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李井泉到北京开会,随身旧睡衣被洗碎,爱人用旧桌布做了一件

想不到的历史 2024-12-23 17:59:45

1965年,李井泉是四川的省级领导,他去见毛主席的时候,连件像样衣服都没有,生活里布票不够用,很困难。

他的警卫员把裤子洗了之后,发现裤子都破得不成样子了。当时省委办公厅没布票,谁家也没有多余的布票。李井泉的妻子想出了一个办法。

毛主席知道了之后就对他讲:“光晓得大公无私,不晓得大公有私啊。”

【万里长征,追随主席】

1909年,李井泉在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出生。他是家里三兄弟中的老大,也是孩子里主要的劳力。家里那几亩好田,从播种到收割,都洒有李井泉的汗水。

李井泉小时候特别爱读书。他爸上过几年学,有点文化,在村里算是知识分子,比较少见。他爸老把李井泉关家里,让他读四书、五经,等他长大点了,就送他去学堂念书。

1924年,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新思想在学校里四处洋溢。对李井泉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国语老师章涤昌。

所以呢,李井泉在北京的时候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趁着上课有空的时候,他就给同学们传授革命的先进思想,还把当时的进步书刊借给学生看。

李井泉和舒同一起搞了个“读书会”,为的是不惹人注意。表面上呢,是在聊课题、互相分享知识,可实际上是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研究中国革命的事儿。

李井泉在上学的时候,老是给本地的报纸写稿子,部队往南走的时候,他还读报纸给战士们听呢。他态度积极,思想也很进步,他的恩师章涤昌就介绍他在1927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他就跟着朱德和贺龙参加南昌起义了。

那时候,李井泉被派到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当宣传员。有参加起义的老队员说:“李井泉在战火正猛的前线给战士们讲革命精神,把士气鼓舞起来了,我们都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跟敌人拼死战斗,队伍南下打了不少胜仗。”

那时候,李井泉还到农村去宣传革命思想呢,动员农民参加军队,让农民给起义军帮忙,给我们送吃的、抬担架。

起义失败之后,李井泉接到东江委员会的指派任务,去给中央红四军送信,在送信途中还碰到了前委书记毛主席。

毛主席一见到这个小伙子,就特别喜欢,说道:“你年纪轻轻的,脑子很灵光,又读过书有文化,做政治工作挺合适的。你得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把学到的用到实际里,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用自己的知识和本事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之后,他到毛主席身旁做秘书了,这秘书就是红一方面军的政委。跟着毛主席的这一年,他受了很深的影响。身边有人这么评价李井泉:“他特别尊敬、拥护毛主席,一直深信毛主席,是毛主席忠实的战士。”这一年,李井泉正式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10日,李井泉跟着红军踏上了万里长征的伟大征程。日子一天天过去,红军的补给成了大难题,部队常常好多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那时候部队的领导就把李井泉任命成中央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让他去筹粮。

李井泉对收粮的干部们说:咱们只没收地主豪绅还有官僚地痞的财产粮食,正经商人的东西可不能动,广大群众的一丁点儿东西也不能收;要是碰到生活困难的劳苦大众,还得把部队的粮食分给他们一些呢。

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袁光说:“李井泉他们比红军早到一两天。在李井泉的带领下,干部们收缴了土豪官僚藏在遵义城外的粮食和财物,还把一部分分给了当地百姓。红军一来,老百姓可拥护我们了。”

在这期间,他们严守党的纪律,抵制胡乱打压地主的情况,破除了国民党反动派称我军为“匪寇”的污蔑谣言,积极正面地宣传了我军形象。

长征的时候,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了。之后呢,两个军就开始干部交替任职。李井泉政治能力很出色,就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去当政治协助员了,他到那儿主要是准备粮草,让部队休整一下。

8月的时候,第九军出发了,翻过了梦笔山、卡子山和格地山这三座雪山。没想到啊,8月19日那天就有20名战士因为环境恶劣还有生病牺牲了。

李井泉跟着朱德总司令从茫茫雪山走出来后,眼前是广阔的草地和沼泽,他们打算继续向北前进。可那时红军总政委张国焘不同意中央的决策,要南下。

10月的一天,卓克基有个大喇嘛庙,红四方面军开了全体党员大会。三十一军副参谋长李聚奎,主动坐到李井泉旁边,小声说:“党中央定了要北上,红一方面军也打算北上,咱们这次南下是不对的!”

朱总司令刚坐下,就被人围攻了。刘伯承瞧着形势不对,说道:“这正开着党会呢,你们咋能这么对朱总司令啊。”

张国焘对毛泽东的决策进行反驳,他说:“毛儿盖会议不对,北上根本走不通,咱们得南下,建立天芦雅根据地,找机会往四川发展。”

张国焘把在座好多人都给蒙蔽了,这些人就开始对党中央的决定有疑问。张国焘想靠着老乡关系拉拢李井泉,可李井泉立场坚定没动摇,很干脆地说:“朱老总和刘参谋长都讲过话了,他们肯定比我看得长远,我支持他们的决定。”

张国焘碰了个“硬茬儿”,一赌气,就把李井泉调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去当上级政治科教导员了。

会议完了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李聚奎没回三十一军的驻地,而是跟着李井泉在一个喇嘛庙里休息。他俩躺在干草上,听着外面的风声,一整晚都没睡着,都在担心这支部队的将来呢。

张国焘不听朱刘他们的反对意见,带着部队就往南走了,想在四川弄个根据地出来。但这事儿没弄成,还让咱们部队的有生力量受损失了。李井泉呢,他改变不了军事方面的决定,不过他在尽力用自己教导员的身份给部队里的学员做正确的思想教育呢。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被纠正,李井泉就调到红二方面军第四师当政委了。

党中央对李井泉的长征经历是这么评价的:“长征的时候,李井泉同志在一、二、四方面军都工作过。他两次穿越草地,吃了很多苦,但一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主席下令,带领支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那边出事儿了,这事儿可把全国都惊动了。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成了第八路军,归到国军的战斗序列里去了。李井泉呢,当了120师358旅的副旅长,后来又被任命为政委。

那时候,包头已经被日军给攻占了,平绥铁路也被敌军占领了。八路军有针对性地设立了晋绥察、晋察冀、晋冀豫和晋西南这四个军区,在这当中,“晋西北、察西、绥东这块地方就是晋绥察军区”,由120师负责管理。

大青山在阴山山脉中段,绵延350公里,它的北面是广阔的草原,地势很平坦,没有能据守的险要之处。

毛泽东一下子就瞧出大青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然后发电报给八路军总部和120师说:“咱们军队能不能组建一个带有游击性质的骑兵支队呢?要是能行的话,这个支队往西可以走到新疆边境,往东能到满洲,整个内外蒙古交界的地方都能成为它的游击区域,也希望你们考虑一下然后告诉我。”

其实呢,早在一个月前,毛主席就想到大青山了。日军打下徐州之后,有两种可能,一是顺着平汉铁路打到武汉,二是沿着陇海铁路朝西安逼近,大青山就是毛泽东计划里四个战略支点中的一个。

1938年5月的时候,徐州眼看就要守不住了。毛泽东觉得日军接下来会把武汉当作重点目标。于是,他给120师发了个电文,内容是:“在大青山建立咱们军队的革命根据地这事儿很重要,你们得赶紧商量商量。”

毛泽东还讲,部队得挑精干的人,领导人得政治和军事都能行,还得机警、能吃苦,而且有决心在那个地方建立根据地才行。

八路军总部多次商讨之后,朱德和彭德怀打算从第一二零师选人,重点从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挑,让李井泉带着去大青山,这支部队被叫做“李支队”。

9月上旬,李井泉领着大青山支队的2300多人朝着北边进发,从晋北来到了绥远。大青山那块地势高低不平,人也没多少,骑兵比步兵机动性更强、更灵活。所以啊,党中央下了指示,大青山支队得“把步兵改成骑兵”,赶紧适应地区战斗的需求,变成大青山骑兵支队。

李井泉和姚喆得赶紧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啊。他俩就带着支队,一边去打周边的伪军和匪寇,顺便缴获战马,一边找那些支持抗日的地主和绅士募捐。这么一来,就收集到不少好马,然后组建起一支军事素质很强的骑兵支队。

大青山那块儿情况特别复杂,土匪多得很。这些土匪既影响当地老百姓过日子,也对抗战有干扰,好多土匪到最后都当了汉奸。从1938年12月开始,“李支队”就一点一点地去剿灭土匪。过了几个月,“李支队”打了六仗,仗仗都胜,把匪患给清除了,狠狠惩治了那些罪大恶极的汉奸,社会秩序就被维护起来了。

在进入大青山的一年里,李井泉带着队伍打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他们成功冲破日军15次大规模的包围和扫荡,消灭了上千名日军,还缴获了500多支枪,就这样建立起了稳固的大青山革命根据地。

和他一块儿的老战友这么夸李井泉:“1938年秋,你带着我们从日军封锁得严严实实的封锁线穿过去,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到深入大青山去打游击战。你为大青山根据地的建立操了好多心,你就是我们的榜样啊。”

【一身破衣,会见主席】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按照这个指示,贺龙和李井泉在冬天的时候带着第十八兵团进入四川,一门心思扑在四川的发展建设上。李井泉做过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局第一书记等职务,为四川的发展费尽了心血。

毛主席讲过:“水利是农业的命根子,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就得把水利建设搞好。”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李井泉用水利和机电提灌一起上的办法,重新修都江堰。这么一来,农业灌溉的面积扩大了不少,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多的财富。

毛主席到都江堰视察的时候,一个劲儿地赞叹:“你干得真好呀,这是给四川人民谋福利啊!”

第一个五年计划那时候,中央开始往四川投项目了,四川当地的工业就慢慢发展起来了。这时候,城乡对粮食的需求一下子涨了好多,比粮食的增长速度快多了。李井泉就觉得啊,要是农业生产搞不好,肯定会对工业发展有影响的。

“得克服盲目急躁的情绪,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做。”这是李井泉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行事的准则。

他经常去乡下考察,跟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聊天,了解农民想干啥,需要啥。靠着合理的政策和激励,从1950年起,粮食产量就以6.6%的速度平稳往上长。

毛主席夸李井泉:“不是挺好的嘛!”

六十年代那会,咱国家经济出了大问题。中央让四川调出300亿斤粮食去支援别的省呢。当时李井泉是中央负责粮食工作的副总理,他讲话的时候说:“各个调出粮食的省份得顾全大局……别老算小账。”

李井泉去见毛主席的时候,穿的衣服破得不行,一洗就烂。他的警卫员跟他老婆说:“给首长再做一件衣服吧。”可那年啊,省委办公厅都没多余的布票,谁能有布票给他做裤子呢?

李井泉的妻子有了主意,说道:“省委不用的那块旧桌布,白色的那块,先拿它做一个吧。”

后来毛主席说:“只晓得大公无私,不晓得大公有私。”

【晚年家乡,一心修桥】

1974年2月的一天,65岁的李井泉动身回故乡去。他坐在车里,透过车窗瞧着道路两边的行人,心里特别激动,这景象多亲切呀。离开40年了,故乡,终于又回来了!

李井泉一回来,头件事就是跟干部们去看看家乡的基础建设情况。他看到村子周边植被少,就要求村委会改善环境,多多植树造林;瞧见荒废的池塘,就叫村里多养鱼,好让村民增加收入。他跟干部们讲:“咱们党的干部就得多多为老百姓考虑,给他们办实实在在的事儿。”

在干部座谈会上,队长李其祥的爸爸李开修鼓足了勇气,把一桩多年的心事给说了出来:“井泉啊,这几年咱村的条件改善了不少,可东乡河上的万年桥都塌了好多年了,过河一直都很困难,你看,能不能想个法子……”

李井泉思索片刻后说:“这桥得修啊,万年桥对交通便利有帮助,还能推动生产呢,无论如何都得修。”

话刚说完,他就把陪同的省、地、县、社各级负责人叫过来,一起商量建桥的事儿。初步商量之后,省、地、县这几个单位出10万块钱,当地公社也出些钱,一块儿把万年桥修好。

后来,李井泉和江西省的副省长张国震又一次回到老家。他打听万年桥的修建情况,张国震很无奈地说,万年桥资金缺口还很大呢,到现在都没开工。李井泉想了好一会儿,决定自己去万年桥旧址看看。

李井泉乘船时瞧见对面有大片荒地,他兴奋地讲:“要是能把那上千亩的荒田开发出来,农民的收入就能增加不少呢。这么看,这万年桥一定得修,还得赶快修!”

回到村里后,省里的领导和李井泉一块商量了一下,当时就决定拿出36万来,下个月马上开工。

李井泉嘴都笑得合不上了,一个劲儿地拱手说:“谢谢你们啊,谢谢你们啊!”而且他还亲自给万年桥题了词,写的是“发展经济,方便交通”这八个大字呢。

1989年,李井泉在北京去世了。

【结语】

李井泉有着高风亮节,这在他的墓联“丰功伟绩,泽被西南;高风亮节,光耀中华”中得到了诠释。

李井泉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毛主席让去哪,李井泉马上就去。毛主席以前这样评价李井泉:“他最懂我的想法,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

[1]杨晓哲写的《李井泉率部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登在2020年第9期的《党史博览》上,页码是45 - 50页。

[2]熊维中写了一篇叫《李井泉的长征之路》的文章,登在2016年12月的《党史文汇》杂志上,在62 - 64页呢。

[3]双石写的《雪山草地中的李井泉》,登在2014年第3期的《党史文苑》上,页码是26 - 28页。

[4]罗晓红写的《李井泉四川调粮真相:代价无奈 大爱无疆》,发表在2011年第15期的《党史文苑》杂志上,页码是23 - 27页。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