八岁在当涂护驾墩孙大春中药店当学徒,擅长外科医术,不数年接盘该店,仍名为“张恒春”,业务扩展,利润倍增。公元一八五〇年(清道光三十年),其长子张文金携资约一千两纹银,合一千二百块银元,来芜创设张恒春药店,店址先在金马门,数年后迁到西门内鱼市街,一八六一年(清咸丰十一年)迁至长街湖南会馆对面井儿巷口,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再迁至中长街状元坊对面的现址。此时资金积累已达两万两,折合银元两万四千元了。十七年的利润,合原资的二十四倍。
张恒春现址是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购地自建的,仿北京同仁堂模式,费时三年,始告竣工。城阜高墙,石库大门,金字招牌,宏伟壮观。店内双面柜台,陈设典雅,楹联匾额书画,均出自如米芾、唐驼、于右任等名家手笔,“张恒春”招牌字,据说是清状元石秀峰的手笔。当时润笔费是很贵的,如武进唐驼为张家题店匾“永康”两字,每字一百块银元。该店门市,面临长街;后堂作坊,紧靠长河,上下货十分便利。从此营业长足发展,获利至巨,到一九二三年,资金已达三十万银元。
实际上张恒春百年来所获利润远远不止此数。据资料表明,张恒春“家店不分”,每年利润一部分,为张家三房比支抽走家用。各房在护驾墩,溧水购置田产二千五百多亩,在本市购置房屋,河南泗关街有一条巷子叫“恒德里”,均是张家的房产。在合肥等地开设药店,计有:芜湖:中长街
张恒春、鱼市街张恒春两家老店。(老大房)丹阳:张恒春(老二房)恒春茂两家;护驾墩:张恒春(老三房)、张涵春两家;当涂:张恒远记、恒春和两家;合肥:春和义;薛镇:张涵春;如臬:春和义。共十一家。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另在长街、宣城各开一家钱庄,经营时间不长,亏损停业。估计其多年来抽取利润总数,约达三百多万银元。由此可见张恒春获利润之巨。
张恒春获此巨额利润,与其善于经营是分不开的。举其经营管理特点于下:
(一)大批进货:中草药品类繁多,草本类、矿石类、虫介类、动物类不下两千种,产地遍及全国。该店特别重视成批采购道地药材,零星进货仅为临时的添补。采购方法有:坐庄,代理店,产区直接采购三种,常年派来购人员驻汉口、郑州、上海等地。收购旺季,资方经理还亲自出马。抗日之前,老二房张文玉父子就赴上海购药,回芜时,轮船在南京下关江面失火,不幸遇难。尸体打捞上来时,父子还是双双紧抱。成批采购好处多:价格便宜,不误季节,品类齐全,便于精选。成批采购,需要大量资金,其解决办法有二:一是银行、钱庄货款和吸收私人存款,作临时周转;如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二年贷款总计超过二十万元银元。二是赊购,大约在购进后四十天左右付部分货款,其徐三节结帐。因此该店库存各种药材充足,如有时存备燕窝十六大箱(办公桌大小的木箱)别直参十六担(老称一百斤)。由此可见一般。
(二)批发赊销:外地批发和门市零售并重,约各占百分之五十。批发以省内外县市乡镇中药店为对象,远及江苏、江阴、河南、湖北等省,大都采用赊销办法,三节结帐,有的可以延至年终清结。其赊销金额之大,时间之长,长街其他商家无法与之比拟。对外地前来批发的顾客,招待十分周到,如挑贩或替人带货的,除供伙食外,还给予佣金;客户派店员前来采购的,不仅留饭留宿,还招待洗澡、看戏;如来的是经理人员,招待格外丰盛,留住客房,上馆子,打牌、吃酒。并且代客备办制药器材用具,尽量使顾客方便,满意。因此获得外地顾客信任,长期贸易往来,历久不衰。
(三)门市信誉:精选上等药材上柜,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劣质药材一律销毁,次等药材改作烟熏驱虫剂,以保持信誉。门市售货有两个特点:一是零售贵重药材,如参、燕、银耳、茸、胶,货真价实。如售出羚羊角,每只必有角尖,圆尖不售。自制成药六神丸、牛黄清心丸、至宝丹、虎鹿、阿龟胶、益母膏等等,均按古法炮制,均贴鹤鹿商标为记。每年自宰雄鹿一头制药,宰杀时,邀众围观,以昭信誉。另是配方:认真按医生处方配药,必用载秤分量,决不用手估抓,每方配齐后,由头柜、二柜复核,加盖“校对章”方可包扎出门。夜间有人值班,为急病服务。该店的信条是;“脩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并制成金字竖匾,竖在店堂,供职工信守。店员讲究衣著、仪表,一律穿长衫,手面干净,店堂不准谈笑。其门市营业,方法多样,如夏天门边备茶桶为顾客解渴;医生常指名在张恒春配药,方圆百里病家到张恒春购药才放心。据说农村有一家童养媳死了,娘家人来闹事,婆家出示张恒春配药处方,娘家人说:“吃过张恒春的药都救不活,没有话说。”一场风波,遂告平息。该店在民间信誉显著,有如此者。
张恒春最畅销的一种名药——鸡药。这个药和老母鸡一起煨煮,是盛夏,严冬两季的大补品,由于买的人特多,一天能销售几百付,甚至上千付。此药还需分别配一些银耳、燕窝人参等珍贵品。远在徽州的人也有很多来买的。
张恒春由于经营得法,故营业额大,利润高,如肉桂进价每斤三十至四十元,经精选后售价每斤为二百至三百元;厚朴进价每斤九元,售出每斤二十四至四十八元;又如草药论担论斤购进,筛选炮制后论两论钱售出,其利润之大,实在无法估量。
该店职工待遇比较优厚,一九四七年的职工总数达八十四人。其福利与别的商家不同,年终不分红,但在店里由资方垫资三千元,职工集股(每人三到五元)另设一个批发店,叫“公和兴”,经营本店不便出售洋药、土草药以及鹿制品、医药用具等。鹿制品为什么不在本店出售呢?主要避其祖张鸣鹿讳之故。年终分配盈余,资方不提,全分给店里职工。据老职工回忆,“我一年工资一百二十元,‘公和兴’分成,就有一百三十元。”抗日胜利后,物价飞涨,法币贬值,‘公和兴’利润下降,于是又实行“抽厘制”,办法是:从每天参、燕等售货款中提12%,丸散丹膏售货款中提30%,按三份分摊,职工得三分之一,资方家用得三分之一,三房在店职工和经理得三分之一(三房50%,经理50%),最初十五天一分,后为十天一分,到一九四八年改为五天,以应付物价波动,维持职工生活。
张恒春在营业鼎盛年代,每年冬季、春节前,施赈米二百担左右,夏天酷暑时施药,以周济穷人,溧水来人抓药,概不收钱。
张恒春在百多年历史中,也遭受两次重大损失。一九三一年经理王子勤不顾资方代表意见,陆续在上海赊进大批药材,从河沿堆集到库房,行走都不便,值银元五十三万七千元,不料这一年芜湖发生大水灾,生意清淡,积存的大量药材销售不出,资金积压,欠债达七十多万元,亏损二十一万三千元之谱,王子勤因而去职。据传闻,王子勤在张恒春任经理时,已另开一家王太和中药店,欲以此挤亏张恒春。后来由于张恒春信誉卓著,上海厂商延期索欠,张家三房各交出田地房产契据抵押,广收长街存款,渡过难关,逐渐恢复。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机狂炸芜湖长街,张恒春店面被焚烧一半,库屋全毁,仅存六、七万元之底货,欠外债四十余万元。日寇侵占芜湖之初,职工疏散,资方逃避溧水故居,仅留职工赵天财守店。不久赵天财死了,一说被日机炸死,一说因病伤回到溧水死去。张恒春除予安葬之外,并抚养其遗孤到成年为止。芜湖沦陷后,市面稍安,经资方张俊卿和经理谢树德竭力维持,才逐渐恢复。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营业复振。
(4)顾顺兴酱园老店:
顾顺兴酱园店是顾家祖传的百年老店,原在城里南正街,后迁长街头的鱼市街。这家制的酱菜,酱油等产品,素负盛名,人称“老顾家”,很多用户指名要“老顾家”酱油。这家老店所制的板酱,则需晒三个夏天,以此所制的酱油,叫作三伏秋油。后来采用天然发酵法,就是春天泡、夏天晒、秋天卖。这家酱园的酶苔菜很出名,畅销于本市和郊区各乡镇。
还有一家百年老店:金隆兴牛肉馆。《芜湖文史资料》第一集已有专文记载。不赘。
(二)长街几个有特色的行业和几家商店:
(1)长街第一家银楼:
长街很早就有银器店,是银匠开的,出售自制的银首饰如银项圈等等。至于金首饰,钴石珠宝戒指等贵重饰物,很少在芜制造,由少数大百货店向沪宁大商埠购进出售。公元一八六四年,首次在长街出现了银楼,即宁波人朱锦棠创设的宝成银楼。
宝成银楼创设时,资金约五千两纹银,流动资金在外。开业时备有金首饰二百两,银首饰数千两,足够门市供应,资金可谓雄厚了。
朱锦棠原在汉口宝成银楼工作,而后集资来芜,购买下长街一幢市面房屋,修建三开门面。石库式大门之上,雕刻华贵楼台图案。店堂着色,全部楹柱门窗屏几贴金,描龙画凤,金碧辉煌,令人眼花缭乱,宛似置身金色宫殿之中。宝成银楼扬名远近,生意兴隆,店堂装璜,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朱锦棠是银楼业的里手行家,买卖金银首饰和珠宝钻戒都很精通;定制首饰,都能按顾客要求式样制造。忙时,顾客川流不息。一天营业额,进出黄金首饰数十两,白银首饰数百两,皖南皖北男婚女嫁,常指定购买宝成首饰。金银按上海黄金白银牌价进出,出价则加上加工费,进价则扣除成色比重,一进一出,获利至厚。此外,也兼营黄金买卖,吞吐量亦不小。
宝成自设加工作坊,有冶炼工场,将金银杂质提净,保持金赤银足,维护信誉。银首饰可以镀上金色,价廉物美,销路甚畅。无论大小成品,均刻上“宝成制”字样,作为出品标记,顾客非常信赖。
前店有营业员二三十人,后场有工匠三四十人,杂工十人左右。除工资外,店里供应伙食,待遇与一般店家相似。工匠技术性强,如冶炼,雕花、嵌钻、镶宝、刻章等等手艺,要求都很高,不但式样美观,而且质量好。各道工序,均有专人督导。
宝成是长街第一家大银楼,带有典型性。其店房在一九三七年,被日机炸成废墟,朱锦棠后人携资回浙,其业告停。日伪时期,该店职工集资再度开业,招牌加上“老”字,叫作“老宝成银楼”,直到解放前夕结束。
除宝成银楼之外,一九O六年,江苏人张叔藩又在中长街陡门巷上首开设一家宝庆银楼,规模与宝成银楼不相上下,此后开设的银楼逐渐增多,共计大小银楼二十多家,较大的银楼有宁波人开设的老宝成、老宝庆、老同庆、老天宝、方九霞;江苏人开设的老凤祥、天宝成、新天宝、丹凤、宝庆;本地人开设的老宝鑫等。除方九霞设在中山路,丹凤设在陡门巷,天宝设在二街之外,其余设在长街,门面辉煌,金光耀彩。
银楼业如此大兴,一方面由于长街市面繁荣,一方面也由于黄金价格能保持较长期间的稳定,当时正常金价,常在八、九、十换之间,即一两黄金兑换八十或九十银元。日本投降后,黄金也随物价大跌,一度跌至四十换,但不久回升并且暴涨了。金银首饰虽然是装饰品,却也易于保存,成为储蓄的重要方式,故营业兴旺。至芜湖解放后,才全部解散停业。
(2)长街的钱庄业:
朱渭滨老人谈的长街钱庄业情况,曾有文记述,现拾遗补缺,择录如下:
长街钱庄知多少:从民国元年至十九年(1911—1920年)长街钱庄有28家:久余、长余、承余、元康、单瑞丰、西合泰、钧和、勤大、兴大、同和、乾大、润昌、德源、鼎康、同丰、通孚、保泰、晋孚、兆丰、义昌、大源、滋康、阜昌、兴康、永泰、厚丰、瑞康、寿康。经营此业者,徽州帮、杨州帮占多数;合肥、青阳、太平、江西、湖北和本地人占少数。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徽州帮久余经理朱晋侯,元康经理舒紫封,扬镇帮兴大经理黄养之,青阳承余经理宁松泉等。独资经营者有:承余,西合泰、单瑞丰、同和、厚丰。资本雄厚兼营他业者有:西合泰兼营(萃升恒号)纸业和(泰来恒号)锡箔业,单瑞丰兼营(单瑞丰号)杂货业。
承余兼业,已见前节。久余钱庄于1925年拨款十万银元在长街宁渊观上首巷口创立商办“安徽银行”,股金总额20万块银元,久余占半数,朱晋候任经理。兴大钱庄经理黄养之曾兼任上海银行芜湖分行行长。此外还有一些地下钱庄,不挂招牌而营业的,不在此数。
钱庄业利润有多大:钱庄获利门道不少,高利贷款、低利存款、汇兑贴现,两元拆换等等,都能从中取利。各家利润多寡,视其营业额大小而定。以久余钱庄为例,年放款总额高达百万银元,年获净利四、五万银元。
钱庄除吸收低利存款外,还购进或抵押黄金,囤积棉纱、米粮,这都是生财之道。一般说来,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钱庄业都是赚钱的。但在物价波动时,有的就亏损倒闭了。这大半在投机、囤积居奇中吃了亏。
钱庄业店员的待遇:长街的28家钱庄有大有小。大钱庄有店员30多人,一般的也有20人左右。职别有经理、副理、跑街、管帐、管钱、书信、杂务、中班、学徒、杂役、炊事等。工资:高级职员每月30—40元;中级职员 15-20元;中班满师每月2元,次年4元,第三年6元,以后按能力大小定级。杂役、炊事每月6-8元。另外还有些小费和年终利润分成。年度决算得出纯利后,按利润总额分十四股,股东得10股,经理得一股,副理( 1——2人)得一股,其余所有职工得两股。职工各人分的多少,由经理分配。如久余钱庄年利润五万多元,每股3,571元,股东10股的35,710元,经副理共得7,142元,职工以30人计算,平均一人得119元。这样,店员平均年工资300元,加上利润分成,一年可得400元左右。
长街钱业公所:这是钱庄之间调剂“头寸”余缺,交换金融信息的场所。每天上午各钱庄经理或付理或跑街,齐集钱业公所,听候上海金融行情,议价交易。废两改元以后,以上海同业行情为标准,申庄牌价电报一到,便开始议价,闹铃一响,拍板挂牌,全市商业往来结算,一律以当日牌价为准。
钱业公所坐落徽州码头下首,是前清年间钱业集资共建的,面朝长街,后临河沿,占地面积相当大。为砖、木、石结构,坚固、宽敞、壮观。前后两边墙界,立有钱业公所界碑。日伪时期,为汪伪警察派出所占用,钱庄之间交易,挪在河沿后大厅进行。解放后改为居民住宅。
业务竞争中的一曲闹剧:商业竞争是正常的,但也有不正常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钱庄业曾发生过这样一曲闹剧。
约在民国十六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行址在长街蒋家巷口上首。(今农业银行)该行为开展储蓄业务,在街道和茶楼、酒馆、浴室等公共场所,张贴广告,其中一款:“一元即可开户。”一天,一位储户来到上海银行,送上五百元,递上《百家姓》一本,要求按《百家姓》上姓氏开五百户储蓄存款摺。该行经办人员知有跷蹊,不敢办理。于是储户振振有词,说是你们贴出广告,不照单开户不行。后来由该行经理沈雁南出面接待,婉言解释,始知这位储户系义昌钱庄店员胡鸿慈,暗奉经理之命,前来取闹,借以抵制上海银行不收中小钱庄票证的行为。经此一闹,结果是:上海银行承认以后对中小钱庄一视同仁。
(3)非同凡响的大鹏绸缎庄
这是一家门面小、本钱少、生意大、利润高的典型商店。大鹏绸布呢绒批发庄,开设在三圣坊巷内,现在的门牌是11号。
旧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低,穿布居多数,布的销售量比较大,绸缎呢绒之类销售量少。因此长街大布店很少直接向外埠采购绸缎呢绒,而是根据需要,就近添配花色应市,避免积压,于是专营绸缎呢绒批发的“大鹏”,适合市场需要,生意兴隆。
“大鹏”创始于1943年,原店址在新芜路吉祥寺9号,是赵家村开的,次年迁到三圣坊11号,经营罗纺、线春、绸缎呢绒批发业务。49年春,赵家村和他哥哥赵讷安邀陈辛承(即陈华英,老画家、本市民主人士。)代为经理业务。店是二层楼房,店堂不到二十平方米,两边是牛皮纸捆扎,看不见货架。
店里仅有两名店员,楼上是经理寝室,屋后是厨房和店员宿舍,很小,专营绸缎批发。当时杭罗、杭纺、线春、大纬呢、香云纱、哗绉被面,都是畅销外埠的紧俏货,皖南各县以及徽州、巢湖地区各绸布门市店,均来大鹏办货。1954年经销代销阶段,“大鹏”迁到中长街52号,改作门市,后来又迁到中山路62-64号,与永昌、陈克记等五家合营,改为大鹏联记门市店,在此五家同业中,大鹏资金占首位。
“大鹏”在与同业竞争中,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进货有联络网点。上海、杭州、长沙等大城市都有赵家的店号,只凭函电联系,即可发货托运到芜,不需去人携带资金采购,节省大量开支。二、重信誉。赵讷安视信誉为第二生命,凭信用向别家进货,事后结帐,也有货售完才付款的,可以大量节省资金。三、销售讲究足码足尺。杭罗、杭纺、线春、都按每匹重量为计价标准,外地商户来单购货,在复信中注明尺码重量,剪样附去,货由邮递,邮局可代收货款,不合格可以退货,客户很信任。四、自己加工。部份商品直接向产地厂家购进白坯,自行发往印染厂加工,如被面、洋纺、电力纺、生丝等,不购进成品,以减省成本。五、开支小。店小、人少、开支节省,保证必获利润。因此“大鹏”生意做得大,做得活,较早争取自报查帐纳税户,“五反”运动中为基本守法户。大鹏始终稳步经营,运用自己上述优势,获利至巨,在公私合营时,成为独秀之花。
(4)各具特色的三家酱园:
芜湖酱油、酱菜,有特殊风味,享有盛名。酱园业多是前店后坊,自制自销,批发为主,远及皖南各县镇,也批发到市区小店,还批发给沿街叫卖的小贩。长街酱园不下十几家,如广昌、广泰宏、大长、王怡太、红星、新昌、顾顺兴、王昌大、王荣泰、顺兴西店等等,各家产品各有特色。仅举三家为例:
鼎康酱园:是宁波人于1920年创办的,师傅、店员、学徒多为宁波人,制酱工艺,与众不同,采用压气发酵法,即一次性制作法,如制酱、黄豆下缸,加盐卤,任其晒露,很少翻缸。酱菜也是一次加工,盐下得重,因此酱菜带辛味,适合宁波人口味。这家的酱板,素有声誉。
鼎泰酱园:1941年,为扬州顾逸风集资创办、师傅、店员多是扬州人,制酱方法采氧气发酵,即勤翻勤晒,以酱菜、面酱为主,产品口味鲜嫩。顾逸风善于研究,不断改进工艺,质量迭有提高,畅销沿江各县镇。
王怡太酱园:据说是1900年旌德山区王姓一部分族人集资来芜创办的,师傅店员大部分来自旌德,也有本地和肥东一带的人。制作的方法和顾顺兴酱园一样,用自然发酵法,春天下缸,夏天晒,秋天卖。产品带碱,适合合肥人的口味。其最著名的产品是酱油干子和臭干子,吸引着郊区农村顾客。
长街这些家酱园,各以产品特色推开销路。各做各的生意,不致相互排挤。这是酱园行业的特点。
(丙)、长街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一)著名的手工业产品
(1)石雕、石刻。如镂空石刻人物花鸟门额,刻字雕花的界碑、墓碑、石门框、石狮、石础、石杵、石白、石磨等等。远近订购。它不但是实用品,有的还是艺术品。现在犹能在城里、长街老屋看见。有些在“文革”中扫四旧扫掉了,但框架仍存。一种小石磨,小杵臼,还有人家在使用。
(2)铜锡器皿:铜水壶、铜火炉、雕花刻字的锡酒壶、锡蜡台,以及铜锁、铜水烟袋等等,都是长街畅销远近的名产品,今俱绝迹。
(3)金银器:金银餐具是富贵人家用的,但簪环首饰,则是民间的通用品。首饰一项即有各种各样的花色,如金簪银簪、金环银环、金银项圈、手镯,插在头发上的金牌银牌等等。作工精细,花样各异,嵌珠点翠,光彩夺目。还有后来销售很广、刻名字的金银戒指,既可作婚嫁信物,又可作私章。现已为新工艺珠宝饰物所代替。
(4)秤、戥子、尺等度量衡器,亦很出名。
(5)魁升鞋帽:这家鞋帽很著名,在芜湖市首屈一指,所制的皮鞋,式样大方,牢固耐用,虽穿破了底帮,也毫不走样。
(6)机织土布:芜湖手工织的土布有两种,一是本色布,二是花色布,远销合肥、武汉、无锡、常州一带,份量重,质量好,兴盛于抗日时期,适合当时群众低水平生活的需要,能与洋布抗衡,占领市场,经久不衰。
(7)芜湖三刀:赵云生的剪刀与杭州张小泉的剪刀齐名。滑港的菜刀,能和北京王麻子菜刀比美。还有老式剃头刀,则独占江左鳖头,但现已淘汰。当时这三刀基本上在漕港镇(位于芜郊十里)制作刀坯,然后由长街各作坊再次加工,以创名牌。只赵云生一家剪刀上刻有商标,独享盛名。
(8)芜湖铁画:这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品,已属众所周知,无须赘述。
至于芜湖徽墨、张恒春的丸散膏丹以及刺绣用的丝绒线和桃木梳篦,这不用说,都是长街的畅销商品。
(二)风味独特的食品
(1)芜湖雪酒:在清代,雪酒乃芜湖特产之名酒,取冬天雪水合酿,清润味醇故名。产量不多,故极珍贵。雪酒产于撸港:长街有销售。清代诗人黄钺曾有:“我昨维舟滑港驿,但酷雪酒酹寒江”诗句,志此名酒之美。
(2)芜湖酱油:著名的有老顾顺兴的三伏秋油。民国年间有许永福酱油,味道鲜美,普遍为用户所欢迎,大酒楼菜馆非选用这家酱油不可。外地客商亦多购买馈赠亲友。许永福店主乃当时商会会长汤善福的儿女亲家,算来也是老店,现已不存。
(3)芜湖酱油干子:王永发酱园出的酱油干子很出名。抗战前,上海来客要买芜湖名产带回去,多选购这家的酱油干子。
(4)腐乳:各酱园都有,以瓦罐盛装红腐乳十块,浇麻油,贴商标,封口。味极鲜美,馈赠食用咸宜。
(5)芜湖板鸭、芜湖鸭饼:这两种食品都是马义兴产品。这家板鸭很考究,有“金钱眼,月牙口,脆皮嫩肉卤骨头”之称,连鸭骨头都能嚼出味道来。
马义兴出的鸭饼更著名,用咸腊鸭除皮去骨,把鸭肉制成饼子,有柿饼大小,味香可口,便于储存,随时食用。外地多有函托亲友购寄者。现已绝迹,殊为可惜!
至于茶楼酒馆名肴佳点,虽不出在十里长街,也顺便题一下名,如同庆楼的徽菜,味珍酒家的腊味,林翠轩的沙锅鱼头,金隆兴的红烧牛肉,烟雨墩的菊花锅(为李府家用名菜),绿杨村的清蒸鲥鱼(五月端阳前后才有),紫竹林的素席,以及家家户户过春节吃的“平安菜”(七样素菜合炒)俱为芜湖的名菜;耿福兴的虾籽面,虾籽馄饨,以及各酒馆的三鲜干丝、小笼汤包,俱为芜湖的小吃名点。
资料来源:
《芜湖文史资料》第二辑(198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