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已无法决定成功,在孩子身上投资太多是否还有必要?

雪珍谈育儿 2024-02-03 00:33:53

通过上学获取知识并健康成长是每个人必经的经历,所以上学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这也是几乎所有家长的共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得不说上学最终的结果导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已经很难再把上学和改变命运联系到一起。毕竟在全民教育普及度越来越高的当下,想要仅凭学历去超越他人的想法已经变得非常的不现实。

每年动辄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说看起来还挺乐观,但是实际上真正的就业状况,尤其考虑到职业的满意度及薪资水平方面,那可就是千差万别了,这也是为什么跳槽已经变得见怪不怪的根本原因,如果放在三四十年前,如此频繁的跳槽早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了。

当然寻求稳定依然是许多年轻人的主流选择,然而动不动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录取率,也只能让多数有这个想法人成为了陪衬。于是乎,剩下的道路似乎颇难抉择,很多人倾尽所能读完大学甚至读完研究生,到头来依然发现自己毫无优势,毫无胜算。

于是乎,有一个问题似乎是所有家长不得不去思考的,那就是到底有没有必要再那么大费周章的在孩子身上过度投资呢?

1、常规教育外的追加投资适可而止,除兴趣所需其他基本没有任何价值!

正常情况下,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情,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一个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用功,其实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因素就是天分和悟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有差距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也才使得这个社会得以合理健全的分工和正常运转,所以不可能每次考试所有人都得100分,也就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考0分。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即使你花费再多的钱去给孩子补课,提升,说实话都是杯水车薪,大局改变不了。或许会有人说,人家确实有通过辅导班把成绩提上来的,我只想说,那些孩子属于本就应该成绩不错的,只不过他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或主观或客观的给耽误了而已,这是巧合而非必然。

媒体上曾有报道说某某老师接手了一个成绩相当差的班级,结果最终全都考上了大学等等,其实我想说,这些孩子前期只不过是因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班级氛围、老师的能力、自身的自控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才导致的成绩不足,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讲,碰到这个老师本身不也是一种巧合吗?所以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太多,实在不宜夸大宣传,制造焦虑,凡是无法扩大普及的方法都是伪科学,这一点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2、能用钱解决的在这个社会早就已经不存在差异,都投资就等于都没投资。

教育的内卷,始于家长的焦虑,很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从来都不做深入的分析与了解,而是一股脑的看人家孩子干嘛自己就干嘛,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孩子到底缺什么,到底什么特点,比如我们说个简单的话题,有些孩子因为从小缺乏家长的陪伴,从一开始的渴望家人陪伴,到后来的失望直至绝望,最终转而变成一种逆反,跟家长之间的隔阂最终导致学习上的对抗甚至放弃,而家长这个时候一味地通过报辅导班等方式企图提升孩子成绩,其实在孩子看来可能就是你在用钱弥补亲情的缺失,那是你应该做的,但是他接受不接受就不一定了。所以你花的钱再多也不一定有啥用,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育内卷的过程中,大家都拼了命的往辅导班挤,那其实到最后程度还是差不多,因为同一地区的升学名额是一定的,大家都补,那跟都不补还是没啥区别,最终除了让孩子们身心俱疲之外,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投资就等于都没投资。

3、在孩子身上的精神投资应该成为家长下一步投资的重点!

如果说在孩子身上,哪种投资最值得,我觉得是精神投资,所谓的精神投资那就是了解、陪伴、理解和共同成长。

所谓了解,那就是从遗传的角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特点,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是做事细心谨慎还是大大咧咧,出现问题是轻易不往外说自己一个人顶着,还是喜欢叨叨个不停跟家人诉说等等等等。所有这些特点你真正了解了,你才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父母,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该如何去关注孩子,而不是毫无目的的胡乱说教。

所谓陪伴其实并不是天天陪在孩子身边,而是你清楚啥时候该陪伴孩子,以及用什么方式来陪伴孩子。有些家长看起来是天天在家,但是孩子内心并不快乐,原因在于这种陪伴毫无温情可言,除了说教就是苛责,说好听点是陪着,说不好听就是个监工,时时刻刻监督着孩子不能有半点逾越雷池的举动,这样的陪伴可想而知有多糟。

所谓理解就是,一个家长清楚的知晓何时该站在孩子一边,何时该对于孩子的过分举动做出不伤孩子自尊且能起到引领作用的教育。比如就拿孩子打架这件事来说,得有多少家长无法分清事情缘由上来就是一顿说教,唾沫星子乱飞,自以为说的头头是道,然而在孩子内心里这哪是教育,这分明就是审问。真正的理解一定是搞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哪怕是孩子动手了,哪怕是孩子占上风了,我也要先搞清楚事情缘由,先安慰孩子,才能再去引领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共同成长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话题,父母很多时候太自以为是,跟孩子相处总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俯视感,就认为孩子一定不如自己,其实这就有点太自恋了,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论知识容量我们不一定能跟上孩子,论所谓的经验,说实话我们很多人也不一定比孩子多多少。所以平心而

论,过了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上跟家长就是平等的了,这个时候家长内心里如果不能有相互学习的心态,是很难走进孩子内心的。

教育投资牵扯到太多太多,投资不当,即使花了钱,最终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有我们真正走进孩子内心,清楚的了解感知孩子,同时事事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孩子,跟孩子共同成长,我们才能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否则你就是再有钱,也只不过就是培养出一个跟你一起花钱的孩子而已。

0 阅读:67

雪珍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