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蒋介石找到陈修和:听说陈毅是你弟,帮我把他拉过来当总司令

晨绮史谈 2025-03-13 17:47:45

1985年中秋,北京秋高气爽,天气晴朗。中南海旁一座小院中,一位老人坐在写字台前,凝视着玻璃板下那张泛黄的老照片,陷入沉思。

刹那间,回忆宛如中南海湖面轻风拂起的波纹,缓缓荡漾开去,不断向那遥远的往昔岁月蔓延......

这位独自沉思的人,是主角陈修和。提及陈修和,或许有人感到陌生。但他的弟弟广为人知,正是我们熟知的陈毅将军的兄长。

【陈修和投考黄埔军校】

陈修和1897年生于四川乐至。那时,乡下男孩多不愿读书,觉得费脑。于是,长辈们便劝勉孩童向学,并对上学的孩子给予特别照顾。

陈氏家族子孙众多,共有兄弟姐妹八九人,其中前五位年龄相近、关系亲密。在这一代中,陈修和居长,陈毅最小。受家人鼓舞,陈修和率先步入校门求学。

在兄弟几人之中,陈修和与陈毅迅速展现出卓越的聪慧,他们先后成功考入四川高等工业学校及成都甲种工业学校。

1918年,陈毅与其兄陈孟熙怀揣救国热忱,共同进入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旨在通过学习探索挽救国家和民族的道路。

一年后,两人凭借出色成绩获得官费留学法国资格。陈修和虽心生向往,但考虑到家境贫寒且身为兄长,遂决定找工作资助弟弟们,自己则留在国内。

20世纪20年代后,十月革命爆发,激发了国内众多爱国知识青年的热情,他们再次涌起反殖民、反封建的斗志,矢志不渝地追求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首次合作,推动了广州大革命的蓬勃发展。

此时,陈毅结束了在法国的学习,带着欧洲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思潮回国,随即在北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修和自四川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后赴上海从事技术工作,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他意识到,自己高超的技术也难以得到发挥。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先投身革命军,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随后再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陈修和当时认为,唯有加入孙中山创立的黄埔军校,致力于革命事业,方能获得为国奉献的机会。

1925年,陈修和与陈孟熙抵达广州,意在报考专为北伐培养人才的黄埔军校。然而,他们的初次投考之路并未如预期般顺畅。

他们先去找了在国共两党中都享有声誉的同乡吴玉章,希望能通过他的介绍,获得参考的机会。

当时黄埔军校多为地方与军队的活跃分子,多为国民党或共产党成员。陈氏兄弟未加入任何党派,且学校质疑其报考动机,因此他们此次投考黄埔军校未能成功。

陈修和并未沮丧,他转而寻求黄埔一期几位同窗的协助。此次应试,他未用本名,而是采用了自己的别号“修和”。

自那以后,他更名为“修和”。他的兄弟们也最终达成心愿,顺利成为了黄埔军校炮科第五期的学生。

黄埔军校当时教员稀缺,遂从学生中选拔补习辅导教员。经过选拔,陈修和表现优异,最终被任命为教员。

那时,陈修和既领着20元补贴,又担任教员,堪称学员中的佼佼者。因此,同学们常开玩笑说:“陈老大,该你请客!”陈修和性格豪爽,很受同学们欢迎。

不久,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热忱,陈修和毅然决定,正式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

次年,陈修和与陈孟熙共赴武汉投身北伐。随后,陈毅亦抵达武汉,三兄弟终于得以在武汉重聚。

【陈修和帮助陈毅完成重要任务】

1927年,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武汉地区也陷入反共高潮,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城市。

面对严峻形势,陈毅毅然决定投身南昌起义。而陈修和目睹国共合作破裂,深感政治风云莫测,认为工程技术更纯粹,遂萌生离军之意,欲赴上海以专长报国。

临别之际,陈修和向堂弟陈毅告别。陈毅道:“我打算去南昌,你去上海发展工业。若上海之行不顺,你可于九江下船,寻找同乡朱德。”

陈修和感受到堂弟的关怀与叮咛,心头涌上一股暖意。他明白,尽管他们走上不同道路,但共同的心愿仍是致力于国家的建设。

他带着陈毅致朱德的信沿江前往,路经南京时,蒋介石邀他留下。经蒋介石多次恳请,他最终前往上海,并在那里的兵工厂长期工作。

1927年末,蒋介石短暂离职后重返政坛,陈修和当选为他的侍从副官,负责接待客人、递送文件、陪同巡视、参会,并直接受命于蒋介石进行联络调查。

陈修和初至蒋介石身旁,待遇如同其他副官。得知陈修和擅长军工后,蒋介石便安排他前往上海兵工厂任职。

1928年,陈孟熙前往上海警备司令部就职,这使得他与兄弟得以频繁相聚。

1929年盛夏某日,陈孟熙作为上海警备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悄然至陈修和住处,轻声道:“大哥,好消息,五弟来信,将从汕头搭香港船抵沪,让我们去接。”两兄弟面露喜色。陈毅此行乃响应中共中央召唤,汇报红四军事宜并商讨红军发展。

当年6月,红四军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与朱德在军队建设方向上出现重大意见不合,随后,陈毅暂时接管了红四军的领导工作。

他起初对毛泽东和朱德均持中立态度,导致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而后他反思认为,红四军应由毛泽东领导,朱德辅助。上海的会议正是为了探讨这些领导问题。

抵达哥哥们预订的旅馆后,陈毅即刻向中共中央机关发送了安全到达的信号,并顺利建立了联系。

上海此时风声紧张,到处张贴着悬赏共产党人的告示,便衣特务和警探四处潜伏。然而,在两位兄长的掩护下,陈毅依然能够自由行动。

一日,陈毅告知陈修和,欲邀周恩来到旅馆深谈,请其协助掩护。陈修和思索后道:“我与孟配可在外屋弈棋,你们则在里屋交谈。”

陈毅向周恩来汇报安排后,周恩来略显担忧地问:“你哥哥靠谱吗?”陈毅坚定回答:“绝对靠谱,我非常信任他。”

一个月后,陈毅向中共中央汇报了自己的思考。中共中央经审议认为,红四军领导职务仍应由毛泽东继续担任。

周恩来让陈毅起草了对红四军的中央指示信,完成后他未做修改,直接让陈毅带回赣南闽西苏区,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九月来信”。

陈毅离开上海返回苏区,邀毛泽东重回红四军,并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开了意义重大的古田会议。此行意义重大,若无陈修和、陈孟配兄长的保护,陈毅能否安全往返尚难确定。

【蒋介石让陈修和拉拢陈毅】

上海见面后,陈修和与陈毅分别。多年过去,陈修和仅留有一张泛黄的照片作纪念。期间,陈毅作为共产党领袖,与毛主席等人共同致力于革命事业。

陈修和立志于中华民族的未来,他决意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深陷困境的普通劳动者,因此投身于兵工技术领域。

1932年,上海兵工厂迁移内地,陈修和被安排至法国高等兵工学校深造,1936年学成归国。抗战爆发后,他历任香港、越南、昆明等地公署办事处处长之职。

在越南期间,陈修和常与陈毅书信往来。陈毅在信中提到新四军与国民党部队及特工时有冲突,恳请兄长助力协调,期盼国共能携手合作,一致抗日。

陈修和当时在河北总领事馆的画报上看到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的照片,倍感激动。抗战后期,陈毅参与了中美合作的后勤工作,与兵工署及军政部代表一同努力。

岁月如梭,陈修和与陈毅已分别17载,但他们依然心系彼此。1946年夏,陈修和意外接到蒋介石急电,令其即刻赴南京共商大事。

陈修和抵达南京后方知,蒋介石正密谋诡计。他得知陈修和与自己长兄的关系后,企图借陈修和之手劝降陈毅,以此瓦解共产党的军事力量。

陈修依约面见蒋介石,蒋先客套寒暄几句,而后切入主题:“闻你弟才兼文武,颇为能干。”

陈修和瞬间明白蒋介石所指的是陈毅,但他故意转移话题道:“没错,我的弟弟陈孟熙在军界颇有发展潜力。”

蒋介石凝视着陈修和,语气阴沉:“我说的并非你,而是新四军军长陈毅。我得到的消息,他是你弟弟,是真的吗?”

陈修和回应道:“没错,我们身处不同战场,但目标相同。以前常通信,可‘皖南事变’后,就断了联系。”

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直言道:“望你以党国大局为重,设法让陈毅归顺。一旦他过来,我即刻任命他为山东省委书记兼集团军总司令。”

陈修和期盼国共和谈,尽早达成国内和平,表示:“拉拢陈毅不易,但若以国共合作为交谈前提,还是可行的。”

蒋介石试探性地问:“你能不能给陈毅写封信?”陈修和考虑后回答:“我觉得还是当面和他谈会更好一些。”

最终,蒋介石未让陈修和寻找陈毅。一来他听出陈修和难以说服陈毅;二来此举恐暴露他瓦解新四军、破坏和谈的阴谋。

因此,蒋介石意图阻挠和平谈判的计策又一次未能得逞,他的阴谋再次宣告失败。

1946年冬季,陈修和抵达沈阳,负责建立第九十兵工厂。任职期间,他屡次向上级提议重启国共谈判,期望恢复合作,但这些建议最终未能实现。

沈阳解放前夕,蒋介石指令邓文仪赶往上海,随即令其速至南京,任务是摧毁兵工厂,并迁移所有员工与机器设备。

陈修和毅然拒绝了提议,他明确表示:“兵工厂属于中国,非国民党私有,绝不能任其损毁。”

1948年10月31日,沈阳城将被我军占领。此时,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等人已搭乘专机抵达北平。

得知卫立煌与陈修和同至,坐镇北京指挥东北战事的蒋介石迅速指令,即刻派遣一架飞机前往沈阳,以迎接二人。

当晚,滞留沈阳的陈修和接到电话,对方急促地说:“委员长知你未离,特命飞机在东塔机场候命,接你回去。”

出乎意料的是,次日解放军便进驻沈阳。蒋介石派出的侦察飞机察觉局势有变,无奈之下,只得折返北平。

数日后,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军工部副部长王逢源告知陈修和:“你堂兄陈毅本想电令你保护沈阳兵工厂并留下,未料电报未到,而你已自行做到了这些。”

另外,王逢源告知陈修和,上级指示他继续担任兵工厂总厂长,留厂员工也恢复原位,全力生产解放战争所需的武器装备。事后陈修和得知,此命令为朱德所发。

【建国后,陈修和怎么样了】

1949年夏季,陈修和奉朱德之命前往上海,协助陈毅联系那些未随国民党迁台、留在大陆的兵工专家。

抵达上海后,他得知老友胡蔚,前国民党兵工署司长,已被囚禁。陈修和担心这会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的团结,于是向陈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陈毅采纳了建议,释放了胡蔚。此举在上海的原国民党兵工技术人才中反响强烈,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主动为共产党效力,人数迅速增至200余人。

同年5月,陈修和应陈毅之邀到其家中相聚。在聚会中,他首次遇见邓小平。邓小平初见便称赞道:“你守护沈阳兵工厂,真是大功一件!”

多日后,邓小平重返陈毅住所,与陈修和深入交谈。鉴于大西南军工厂密布,解放后面临繁重的接管、安置及恢复生产任务,他特此征求陈修和的意见。

抗日时期,陈修和负责本地武器管理和兵工生产。提及此事,他兴致盎然,从兵工厂聊到工业生产,再到铁路建设,滔滔不绝。

邓小平听后提议陈修和同往大西南协助接管,但陈修和因已接朱德总司令通知,需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政协会议并提兵工建议,故婉拒了邀请。

邓小平退而求其次地说:“请帮我找些兵工技术人才,动员他们来四川,并为西南发展建设提书面意见。8月中旬给我,可以吗?”陈修和爽快答应:“可以!”

8月中旬,陈修和按时提交了一份推荐名单,其中仅原兵工系统司局长及厂长级别的高级技术人才就多达20余名。

另外,他认真抄写了一份意见书,递给了前来联系的工作人员,并请求道:“请务必把这份意见书转交给邓小平政委,若能尽快落实,川中百姓将大受其益!”

1950年初,西南地区解放不久。时任西南主政的邓小平提出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方案。经过努力,该铁路于1952年7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首条建成的铁路,承载着四川人民的共同期盼。陈修和引进的专业人才为此贡献巨大,且多人留任西南,对大西南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

1952年,中央技术管理局被撤销后,重工业部长何长工提议,希望由他来兼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及总工程师一职。

然而,陈修和坚决不愿涉足行政领导岗位,因此政务院聘请他为参事,让他成为了一位无具体职责的高级顾问。

上任高级参事后,陈修提议兴办三峡水利工程,引发广泛争议。他构想的是一个大工程,含南水北调及利用长江水利发电等子系统。

该想法提出后,即获周恩来总理赞同。陈修和调研发现,三峡水位200米,郑州海拔100米,而北京海拔介于40至50米之间,这使他更加确信能将三峡水引至北京。

同时,陈修和与陈毅在国务院共事,交往频繁。陈毅仅用10分钟便能从办公地走到陈修和住处。他们常谈工作,但家人相聚时,总是欢声笑语,气氛温馨。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光匆匆,陈修年岁已高,无法再如以往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国家出谋划策了。

对于祖国统一及黄埔同学会事务,他热情依旧。在《黄埔》期刊上,常能见到他那些风格清雅、质朴无华的文章。

1998年,已逾百岁高龄的陈修和安详离世。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