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上,犹太人无疑是最具有话题性的一个民族,摩西、耶稣、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毕加索、罗斯柴尔德都是犹太人,在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商业方面,犹太人都有巨咖,但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犹太人却一直没有起色。自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犹太人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都未能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一直在寄人篱下、到处流散。
犹太人在欧洲的分布
如无意外,犹太人要么像匈奴人一样在国家灭亡后渐渐消亡于其他民族之中,要么像吉卜赛人一样因无法融入当地而倍受歧视,始终处于社会底层。但犹太人却奇迹般地走出了第三条路,不仅在民族之林中保持了独立性,还成功复国。犹太人拥有哪些优势,才能创造了复国奇迹?
犹太教的纽带犹太人能不能完成复国,首先要保证自己一直是犹太人。比如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国灭亡后,波斯人在1502年又建立起本土政权萨菲王朝。但萨菲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斯兰教的萨菲教团,当时的波斯人也都成了穆斯林。而萨珊波斯的国教是琐罗亚斯德教,在文化上与萨菲王朝大相径庭。从萨珊波斯到萨菲王朝很难说得上是传承复兴,只能说是地理上的重合。因此犹太人要想复兴昔日故国,必须保持自己的信仰文化,并通过信仰文化将流散各地的犹太人凝聚起来。
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被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后,犹太人经历了第一次大流散,被强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了新巴比伦王国,在犹太人故地设立犹地亚省,准许犹太人返回。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并重建了圣殿。
古犹大王国
在波斯帝国之后、亚历山大帝国、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朝相继成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希腊化成为这一时期的潮流,犹太人的宗教与文化受到打压,圣殿的财富也遭到了塞琉古王朝安条克四世的垂涎,在公元前169年被洗劫一空。但至少犹太人还能在耶路撒冷居住并坚持自己的信仰,在罗马人到来后,犹太人几乎被从耶路撒冷抹除。
公元66年,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掀起了反抗罗马统治的大起义,史称“犹太战争”。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但也让罗马帝国意识到犹太教的危害。公元70年,平定大起义后,罗马军队彻底摧毁了犹太教圣殿,铲除了祭司阶层。随着圣殿与祭司阶层的消亡,犹太教进入了去中心化阶段,新兴的平民宗教领袖“拉比”(意为“夫子”或“教师”,指精研宗教传统和律法的专家)肩负起重建这个民族的宗教生活的责任。
也是从此开始,犹太教摆脱了上层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再着眼于圣殿膜拜和政治主权,而是不断强化教规律法的作用,通过信仰的力量来团结信徒,为之后犹太民族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转变过程可以被简单概括为犹太人创造了犹太教,犹太教创造了犹太民族。
犹太圣殿
公元132年,犹太人再次遭遇严重挑战,罗马皇帝哈德良要把耶路撒冷变为罗马城市,献给朱庇特,城名改成伊利亚·卡皮托林,这种亵渎古都的做法让犹太人民忍无可忍。上一次起义政治意意味浓厚,祭司阶层为了夺回自己失去的权力,不惜将整个族群带入战争。因此起义并没有获得犹太人的普遍支持。因而罗马统治者只是铲除了犹太教上层,并没有迁怒于所有犹太人。但这一次犹太人是为信仰而战,所有犹太人都加入到起义军中。这让罗马统治者意识到必须彻底铲除犹太民族。
平定起义后,罗马人毫不留情的惩罚所有犹太人,迁走当地所有犹太人口,用非犹太人取而代之。大量的犹太战俘被当作奴隶卖掉,由于数量太多,市场上奴隶价格大幅跌落,几乎和马差不多。此外,耶路撒冷所在地区原被称为犹地亚,罗马人将其改名为巴勒斯坦,意为“非利士人的土地”,而非利士人是犹太人的仇敌,被大卫击毙的大力士哥利亚就是非利士人。罗马人用尽一切手段,将犹太人及其宗教从这一地区抹去。犹太人从此失去了原有家园,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散。
罗马帝国版图
在一千多年的流散过程中,犹太人的足迹遍布欧亚非,广泛的分布让各地的犹太社群陷入其他文化的包围之中。除了西班牙的拉迪诺语和东欧的意第绪语还混有希伯来语元素外,其他地区犹太人的语言多被居住地语言所取代。但犹太教的存续加强了各地犹太社群之间的联系,而且所有社群的《圣经》与《塔木德》都是由希伯来文写成。因此,尽管各地犹太人的口语不同,却拥有同一套信仰体系和书面文字系统。这是其他所有流散民族都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商贸网络在欧洲中世纪,文化黑暗、交通落后,农民被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即使有见识和能力的封建领主和教士,也很难进行长途旅行去结交其他地区的人。唯有四处兜售货物的商人能够突破眼界局限和地理阻隔,与其他地区的人建立联系,而善于经商是犹太人最知名的标签。这使得流散各地的犹太人能够通过贸易网络相互联系起来,不至于成为一个个孤岛,被历史潮流吞没。
犹太商路
经商为犹太人带来了诸多好处,但这并非犹太人自己选择的道路,而是被歧视排挤的无奈之举。关于犹太人为何受到歧视,就不得不提基督教了。在罗马帝国的多神教时期,流散的犹太人还只是被视为一个异教的小民族对待。但到了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国教后,犹太人的处境就不太妙了。
基督教原本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分支,因教义不同,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被犹太人陷害至死,由此两教结下了仇怨。而且基督教虽然提出了许多与犹太教对立的教义,却在一神教上一脉相承,拒绝承认所有其他宗教的合法性。
因此在基督教得势后,犹太教遭受重大打击,犹太人不得担任公职,不能和基督徒通婚,禁止新建犹太会堂,禁止拥有基督徒奴隶。罗马帝国为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奴隶。不能获得基督徒奴隶,几乎堵死了犹太人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道路。到了中世纪,又规定犹太人不能占有土地,犹太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只剩下经商这一条路。
经商使得犹太人的足迹遍布各地,与其他地区的犹太商人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不仅为犹太人自身带来了财富,维持了社群间的联系,也让统治者看到了犹太人的才能与价值,擢拔任用。
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建立的蛮族国家经济落后,急需犹太人这样的商业群体来发展经济。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及其继任者都鼓励意大利犹太人移居普罗旺斯和莱茵兰,以便能在一个经济完全依赖农业的地区发展贸易。
这一时期,在莱茵河沿岸的一些城镇,比如科隆、美因茨、沃尔姆斯和施派尔,犹太社群建立并兴盛,成为西欧和中欧永久犹太人定居点的核心。这一地区在希伯来语里叫阿什肯纳兹,此地犹太人因而被称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列国夹缝中生存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国家与东罗马都没有再次统一环地中海世界,因此虽然各国都排挤犹太人,但始终给犹太人留出了部分生存空间。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骤然兴起,环地中海世界迎来了一场巨变。对犹太人而言这既是一个好消息又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伊斯兰教并不像基督教那样压迫犹太教,作为一个新生的宗教,伊斯兰教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对其他宗教十分宽容。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生活的异教徒被当作“迪米”,即“受保护的臣民”。
阿拉伯帝国
针对迪米,阿拉伯帝国颁布了《欧麦尔条约》,规定迪米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保障,宗教实践受到宽容;作为交换,他们要缴纳特别的税款,行为举止也要与臣民的身份相配。他们不得新建教堂或犹太会堂,也不得维修旧场馆,不得公开举行宗教游行或传教。他们也不得袭击穆斯林、携带武器或骑马,而且必须穿有别于穆斯林的服装。后来又增加了其他限制:他们的住宅不得高过穆斯林的住宅,不准使用阿拉伯语名字,不准学习《古兰经》,不准售卖发酵饮料,也不能担任公职。
颁布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迫使异教徒皈依伊斯兰教,对于基督徒而言,这些规定确实难以接受,要么改信,要么逃亡。但对于已经习惯了高压统治的犹太人而言,瞬间感觉压力减轻了不少。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一些犹太人甚至打破了权力囚笼,在宫廷中担任要职。
公元11世纪以后,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分裂出许多诸侯国,其统治者纷纷聘用学养较高的犹太人做政治、经济顾问,犹太人在王国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科尔多瓦、格拉纳达、托莱多等城市的犹太社团中,一批宗教、哲学、语言、文学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脱颖而出。其中最负盛名的学者为犹大·哈列维与摩西·迈蒙尼德。在政治领域,拉比撒母耳纳吉德成了格拉纳达亲王不可或缺的谋臣,并一度成为这个小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格拉纳达
阿拉伯帝国崛起带来的坏消息是引燃了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宗教狂热,穆斯林对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的占领让基督徒们对伊斯兰教痛恨不已。1096年,在教皇乌尔班二世的煽动下,欧洲基督教国家掀起了十字军东征。然而,十字军还没启程,就把怒火撒向了犹太人,因为犹太人也是异教徒,而且他们的财富可以被抢来充作军费。在大屠杀中,基督教教士曾设法保护犹太人,条件是改信基督教。但数量众多的犹太人宁可自杀也不改信,一些地方的犹太人因此被屠杀殆尽。
之后又出现了对犹太人的“血祭诽谤”,犹太人被指控定期杀害非犹太人,特别是儿童,把他们的鲜血用于巫术或宗教仪式。类似的诬告指控迅速在欧洲散播开来,即使有公正的教士与国王通过调查还以犹太人清白,狂热的民众依旧对犹太人驱逐屠杀。
1493年,格拉纳达陷落,伊比利亚半岛持续七百多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以基督徒的获胜而告终。由于与穆斯林厮杀多年,统一后的西班牙成为成为了欧洲天主教信仰最狂热的国家,设立了宗教裁判所,对异教的穆斯林和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西班牙的犹太人被迫出逃到北非。
此时恰好奥斯曼帝国兴起,正在与西班牙进行激烈角逐。奥斯曼苏丹曾鼓励逃亡中的犹太人去其领土定居,因为他们教育水平高、技能丰富、国际商业联系广。这些来自西班牙的犹太人被称为塞法迪犹太人,他们的到来让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往来繁荣起来,苏丹也对犹太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君士坦丁堡、萨洛尼卡、埃迪尔内、士麦那和其他许多城市,犹太人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犹太人再次借用列国夹缝中的生存机会,让自己转危为安。
民族意识觉醒除了通过地中海沿岸向东逃往伊斯兰世界的塞法迪犹太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也被迫向东跨过莱茵河,逃到了东欧。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大流行,致使欧洲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犹太人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惊慌失措的民众被谣言煽动,说犹太人向水井投毒导致瘟疫。犹太社群,尤其是中欧的那些,一个接一个地被包围、摧毁或驱逐。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逃到了波兰—立陶宛地区。
波兰—立陶宛经济落后,缺乏管理庄园和贸易的人才与专业知识。而犹太人教育水平高、技能丰富、擅长商业贸易,刚好满足了东欧领主们的需求。由此在东欧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犹太人阶层,他们作为领主的代理人打理庄园,进行贸易。他们不是统治阶层的一份子,也不属于被统治阶级,组成了与当地隔绝的小圈子。在语言上,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入乡随俗,而是保留了大量德语词汇,并融入了希伯来语和斯拉夫元素,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意第绪语。
18世纪,俄、普、奥三国瓜分了波兰,东欧的犹太人群体也随之被三国瓜分,其中俄国境内的犹太人最多。在此之前,俄国境内少有犹太人群体,当大量犹太人被纳入治下后,沙俄政府也采取了反犹政策,只许犹太人在原有的居住地居住,并在刚从土耳其吞并而俄国人又想殖民的一些领土上居住。这一地区被称为“栅栏区”。在栅栏区内,犹太人不得在乡村居住或租用土地,全部被塞进有限的城镇里,只有杰出犹太商人和专业人士才能获准定居莫斯科。
栅栏区
到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末期,沙俄经济崩溃,革命风起云涌,政府又拿出反犹主义转移民众注意力,炮制出诽谤性的《锡安长老会纪要》,这本伪作声称可以证明犹太人玩弄国际阴谋,想要夺取世界权力。由于共产主义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是犹太人,俄国的革命者中也有许多犹太人,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反犹主义又成了对付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政府的大力煽动下,普通民众陷入了反犹狂热,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层出不穷,甚至已经消失几个世纪的“血祭诽谤”都死灰复燃。迫于无奈,俄国的犹太人被迫再次逃亡,许多人远渡重洋到达了美国,据估计,19世纪末叶,每3个东欧犹太人中就有一个人定居美国。从1881年到1924年有大约250万东欧犹太人移居美国。那些没能力前往美国的人则选择了逃往西欧。
美国的犹太人迎接欧洲犹太人到来在西欧
在西欧地区,犹太人的处境要好得多。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宣扬人人平等,犹太人也得到了较为公正的对待,1847年,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当选英国下议院第一位犹太人议员,虽然因为阻力重重,直到1858年才得以在下议院入座,但终究打破了犹太人不得担任公职的限制。
在大革命思想的推动下,西欧的犹太人开始积极融入各国,他们对自身的定位是首先是某国公民,其次才是犹太人。然而大革命起源地的法国却在1894年爆出了德雷福斯事件,法军军官德雷福斯只因是犹太人就被诬告为德国间谍,即使后来案件查清,法国军方依旧拒绝撤回对德雷福斯的判决,将其押送到法属圭亚那监禁。直到1906年,军方的平反才姗姗来迟。
德雷福斯
在德雷福斯事件中,法国人并非一边倒的反犹,作家左拉、情报处长皮卡尔都站在了公正的一方,但左拉被判一年徒刑,罚款3000法郎,皮卡尔则被军方调往突尼斯,军方乃至整个法国政府都是反犹主义的大本营。这让犹太人意识到自己终究还是无法融入当地,犹太复国主义开始兴起。
不过,领导犹太复国运动的并非是西欧的犹太人精英,尽管他们已经取得了一定地位和财富,可以更好的进行政治活动。但这也让他们患得患失,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反犹浪潮,会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起来领导犹太复国运动的是东欧犹太人。
西奥多·赫茨尔,1860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8岁时移居维也纳,进入大学学习过法律。奥匈帝国在欧洲各国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境内多民族混杂,占据统治地位的德意志人在人口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匈牙利人、捷克人、塞尔维亚人、波兰人等都在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争取自治和独立。唯独犹太人把这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当作自己的国家,对于犹太人的表现,奥地利政府十分满意,也就放宽了对犹太人的限制。弗洛伊德、茨威格、卡夫卡等人皆得益于此,成为了世界级的文化名流。
赫茨尔
那时的赫茨尔与许多犹太人一样,把自己视为奥匈帝国公民的一份子,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有什么特殊的。大学毕业后,赫茨尔获得律师资格,在国家公务机构中担任律师。但他很快意识到作为犹太人,自己不可能获得更高的职位,于是在一年后辞职,决定从事报刊写作、剧作编剧、记者等职业。
德雷福斯事件爆发时,赫茨尔就在巴黎,事件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刺激,让他萌生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念头。刚开始,赫茨尔四处拜访各国政要和犹太精英,希望获得了他们的支持,无一例外的遭受冷遇。最终赫茨尔放弃了上层路线,转而通过发动底层犹太民众来实现复国。
1897年,英国、美国、巴勒斯坦、阿拉伯地区、俄国、德国、法国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197名代表来到瑞士巴塞尔,参加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在会上,赫茨尔成功重燃了犹太民族已经寂灭千年的梦想,回到耶路撒冷去。尽管直到1903年赫茨尔去世,犹太复国运动都未能有任何实质进展。但他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参与到复国运动中来,历史也给了他们实现复国的绝佳机会。
一战变局1914年,一战爆发,为了拉拢犹太人,尤其是美国的犹太人群体,德国准备打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牌。这让英国警觉起来,在美国犹太财团势力庞大,一旦他们倒向德国,英国的处境就很危险了。好在当时的犹太复国运动领袖哈伊姆·魏茨曼正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化工研究工作,并与英国政要亚瑟·贝尔福关系匪浅。英国可以通过魏茨曼来拉拢犹太人。
魏茨曼于1874年出生在俄国的栅栏区,从小目睹了俄国人对犹太人的迫害,在心里种下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种子。中学毕业后,由于俄国实行大学配额制限制犹太人进入大学学习,魏茨曼便到德国求学,学习化学。
1916年,魏茨曼授命领导英国皇家海军的实验室,在此期间明了丙酮生产的新工艺,短期内便解决了英国的炸药供应问题。首相劳合·乔治接见了魏茨曼,向他表示:“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要请求给予你荣誉。”魏茨曼回答“我个人什么都不需要。”劳合·乔治问道:“那我们该如何来认可你对国家所付出的重要帮助?”魏茨曼答道:“好,那我希望你们为我的民族做点什么。”接着,魏茨曼表述了犹太人对复国的渴望。
魏茨曼与劳合·乔治的会面被传为犹太复国运动的一个美谈,但一切服从于政治利益的英国政府可从来不会感情用事,犹太复国运动之所以能得到英国的支持,与中东地缘政治变化密切相关。在美国参战后,英国已经不需要再为犹太复国运动投入实际支持了,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阿拉伯人崛起,又让英国看到了利用犹太人的机会。
英法瓜分中东
在一战中,英国为了拉拢阿拉伯人,许诺只要阿拉伯人起义推翻奥斯曼帝国,就让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阿拉伯国家。但在背地里,英法两国已经把中东地区瓜分的明明白白。
1916年两国在伦敦秘密签署了赛克斯-皮科协定,黎巴嫩和叙利亚西部沿海地区,由法国直接占有。在叙利亚东部和摩苏尔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作为法国势力范围;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两港,由英国直接占有。伊拉克北部和外约旦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作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1920年,英国正式托管巴勒斯坦,将中东地区瓜分完毕。
英国人的过河拆桥自然激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满,于是英国人拿出了支持犹太复国的幌子以获取国际舆论支持,犹太人的到来也制衡了当地的阿拉伯人,可谓一石二鸟。在支持犹太复国运动的《贝尔福宣言》中,英国人的首鼠两端展现的淋漓尽致,里面的用词都是精心选择的:英国政府反复强调,英国政府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家园”, 但“民族家园”并不等于国家。如此一来,英国政府留出了充足的施展空间,可以灵活的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挑拨仲裁。
一战结束后,犹太人开始有组织的移民巴勒斯坦,期望在千年之后重建故国。但在二战前,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纳粹德国疯狂反犹,并指责英国人背信弃义,借此拉拢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英国政府鉴于形势,又否定了此前支持犹太人的《贝尔福宣言》。1939年,英国发表了《麦克唐纳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迁入,转为扶持阿拉伯人抑制剂犹太人。
犹太人的逃亡
英国反复无常的行为激怒了犹太人,双方关系决裂。原本魏茨曼为了得到英国的支持,对英国人“民族家园”的安排并没有做过多要求,也不倾向于犹太人独立建国。然而事已至此,犹太人决定依靠自己,开始走向了独立建国的道路。
二战后的独立浪潮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戮为二战后为犹太人争取到了足够的关注与同情,劫后余生的犹太人也深刻体验到了建立国家的重要性,犹太复国运动高涨。但仅靠博取同情,犹太复国运动还是无法成功。
二战后英国国力急速衰退,在殖民地独立浪潮的冲击之下,再也无法支撑起全球殖民统治。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48年委任统治结束3年时间内,英国在巴勒斯坦就投入了约2.2亿美元。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不断起义,为了维持治安,英国长期在巴勒斯坦驻军十多万,结果依旧无法稳定局势。迫于无奈,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甩给了联合国,以色列才得以正式建国。
以色列建国
从背井离乡到实现复国,犹太人对信仰的坚定和在苦难中的抗争让人不仅油然升起敬佩之情。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伊斯兰教国家显然比基督教国家对犹太人更友善,尤其是在中世纪欧洲疯狂迫害犹太人时,是伊斯兰教国家给了犹太人一个避难的港湾。然而如今在巴勒斯坦地区与以色列冲突不断的却是穆斯林,西方基督教国家反而成了以色列的盟友。敌友关系变化的背后是冷冰冰的利益和算计,就结果而言,犹太人幸运地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复国。只是犹太人的幸运却又转化成了他人的不幸,让这场极具传奇色彩的千年复国又充满了争议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