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了苏联的不是寒冬和巴尔干战役,而是希特勒!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8-28 01:28:47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一名被严寒包裹的德国士兵

止步于莫斯科的门口

1941年11月初,被秋雨淋透的烂泥公路终于重新冻住了。11月15日,冯·包克元帅(又译博克、鲍克)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再次向东挺进,进攻莫斯科。但骤然跌到零下的温度,那些还穿着又脏又破的夏季制服的德军官兵一个个都被冻得瑟瑟发抖。尽管后方已经征集到了足够的、暖和的冬季外套并运送到了苏联的铁路线路起点,但是基本上都没有被送到前线。

中央集团军现在要为自己不完善的补给系统付出全面的代价了:由于天气越来越冷,坦克和卡车的发动机无法启动了;甚至有时候它们在运转时就被冻住了。那些得到防冻汽油的部队惊愕地发现,防冻汽油有时也被冻成了固体。武器失灵了——大炮、机枪和步枪都因为缺少低温润滑油而无法射击。

从食堂里打来的热汤几分钟就会冻成一个大冰块,黄油和面包都要使用斧头才能劈开。在冻结地面挖掘战壕也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士兵们只能利用现成的弹坑或者用炸药炸开地面,“在我们的洞里,”一名老兵回忆,“我们戴着毛皮帽子、耳套、手套,披着两至三条毯子和一件皮外衣围绕火堆站着,但是仍然冷得人不能忍受。”

那支历史上入侵俄国的拿破仑的大军在这种条件下已经丧失了进攻的能力,但是德国军队却仍然发动了一轮新的攻势,莱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和施特劳斯第9集团军的一部分,从加里宁地区向东南发起攻击,直指莫斯科西北郊区,苏联军队被迫再次后退。不到一周,莱因哈特的部队距离莫斯科就只有60公里了。

德军在整条战线上都在前进: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在10天里推进了40公里,距离莫斯科只有48公里了;在莫斯科—伏尔加运河南边大约10公里的地方,鲁道夫·威伊尔中将第2装甲师的一些部队顶着暴风雪推进到了奥泽热特斯科耶,那里有一路通往莫斯科的长途汽车站,德国士兵们开玩笑说他们可以坐着公交车抵达红场。

其他的部队甚至推进得更远,德国人占领了克拉斯尼亚波利亚尼亚——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还有一个营的德军居然跑到了距离莫斯科城界线只有不到20公里远的高尔基列宁斯科耶,然后在乘坐出租车赶到的西伯利亚部队的攻击下退却了。

而苏联大地上的严寒也和德军的攻势一样可怕而猛烈,夜间的气温很快就跌破了零下五十度,有些地方的积雪超过了0.6米深(两英尺),寒冷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德军的想象。冻伤成为了流行病,幸运的部队可以找到少量没有被焚毁的农舍作为避寒之所,但暴露在野外的部队却无法在冻得像岩石的地面上挖出任何避寒的坑洞,他们只能痛苦地徒劳地挤成一团以维持体 温。

一枚炮弹在德军先导坦克前面爆炸。

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冻伤。许多人因为体温过低而神志不清,扭曲着在雪地上死去。通往莫斯科的通道虽然已经被打开,但是后继的德军部队已经无法冲上来扩大突破口了,在整条战线上,德军的攻势全面放缓并逐渐停止。这些打算占领苏联首都的德军自己反而陷入了可怕的境地。

在黎明时分,前线的气温有所上升——大约在零下25度左右,一个在夜晚向前线开拔的步兵团里,出现了超过300起的冻伤事故;士兵们十几个一群地聚在一起,挤在农屋或战壕里,身上裹着能够找到的任何可以御寒的衣物,衣服污秽不堪,密密麻麻的虱子在里面出没。

他们在灰蒙蒙的天色里试图起身,围着只有微弱火光炉子或者火堆搓手跺脚,试图让自己的身体暖和一点点。坦克车组试图发动引擎让车辆投入战斗,但是光靠意志力显然无法让坦克和卡车运转起来,许多车辆由于缺少充足的防冻油或者冬季润滑剂已经瘫痪了。

希特勒的大军此时并不比1812年缓慢向着莫斯科推进的拿破仑大军更具机动性。尽管莫斯科已经在德军火炮射程之内了——准确来讲,德军士兵只要向前推进15公里,就能到达莫斯科——但是他们就是做不到。

接下来,灾难降临了:在遮挡了一切视线的冰雾中,在超出德国人预料的火炮掩护下,在涂成白色的T-34坦克的支援下,身着厚厚的冬季大衣、皮帽子和厚皮靴的苏联士兵,冒着大雪,摧毁了德军一个又一个的前沿阵地。

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即将发动一次战役把侵略者们赶出这座城市。喀秋莎火箭炮可怕的呼啸声宣告了进攻的开始,加里宁方面军的苏军部队蜂拥着越过封冻的伏尔加河,把在西岸掘壕据守的德军打得晕头转向,饥寒交迫的德军试图开枪还击,却发现自己的武器在严寒中已经被冻得无法正常使用了。

那些身披白色伪装服的滑雪步兵,在整条战线上快速移动着寻找突破口,只有在需要清理出一条进攻通道时才会和德军激烈交火,他们迅速穿过茂密的森林和结冻的沼泽地,深入到敌人的防线——就像德国人的闪电战打法一样。

12月6日,朱可夫指挥的西方方面军也加入了对莫斯科南部德军的围攻,短短几天里,莫斯科周围的德军战线就变得支离破碎,无以为继。

莫斯科反击战中的苏联滑雪部队。

12月8日,在离开柏林前,希特勒向中央集团军群被围困的将军们发布了一道命令。他为时已晚地命令莫斯科周围的部队放弃“所有的主要进攻并转为防守”,但是元首禁止撤退,除非准备好完整的设防阵地作为重新集结地。

希特勒的命令对阻止莫斯科周围已经崩溃的德军战线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当这道迟来的命令下达时,许多部队已经开始了自发的撤退,而且指挥官们基本上没人阻止,没人愿意让自己的战士们无谓地死在敌人手里。

越来越多的士兵擅自向西逃跑,他们不带武器,却用绳子牵着一头小牛——这是充当未来的食物的——一些人拉着一个装着土豆的雪橇。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挥,长长的队列不断在暴风雪中向着西边艰难跋涉,一些苏联老百姓希望能够跟着一起撤退,但是德国人不断将他们赶走,因为德国人自己都无法保证有充足的食物。

每座燃烧的房屋旁边,都围绕着一大群德国官兵,他们在这里休息,靠近那些仍然在燃烧的木梁,尽管后背冻得发硬,至少胸前是暖和的。

在这种混乱中,多支德军部队丢弃了自己大部分的装备:用来拉曳火炮的马匹死于饥饿或寒冷,大炮被就地抛弃;许多坦克和卡车在夜晚不得不保持空转以维持温度,结果耗尽燃料后,也被扔到了路边。

中央集团军群被迫退却了近80公里,直到接近德军10月份的防线(代号“K”防线)才停止了脚步,那些因为疲劳而掉队的年轻士兵会突然倒在雪地里死去,精疲力尽的他们绝望地只想自杀。这些曾经战无不胜的德国士兵冲着他们的军官高喊:

“你们为什么不干脆地打死我们?我们被谁打死又有什么区别。”

被“严寒”和“巴尔干战役”拯救的苏联?!

长期以来,西方就流行一种说法,是1941年百年不遇的严酷寒冬拯救了奄奄一息的苏联军队,也正是因为在严寒的帮助下,遭受重创的苏联军队才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进而得到了重新喘息的机会,换言之,是严寒打败了希特勒。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种说法,他们还列出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因为希特勒突然进攻巴尔干,导致入侵苏联的战役被迫推迟了关键的6个星期,从而让德军本应在5月份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产生了致命的延误,从而让进攻莫斯科的关键战役被拖延到了冬天。

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说法的鼓吹者其实就是二战时期的英国政府:他们坚称,虽然丘吉尔政府胡乱调度,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北非战场的重大胜利;而将兵力不足的部队匆忙部署到希腊并不是一场政治赌博,而是合乎情理的决策——因为它使德军入侵苏联的行动推迟了六周。。。云云。

这种鬼话,当时就受到了严重质疑,所有熟知地中海局势的英国军官都提出了毫不留情的质疑,代表人物就是后来成为蒙哥马利参谋长的德·甘冈将军:

在当时,英国政府强行将少量部队派遣到希腊,不仅没有阻止德国入侵希腊,反而错失了意军在昔兰尼加战败的黄金机会,导致北非的英联邦军队没能在德军的援助到来之前占领的黎波 里。

后来的战事发展也证明了这点——仅仅三个星期,德军就横扫希腊,英军被彻底赶出巴尔干半岛——而也就是依靠这点喘息时间,德国非洲军团在隆美尔的指挥下登陆的黎波里,然后将实力不足的英军部队逐出了昔兰尼加。

更何况,即使出兵希腊推迟了德军对苏联的入侵,也并不能证明英国政府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丘吉尔出兵的目的根本就和延迟德军入侵苏联没有半毛钱关系。

1941年夏季,向苏联腹地推进的德军部队。

那么,希腊战役是否真的产生了这样一种间接的、不可见的重大影响呢?支持这种说法的人列举的直接证据就是:希特勒最初下令在5月15日之前完成对苏联的进攻准备。但是在3月底,预设期限却被推迟了一 个月,变成了6月22日。

在战后对德军将领的审问中,指挥南方集群的伦德施泰特和克莱斯特将军都认为,延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参加巴尔干战役的装甲师需要休整,而且坦克车辆也需要大修。加上当时的天气条件不理想,导致集结时间被迫延迟。

但是除了以这两位为代表的南方集群指挥官外,其他所有的德军将领都都很轻视巴尔干战役的影响。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巴巴罗萨计划”的进攻主力,就是驻扎在波兰北部的包克中央集团军群,而胜利与否也主要取决于这一路的进展。

至于伦德施泰特和他的南方集群,只起到了次要作用,他的兵力被缩减不会产生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从事后来看,如果他的兵力真的被缩减,反而是件好事,因为这样一来,就有可能让希特勒放弃在第二阶段进攻时坚持向苏联南方进军的想法。

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希特勒坚持分兵进攻苏联南部给德军带来了致命的延误,虽然打出了一场军事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基辅战役),却导致德军在冬天到来之前没能抵达莫斯科。

实际上,希腊战役并不是入侵苏联的日期被推迟的主要原因。早在1941年初,希特勒就已经策划了入侵希腊的方案,作为入侵苏联的准备步骤。真正让巴尔干战役扩大的原因是3月27日南斯拉夫突然发生的政变——当时西莫维奇将军和他的同党推翻了刚和轴心国签订了协议的政 府——希特勒勃然大怒,得知消息的当天就立刻决定要对南斯拉夫发动压倒性的进攻。 而这次临时决定的进攻所需的陆军和空军力量,远远超过了希腊战役投入的兵力。(注1)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最终迫使希特勒做出决定性的决策——推迟入侵苏联的计划。

除此之外,1941年的天气也非同寻常,这其实也是一个偶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波兰的布格 河—桑河一线以东,由于道路泥泞,地面部队的行动在5月之前都受到很大限制。而且越往东情况就越严重,大多数的田野变成了一片泥沼,许多河流洪水频发,尤其是在德军计划的主攻方向,普里皮亚季河和别列津纳河的沼泽森林地区。

1941年的气候非常特殊,5月底和6月份一直都在下大雨,直到6月初,德军面前的布格河仍然泛滥,高涨的洪水漫过堤坝,绵延了近十公里。

总之,1941年的天气对入侵东方是大为不利的,如果德军提前发动进攻,情况可能更糟。即使能排除巴尔干半岛的威胁,也很难将入侵日期提前。

而夏季发动进攻的德军不知道的是,这一年的冬天也格外漫长。

俄罗斯的冬天的确非常可怕,于是冬季拯救了莫斯科的说法开始甚嚣尘上。

但是认同这种观点的人似乎都选择性的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德国人本身也是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国家的种群,他们不可能对于西欧冬季的寒冷程度毫无认知。即便德军士兵对于俄国的冬天一无所知,1812年拿破仑大军的惨痛经历难道连德军最高统帅部那么多优秀的将军们也同样没有拿来做任何参考或者准备吗?

仅仅一年,德军就给东线的官兵提供了充足的冬季作战服装,每一种都有单层外套、羊绒衬里和衬垫。

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强国的德国,显然也不存在被什么生产能力拖后腿的情况:要知道,就在一年后的1942年,那些同样在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面血战的第六集团军官兵,身上可都穿着厚实保暖的冬季作战制服呢。(如上图)

正是在德军官兵经历了1941-1942年可怕的冬季磨难后,德军最高统帅部才下令大批量生产冬季服装。新设计的服装包括一整套穿在标准绒制制服外面的衣服,还有为特殊任务制作的服装。

德军的新冬季作战服每一种款式都可以防风、 防水,并且可以随时从迷彩伪装转换成白色的雪地伪装——这种服装可以两面穿着,而且都带有衣袋,带翻盖的口袋,还有可拉伸的绳带。这一套装备里还包括了可改变颜色的钢盔外罩。

大批的冬季服装早早的就被运送到了位于波兰和苏联境内的军需储备库里,前线的绝大部分士兵在第二个冬季到来之前,就已经收到了足够的过冬装备。

不仅如此,大量新研发的小型汽油炉和煤油炉也被广泛配备到前线部队,为了让士兵们使用方便,燃油炉具的修理工具和更换零件被列入了士兵的个人装备(如下图)。

左侧是汽油炉,右侧是煤油炉,左下方是维修工具和配件。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德军是完全能够在入侵苏联之前,制造并给部队配备好足够的冬季作战物资的,至于他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干?原因很简单——从希特勒开始,德军的所有高层将领,都认为对苏联的进攻能够在冬季前结束。

德国人对入侵苏联的困难并非一无所知,总司令布劳希奇、总参谋长哈尔德以及伦德施泰特都反对入侵苏联。他们凭借上一次大战中的经历认识到,入侵这个国家是相当棘手的,交通、增援和补给将是最大的困难。

希特勒尽管独断专行,但是他同样承认,“巴巴罗萨计划”的决胜之战应该在第聂伯河以西完成,如果进攻范围扩大到那一地区以外,将面临军队调动、物资补给以 及增援等诸多困难。

因此,德国人的计划只打算越过边境向前推进大约2000公里(约1200英里)后就停止战斗,这条战线将从白海的阿尔汉格尔向南直到里海的阿斯特拉罕。战线以东,则是被德国人视为毫无价值的远东亚洲地区。

德国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在此次入侵的战略目标问题上尖锐对立。希特勒倾向德国最 高统帅部参谋提出的三叉戟式进攻方式:南部集群经过乌克兰打到基辅并向前推进;中央集群直插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而白俄罗斯就位于通往莫斯科的战略要道上。

北部的进攻将能确保波罗的海重要港口的安全并攻取列宁格勒这个苏联很重要的经济中心。向苏联南部的进攻将会占领苏联的“面包篮子” 乌克兰,并随即占领煤矿资源丰富的工业基地顿涅茨克盆地。而两翼的顺利进攻也能为攻打苏联首都提供保护。

希特勒唯一不在乎的,就是苏联首都莫斯科。

左侧的虚线是德军起始战线,右侧的虚线是“巴巴罗萨”计划达到的战线。

但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研究了三种入侵方案后,很坚定地告诉希特勒:莫斯科必须是德国进攻苏联的首要目标。因为占领莫斯科将不仅将使苏联失去政府驻地,而且会让使苏联失去 最主要的交通枢纽、工业中心和通信中心。

对于斯大林而言,失去首都的威胁必然会迫使红军集中兵力保卫莫斯科,这样正好让希特勒得以实现他的制胜策略——包围并歼灭苏联红军的主要机动兵力。

这个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其实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德国军队原来只习惯于在中欧和西欧这些相对有限的区域作战。但是在苏联,他们将不得不在远超西欧战场的大范围里作战。当战争开始后,德国的战线将不得不像漏斗一样从两国的西部边界扩展到3000多公里。

这也意味着,当入侵开始后,多达300多万的德国军队将很快散布得异常单薄。

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原本计划,让主攻路线上的装甲部队越过第聂伯河,向斯摩棱斯克和杰斯纳河进军, 从而切断行动迟缓的苏联大部队之间的联系,有效围歼苏军的主要机动兵力。

但是当苏军并没有在第聂伯河以西的决定性战役中被击败后,希特勒就如同拿破仑一样,不可避免的被引入了苏联腹地。这一举动才真正对整个战争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希特勒对最佳进攻方向的犹豫不决才导致了最致命的后果。

在希特勒冲动性做出进攻苏联的决定时,他曾经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入侵将导致苏联政治动荡的前景上。而大多数的将领则认识到,如果苏军选择后撤,国内也没有发生政治动乱,取得最后胜利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

在希特勒和周围的政治顾问的怂恿下,德国人太过依仗在遭受重大军事失败后,斯大林被自 己的人民推翻的可能性了——就如同他们曾经一厢情愿地相信,英国会在惨败后求和一样。

“我们没有考虑过长期作战,一切都是建立在秋季前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设想上。”——而冬季来临后,德军便因这一短视之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三名德军战俘挤在一张毯子下取暖,他们将被送往乌拉尔的劳动营,绝大多数人将死于饥饿、严寒和过度劳作。

注1:起初在德国的压力下,南斯拉夫政府已经同意用一种折衷的方式和轴心国合作:即南斯拉夫可以免除军事上的义务,但秘密允许德军部队可以使用通往希腊国界的贝尔格莱德—尼希 铁路线。

协议是3月25日签订的,两天后,南斯拉夫空军总司令西莫维奇将军,在英国特工的鼓动下,率领一批少壮军官,发动了军事政变。西莫维奇领导并建立了一个新政权,通电拒绝履行德国的要求。

当德军发动大举入侵后,西莫维奇政府又丢人现眼的同意完全履行和德国的原有协议,屈膝求饶。而更丢脸的则是英国政府,他们派出的少量部队被德军干净利落地赶出了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人就此彻底将丘吉尔政权恨之入骨。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