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锡联儿子遇难,中央派人慰问,陈锡联一句话让人动容落泪

云端任我行 2025-03-25 12:05:25

1982年4月的某天,在北京新街口的一座四合院里,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的陈锡联正在家里看书,忽然听到中央派来的人到了。

陈锡联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自从他卸任所有职位后,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除了几个老朋友,几乎没人会来探望他。中央的同志一进来就显得有些犹豫不决,陈锡联老将军打了一辈子仗,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最受不了这种支支吾吾的样子,便直接说道:"上面有事找我,直接说就行。"工作人员定了定心,从座位上起身,把一份文件轻轻递给那位老者,还凑近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没想到陈老将军听完后,整个人都愣住了,仿佛被雷劈中一般。他呆呆地站起来,木然地伸手接过了那份文件。看到陈将军摇摇晃晃的样子,工作人员担心他出事,赶紧跑过去想扶住他。陈将军却虚弱地挥了挥手,用尽力气说出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深受触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到底是什么样的消息让这位老将军脸色大变?他究竟说出了什么让人震惊的话?事情得追溯到4月26日。当天下午4点10分,一架中国民航的3303次航班准时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飞往广西桂林的奇峰岭机场。

大约40分钟过去,飞机逐渐逼近桂林空管区域,当时桂林正被厚厚的雾气笼罩,视线非常模糊。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机组决定降低飞行高度到1500米,并且立即联系奇峰机场的指挥塔,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奇峰塔台接到了3303航班的无线电联系,但在交流时双方出现了误解。根据塔台的指示,3303航班的机长先是让飞机保持在1500米的高度飞行,之后又进一步降低了飞行高度。眼下,飞机正飞越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一座接一座,每一座都超过了千米的高度。时间一点点流逝,奇峰塔台多次呼叫3303航班,却始终没有回应,工作人员顿时紧张得直冒冷汗。他们一边继续尝试联系,一边赶紧向上级报告了当前的状况。“那架飞机可能出事了。”桂林公安局接到报警后,迅速调集各方力量展开搜救工作,经过全力搜寻,最终在离桂林市区45公里远的恭城县慕城山区找到了失事飞机的位置。救援队到达山顶后,眼前的一幕让人触目惊心。在百来平米的空地上,四处散落着血肉碎片,连个下脚的地方都难找。3303航班已经完全碎裂,唯一能辨认的大块残骸只剩一个飞机轮子。整个场面惨不忍睹,让人看了心里直发怵。

这架飞机上的112人无一幸免,包括104名乘客和8名工作人员。飞机失事后,国家部委、民航部门和地方政府迅速行动,调派专人参与事故原因调查和后续事宜安排。在登记遇难机组人员信息时,工作人员怀着沉重的心情发现,副机长陈再文原本是解放军空军飞行员,这次是为了支援民航才加入此次飞行任务的。陈再文的家庭背景可不一般,他老爸来头不小,是当年毛主席亲自任命的大将陈锡联,那可是开国上将中的重量级人物。

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红安的一个穷苦家庭。为了能有口饭吃,他年纪轻轻就去地主家放牛谋生。年仅15的陈锡联在家门口碰上了驻扎的红军部队,受够了欺压的他,死活要跟着队伍走,铁了心要投身革命。1931年3月,参军已满一年的陈锡联跟随部队攻打双桥镇。战斗打响后,他第一个跳出战壕。看到身旁举旗的战友中弹倒地,陈锡联二话不说接过红旗,勇猛地向前冲锋。战斗结束后的总结会上,营长着重夸奖了他,说他"个子不高,年纪轻轻,却总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像个小钢炮一样"。从那时起,陈锡联"小钢炮"的外号就在部队里传开了,越来越有名气。抗日战争开始后,陈锡联带领的红十军团改名为769团,他的职务也从师长变成了团长,直接受刘伯承领导。

刘伯承对这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极为信赖,他当面告诉陈锡联:你率领769团单独执行任务,在遵循上级整体计划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采取行动。陈锡联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1937年10月中的一天,他带着部队刚来到苏龙口和刘家庄附近,就在那儿发现了一个日军机场,里面停着24架轰炸机。陈锡联计划在夜间突袭日军机场,准备给敌人送上一份“惊喜”。10月19日晚,参与行动的战士们轻装上阵,扔掉不必要的装备,把手榴弹、铁锹和枪支牢牢绑在身上。我们悄无声息地快速行进,不一会儿就抵达了机场周边。这次夜间突袭行动只用了不到一小时,成功摧毁了24架敌机,击毙击伤日军士兵超过百人。

陈锡联带领部队趁夜色突袭机场的战果迅速传开,连蒋介石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万万没想到八路军竟然能用简陋的土枪和手榴弹炸毁飞机。这件事之后,他还特意给769团发放了奖励。陈锡联因未经请示就突袭阳明堡机场而一举成名,这一壮举也让他进入了毛主席的视野。毛主席对这位年轻有为的将领颇为赏识,认为他能力出众。毛主席在军队里深受大家喜爱,威信极高,陈锡联对他也是充满敬仰。他们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要追溯到1943年8月,那时陈锡联正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进修。

陈锡联小时候家里穷,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提上学读书了。所以虽然他打仗很厉害,但文化水平却不高。他学习特别刻苦,慢慢地常用字都认得了,不过看书读报时,想要完全弄懂文章的意思还是不容易。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向战友和老师请教。有一次陈锡联研读毛主席的文章,碰到一处内容始终理解不透,他鼓起勇气,决定当面去向主席求教。陈锡联此前从未与毛主席有过直接交流,第一次要去见这位他崇敬已久的领袖,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为了缓解不安,他决定找陈赓一起同行。陈赓在军中人际关系极佳,与上级领导都很熟络,所以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次会面。那天,陈锡联心里七上八下,紧张得不得了。毛主席一见他进门,马上从座位上起身,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说道:"早就听说过你,小钢炮这个外号挺响亮的,打仗是把好手,确实是个人物。"陈锡联满脸通红,手心渗出了细汗,直到毛主席问起他的家庭和学习情况,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搭话,向主席请教问题。伟人细心地向他解释清楚,最后还特意鼓励他要坚持学习文化知识。这次见面让两个人都感到非常愉快,彼此印象都特别好。在解放战争期间,陈锡联总是冲在最前面,立下了不少功劳。和许多同龄的将领不同,他那时候还没成家。其实他之前有过一段婚姻,但因为妻子生病去世,他成了单身,还带着一个孩子。陈锡联是个性格豪爽的人,平时忙着带兵打仗,生活上的琐事总得有人帮着料理。可还没等他去找个合适的伴侣,这缘分就自己找上门来了。1949年8月,陈锡联带着第三兵团的前线指挥所到了武汉。他正忙着处理各种事务时,陈赓突然闯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姑娘。

陈赓和陈锡联在延安中央党校读书那会儿,关系就特别铁。陈赓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只要有空就拉着陈锡联到处跑,今天去毛主席家串门,明天又去朱德司令家摘苹果,两人啥话都能聊到一块儿。所以一碰面,陈赓就直截了当地说:“哥们儿,这是我亲妹,你觉得她长得怎么样?”陈锡联还没来得及开口,陈赓就凑近他耳边低声说道:“这位是我妻子的妹妹王璇梅,如果你对她满意,她就能成为你的妻子。”陈锡联定睛一瞧,那姑娘脸蛋圆润白皙,五官精致漂亮,真是美得让人移不开眼。陈赓的小姨子完全没意识到是姐夫安排她来见对象的,顿时羞得满脸通红。俗话说才子配佳人,两人情投意合,不久就喜结连理,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王璇梅心地善良,对陈锡联的长子关怀备至,可惜当时正值战乱时期,医疗水平有限,这个孩子最终因病夭折了。幸运的是,王璇梅没过多久就怀上了孩子,这给刚刚经历失去儿子痛苦的陈锡联带来了一些慰藉。他们夫妻俩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陈锡联的大儿子陈再强刚出生不久,毛主席就任命他为炮兵司令。他刚接手这个职位,朝鲜战争就爆发了。为了让士兵们尽快学会使用大炮,他在全国各地建了8个专门的训练场地。陈锡联那会儿一门心思扑在部队事务上,家里的事基本顾不上,和亲人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陈家的孩子个个都有出息,老大陈再强参军后从普通士兵干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升到了沈阳军区后勤分部部长的位置。陈家老二陈再文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心仪已久的军校,顺利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学员。三儿子陈再方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小女儿陈再红后来当上了老师,兄妹俩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干得有声有色。陈锡联平时很少能陪在家人身边,可每当孩子要参军或上学时,他总会特意赶回家,反复叮嘱他们要谦虚谨慎,听从组织安排,做人要踏实本分。转眼间,1975年到了,陈锡联被提拔为中央军委常委,还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从这个安排就能看出,当时他在领袖心中地位很高,很受重用。1977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这份文件被列为当年的第一号。文件中明确了两项关键人事安排:一是由华国锋出任国务院代总理,二是鉴于叶剑英同志因病无法履职,军委工作暂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

毛主席在挑选这个职位的人选时,反复考虑了很久。陈锡联同志年轻时投身革命,作战经验丰富,善于指挥部队,同时在政府里也担任重要职务,确实是当时最符合条件的人选。没想到陈锡联刚在中央军委上任,就连续碰到好几件重要事情。得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后,党中央迅速成立应急指挥中心。陈锡联将军亲自带队,率领解放军官兵火速赶往灾区展开营救工作。但事情还没完,又出了新状况。短短两个月后,深受百姓敬仰的毛主席与世长辞,之前一直潜伏的各方力量开始蠢蠢欲动,局势变得不太平了。在紧急关头,陈锡联挺身而出担起重任。他全身心投入军队建设,为确保部队平稳运行付出巨大努力,圆满完成了中央交付的重要使命。1977年,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主要由叶剑英处理,陈锡联在一旁提供帮助。到了1980年,陈锡联卸下了所有领导职务,早早地过上了退休的日子。

他一有空就喜欢读书看报,最爱去钓鱼。那时候,经常有老战友和老部下来看他。大家聚在一起,聊的总是当年打仗的那些事。对于生活境遇的变化和个人得失,陈锡联看得很淡,并不放在心上。他正享受着温暖幸福的家庭时光,然而这一切在1982年4月26日因一场飞机失事戛然而止。陈锡联老将军颤抖着手接过那份文件,目光呆滞地落在名单上,一眼就看到了陈再文的名字。又一次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他几乎支撑不住,身子一歪差点倒在沙发上。短短一瞬间,陈锡联似乎又老了不少。面对工作人员上前搀扶,他轻轻摆手,低声叮嘱了几句。“这件事我妻子还不知情,就让我来跟她说明吧。你们回去继续处理后续事宜,务必查清楚事故的原因。”最后,陈锡联沉默了一会儿,声音有些颤抖地接着说:不管是在打仗还是太平时期,总难免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关键在于我们要总结经验,避免同样的惨剧再次发生。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工作人员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沉重的心情离开了陈锡联将军的住所。事故现场太过惨烈,死者的遗体已经无法辨认。陈锡联夫妇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只能为他办了一个简朴的丧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锡联的子女们经常去看望他。陈锡联总是叮嘱他们要踏实做事,遇到危险和困难别退缩,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198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批示下,陈锡联荣获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嘉奖。1998年2月,陈锡联、萧克等老一辈将领受邀前往香港,亲眼见证回归盛况。陈老将军一路上情绪高涨,兴致勃勃,不停地与老朋友们畅谈往事,回忆过去。老一辈的将士们,目睹着他们为之拼杀、奉献一生的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繁荣,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触。陈锡联老人慢步走在70层的中银大厦里,忽然脸色一沉,低声说道:小平生前未能踏上香港的土地,如今我们替他完成了这个心愿。岁月飞逝,周遭景象早已改变,唯有战场上同生共死的兄弟情谊依然如故。1999年6月,陈锡联在北京因病去世。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凭借共产党人特有的智慧和胆识,擅长应对艰难险恶的战斗,常常以奇招取胜。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和平时期的重要时刻,他总能挺身而出,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