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腐”今年加重蔓延,你中招了吗?

观云脑 2025-02-06 12:40:42

信息常被类比为食物。吃下去的食物影响着身体细胞的生长和变异,摄入的信息则影响着大脑的运转——一些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也确实会大幅改变人的大脑,造成深度思考减少,心理健康受损(如焦虑、抑郁、孤独),现实人际关系被忽视等问题。

前两天,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发布了2024年度关键词:「脑腐Brain Rot」:

社交媒体上低质量、低价值的内容,导致一个人心理或智力状态的衰退,以及对精神产生负面影响。

一项预估数据称,2024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 504.4 亿元,同比增长 34.90%。而同期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预计为 470 亿元,这意味着微短剧的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

现在我们的文化越来越简单、微型化、碎片化。短剧跟算法息息相关,它结合了一些元素,比如前段时间流行 “银发霸总”,结合霸总和老年人。短剧变成对我们的情绪刺激。几分钟一集的剧,一分钟就要有一个爆点,让你情绪带入。所以短剧非常夸张,很多都是情绪宣泄。

而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统计也显示,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高于3小时的青少年中,抑郁症发病率比平均水平高出35%。

低质内容腐蚀心理健康

为了研究清楚社交媒体上的内容青少年的心理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研究者们招募了1145位参与者,进行了2个研究——

第一个研究中,287名参与者每天浏览互联网20分钟,持续5天,并向研究者提交历史记录,再完成一份心理健康评估问卷。每天上网之前和之后,他们还要直接表明他们的情绪。

第二个研究,447名参与者浏览互联网30分钟,持续1天,然后提交互联网搜索历史记录。同样要完成自我报告问卷,并写下他们上网前后的情绪。

接下来,研究者们会去浏览参与者们的历史记录,并提取这些网站的文本,用一种特殊的算法去仔细分析每个网页:

给参与者带来的是负面感受还是正面感受?给参与者带来多少愤怒、恐惧、期待、信任、惊讶、悲伤、喜悦和厌恶的分数?网页文本得到了多少情感属性评分?

结果发现,当人们浏览更多的负面消极的文字,就导致更差的心理健康状态。

有的人可能会怀疑,这个「更差的心理状态」,会不会是因为参与者本来心情就不好,而不是浏览网页导致的?

为了去掉误差,研究人员又进行了进一步确认。他们对「焦虑抑郁」、「社交退缩」、「强迫行为和侵入性思维」三种精神病理学维度进行了分析,依然发现了不变的结果:

即便是原本心理状态积极阳光的人,也会在浏览更多负面消极消息之后,陷入更差的心理健康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当世界或我们身边发生了某种巨大灾难,哪怕我们只是在社交媒体刷到相关视频、亲历者的讲述,都会真实地感受到痛苦、悲伤,仿佛我们也刚刚经历过一样。

被算法捕猎的焦虑青少年

这个研究中,工作人员们还设计了第三个实验,发现了一个更有价值的线索。

他们要求102名参与者随机阅读负面网页或中性网页中的信息,并在浏览前后对自己的情绪水平评分,结果发现:

原本心理状态就不佳的孩子,更容易去浏览更多负面内容,从而导致情绪和心理状态更差。

换句话说,原本就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对负面内容更敏感,受影响的概率更大。而这就导致,这些原本就很脆弱的孩子,更可能被算法当成「猎物」。

■《纽约时报》的报道,社交媒体正在导致孩子们绝望和不快乐

多个研究早已发现,目前社交媒体吸引人们长时间驻留的方式,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感兴趣的内容「喂饱」用户。

更有甚者,社交媒体算法经过量身定制,会优先把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推送过来。那些有争议、耸人听闻或引起恐惧的帖子更有可能出现在首页上。

正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份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回音室」,即社交媒体的算法会强化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的思维,导致更多的吵架、孤立和误解,和更狭隘和更有偏见的世界观。

而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统计也显示,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高于3小时的青少年中,抑郁症发病率比平均水平高出35%。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注意力经济」理论提到,「现代互联网生态中,用户的注意力成为竞争的焦点。频繁的算法推送和内容切换,迫使用户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加剧青少年的心理负面影响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如果我们对孩子每天阅读、浏览的内容进行监督和管控,也能提前拯救被腐蚀的大脑和心理健康。

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与互联网的关系不仅是工具性的,更是心理性的。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未来比焦虑鸡娃更重要的课题,或许是我们是否能够超越被动的算法操控,主动选择能滋养心理健康的内容?让网络成为塑造更好自我的工具,而非削弱内心力量的陷阱。在每一次浏览中,我们都在塑造自己。

你,今天浏览了什么?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