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陪儿子写作业,他迟迟不动笔。
我着急地问:"为什么还不开始写?"他继续玩着手里的橡皮,像没听见一样。
这一幕让我想起前几天和一位家长朋友的聊天。
他说每次孩子不听话,他就会提高嗓门,甚至吼叫。
可效果却适得其反:孩子要么装作听不见,要么也跟着大声喊叫。
这种情况在许多家庭都很常见。
当孩子不配合时,父母往往会本能地采用命令或责骂的方式。但这真的有效吗?
01
那天晚上,我深吸一口气,换了个方式:"要不要先休息5分钟,然后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道题?"
儿子抬起头,眼睛亮了起来:"好啊!"
这个小小的转变提醒我,与其用吼叫和命令,不如试试平和的对话。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格林在《倾听的艺术》中提到:高分贝的语言会激发孩子的对抗情绪,让原本简单的沟通变得复杂。
我的一位朋友分享过他的经历。有次他儿子在商场闹脾气,他一时控制不住,对着孩子大吼。
结果孩子不仅没有停止哭闹,反而躲到角落里,用手捂着耳朵。
这个画面让他意识到,吼叫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在孩子心里种下恐惧的种子。
02
我开始留意观察身边的案例。
住在隔壁的王阿姨经常用温柔但坚定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即使遇到棘手的情况,她也不会提高音量。
有次她女儿在楼下玩得不愿意回家。
王阿姨蹲下身,轻声说:"我知道你想多玩一会儿。现在已经6点了,要不这样,我们先回家吃饭,明天放学后再来玩好不好?"
女儿思考片刻,点点头跟她回家了。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孩子的反抗常常源于想要获得关注和控制感。
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就能减少对抗。
03
在和儿子的日常互动中,我尝试用这三句话代替命令和批评:
"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要不要我们一起想个办法?" "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记得有次儿子赖床不想去上学,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催促。
而是坐在他床边说:"我理解你现在很困,要不要我们一起想个办法让起床变得有趣一点?"
他睁开眼睛,提议:"可以放我喜欢的音乐吗?"
从那天起,每个早晨都伴随着他选的音乐开始。起床这件事变得轻松多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给予孩子适度的选择权,能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我的同事小李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了女儿挑食的问题。他不再强迫女儿吃某样菜,而是让她在两三种蔬菜中选择。
慢慢地,女儿开始主动尝试不同的食物。
04
放下命令式教育,采用对话式沟通,我发现:
孩子更愿意表达真实想法 问题解决变得更容易 亲子关系明显改善
有天晚上,儿子主动和我分享他在学校遇到的困难。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他说:"爸爸,我知道你现在不会对我发脾气,所以我敢告诉你..."
听到这句话,我既感动又愧疚。原来在他心里,我曾经的吼叫让他不敢坦诚相待。
《非暴力沟通》作者罗森堡说:当我们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时,孩子才会真正听进去我们说的话。
这让我想起邻居家的一个场景。他们家男孩写作业时总爱东张西望。
妈妈没有责骂,而是轻声问:"是不是作业有点难?要不要我陪你一起想想?"
男孩放松下来,说出了困惑。两人一起讨论后,作业效率反而提高了。
家庭教育专家陈默认为:低声说话不仅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还能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我在生活中验证了这一点。当我降低音量说话时,儿子也学会了用平和的方式表达不满,而不是大吼大叫。
通过这些改变,我学会用心倾听,给予选择,而不是一味地发号施令。
这不仅让教育变得更有效,也让家庭氛围变得更温暖。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练习,但看到孩子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