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写诗谁最有才?刘邦最灵、李世民最诚;乾隆、朱元璋沦为笑柄

历史有话说一说 2025-02-20 09:29:05

帝王诗算得上是中华文脉里极为特殊的一个分支哦。大家都知道“诗言志,歌永言”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志向的,歌呢是用来拖长声调吟唱心中话语的。而帝王写下的那些诗词,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展现出帝王自身的性格特点、独特气质以及心中所怀有的志向呢。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不少皇帝凭借自身的作为而被后世所铭记,其中称得上是好皇帝的就有很多啦。就拿秦皇汉武、汉文帝、宋仁宗来说吧。秦始皇嬴政,那可是有着非凡的功绩,他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横扫六国,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武功之赫赫,可谓震撼古今。汉武帝刘彻呢,同样在军事方面表现卓越,他多次派遣大军出击匈奴等边疆势力,拓展了大汉的疆域,让大汉王朝的威名远扬,也为汉朝开创出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再看看汉文帝刘恒,他在位期间,采取的是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哦。轻徭薄赋,尽量减少百姓的负担,让百姓们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劳作,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渐渐变得富足起来啦。还有宋仁宗赵祯,他也是一位很出色的皇帝呢。在他当政时,注重文治,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社会稳定的举措,使得当时的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些皇帝,不管是凭借着卓越的武功开疆拓土、缔造盛世,还是通过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总之,他们都凭借着各自出色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得以流芳百世。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特殊的人物,他们写诗的才华相当出众,然而在治理国家、担当皇帝这份职责上,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就拿南唐后主李煜来说吧,他所创作的诗词那可真是极为出色。像那首流传甚广的词句“春江花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写得是何等的凄美动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在诗词创作领域颇具天赋的人,在治理南唐这个国家方面,却没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成为了历史上典型的虽有诗才但并非好皇帝的亡国之君范例。

大家知道,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一直到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为止,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啊,中国总共出现了408位皇帝呢。那么在这里面综合来看的话,究竟是哪位皇帝呢,他不仅在治理天下、履行皇帝职责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堪称是皇帝当中做得最好的,而且,他所写的诗还能够广泛传唱,并且极具特色,在众多皇帝所写的诗里面显得格外突出呢?

汉高祖与大风歌

刘邦曾写下一首《大风歌》,在那其中这样唱道:大风呼呼地刮起来,那天空中的云朵也随之肆意飞扬。想我如今已然凭借着赫赫威势平定了四海,得以荣归故乡。只是在这之后,又到哪里能够寻得勇猛的将士,来为我牢牢守卫这大好的四方疆土呢!

大家知道吗,有句话叫“风起于青萍之末,而广阔于天地之间”,这用来形容汉高祖刘邦的一生,那可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一生就如同他所作的《大风歌》那般,洒脱不羁,而且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呢。想当初啊,在他父亲的眼里,他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他在萧何手底下呢,也就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罢了。在乡邻们看来,他简直就是个泼皮无赖呢。但是呢,后来的他可不得了啦。他斩了白蛇发动起义,高高举起了反秦的义旗。还和项羽做了个约定,就是“先入关中者为王”呢。之后,便开启了楚汉争霸的历程,最终成功定鼎天下。再到后来,他又着手消除那些异姓王,重新铸就了九州的安稳局面,就这样,他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汉高祖啦。

刘邦这个人啊,一开始就是个无赖的形象呢,谁能想到他最后居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想当初,他不过就是一介普普通通的白丁,没什么特别的身份和地位哦。可后来呢,他不仅在历史上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还写出了很不错的作品,那就是《大风歌》呢。不得不说,刘邦本人以及他所创作的《大风歌》,这两者无疑都是充满着灵气的存在,真的是很让人惊叹呢。

话说刘邦,历经诸多艰难险阻,终于功成名就,登上了皇帝的尊位。之后,他再次回到了沛县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此时的他,身份已然是尊贵无比的皇帝啦,可他却依旧愿意和昔日的乡邻们一同饮酒,共享这欢乐的时刻。大家围坐在一起,氛围热闹非凡。刘邦更是兴起,亲自击筑,那筑声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伴着这筑声,刘邦高声唱起了那首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的歌声雄浑有力,回荡在沛县的上空,仿佛带着所有人一同穿越回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想当年,他还只是个泗水亭长呢,被人称作无赖刘季。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甚至有些不羁的人,却有着雄才伟略,最终成就了一番帝业,成为了一代高祖。而如今,这一幕幕场景,还有刘邦本人以及他所吟唱的《大风歌》,都好像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化为了永恒的存在。无论是刘邦的传奇人生经历,还是这首气势磅礴的《大风歌》,在众多帝王以及帝王诗当中,那无疑都是极为突出的,堪称传奇中的传奇,诗中的佳品。

李世民与《赐萧瑀》

李世民在《赐萧瑀》这首诗里写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意思就是啊,只有在猛烈的大风之中,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坚韧强劲的;也只有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才能真正识别出谁是忠诚不二的臣子。而那些有勇无谋的人呢,他们哪里能够懂得什么是道义;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必定是心怀仁爱之情的。通过这样的诗句,李世民表达了对萧瑀这类在特定情境下能展现出优秀品质之人的赞赏,以及对不同特质之人的一种洞察和感慨呢。

大家都知道刘邦,他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灵气,而且洒脱不羁。而李世民呢,他有一首非常为人所称赞的诗叫《赠萧瑀》。这首诗,和人们印象中帝王那种高高在上、虚情假意的感觉完全不同,它里面透露出来的诚意与真情,仿佛都不像是出自一位帝王之手呢。诗里有这么两句特别经典:“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有当狂风猛烈地吹过,经历了这样的洗礼之后,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哪些草木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同样的道理,也只有在真正经历了艰难困苦、动荡不安的患难时刻,我们才能够明白到底谁才是可以去信任的臣子。你看,整首诗用的语言都特别平实,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就在这平实之中,却满满地透着诚意呢。说不定啊,正是因为李世民有着这样一份真诚,能够真心地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懂得分辨谁是可靠的臣子,所以他才能够开创出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局面。

李世民出身于贵族,他在性格、做事风格以及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和刘邦有着极大的不同。就拿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吧,他身上似乎始终洋溢着无尽的自信,压根儿就看不到那种让人觉得高深莫测的帝王权术的影子。举几个例子来讲,要是说起怎样才能打胜仗,李世民会直言不讳地讲,就是靠兵坚甲利,意思就是说只要兵马足够精锐,身上所披的甲胄足够精良,那就行了,没别的什么特别的原因。再谈到怎样去安定天下的时候呢,他又会说出那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就是说对老百姓好才是关键,同样也没有什么弯弯绕绕的。不藏着掖着,说话做事都特别有诚意,还满满都是自信,这可以说是李世民最为突出的特点啦。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啊,那可真是有着非凡的经历呢。想当年啊,在虎牢关一战中,他率领着三千玄甲军就取得了决胜的关键一战,这一战可是打得相当漂亮,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啊,李世民在成为皇帝之后,有一点特别难得,那就是他从不滥杀功臣。要知道,在古代很多帝王在打下江山后,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对那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下手,可李世民却不是这样。他还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呢,在他的治理下,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生活也安定了下来,那可真是一段昌盛的时期。虽说他贵为九五之尊,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他并没有被皇权所侵蚀,心性依旧保持得很好。就像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他对长孙皇后感情那是相当深厚的,他亲切地称呼长孙皇后为观音婢呢,皇后离世,他悲痛万分,哭得特别伤心。还有啊,在凌烟阁那里,看着那些为大唐建立功勋的故友的画像,他也不禁发出声声叹息。从这些事情当中啊,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不管经历了多少岁月,不管身份有了怎样的转变,当我们回首望去的时候,就会发现,他其实还是那个风度翩翩的李二公子,身上依旧有着那份独特的魅力呢。

乾隆与《飞雪》

瞧,一片雪花飘落下来了,接着又是一片,一片连着一片呢。然后,两片雪花一同落下来啦,再接着,三片、四片、五片雪花也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就这么一片一片又一片,逐渐地多起来喽。

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名为《飞雪》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描述雪景:一开始数着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接着就是六片七片八九片啦,就这么一片一片地数着雪花飘落的情景。而当这些雪花纷纷扬扬地飞进那一大片芦花之中后呢,竟然一下子就都看不见啦,仿佛雪花和芦花融为了一体,只留下那一片芦花在风中摇曳,给人留下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呢。

乾隆皇帝那可是一生都对作诗极为痴迷。有人做过不完全的统计呢,发现他所作的诗竟然多达四万首左右哦。要知道,《全唐诗》收录的唐诗数量也才四万八千首,乾隆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创作之力,这数量都快能和《全唐诗》相媲美啦。从数量这个层面来讲,真的可以说是他一个人就撼动了一个时代呢。那他的创作高产程度到底达到了怎样的地步,想想还真是挺让人惊叹的呢。

乾隆皇帝享年高达88岁呢,,就算他打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具备了作诗的本事,那要想在这88年的漫长岁月里凑够四万多首诗,平均下来每天得写出1.3首诗才行。这么一算,就不难看出乾隆皇帝作诗的产量是多么惊人啦!

在乾隆身上有这么一种情况,那就是他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创作热情,可让人觉得挺遗憾的是,在这股热情的背后,却留下了一个关于乾隆诗词质量不怎么样的、从古至今都被人当作笑谈的把柄呢。就拿他写的那首《飞雪》来说吧,整首诗一共就四句,结果其中有三句完全就是在堆砌数字,这做起来可没什么难度,显得特别简单直白。只有那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还算是能看得出有那么一点儿艺术造诣的,而且据说,就连这一句还是在纪晓岚从旁边给予提示、提点之后才成的呢。

更为尴尬的状况是,乾隆那首传颂极为广泛的《飞雪》一诗,这里面可不光有纪晓岚全力给予帮助的情况呢,甚至还存在着抄袭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郑板桥所写《咏雪》的嫌疑哦。这两首诗相互之间的相似程度居然高达80%,大家不妨自己去好好感受体会一下其中的微妙之处呢。

你瞧啊,一开始是一片雪、两片雪,接着数下去呢,三四片雪就那么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再往后看,五六片、七八片,一直到九十片雪也陆续而来啦。这雪可不止这些,千片万片多得数都数不清呢,就那么不停地落着。最后啊,这些无数的雪花纷纷飞入了那盛开的梅花丛中,神奇的是,一下子就都看不见啦,仿佛和梅花融为一体了呢。这便是郑板桥所写的《咏雪》里描绘的奇妙雪景。

从客观角度来讲,在像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这些非常重要且具有开拓意义的战役当中呢,乾隆皇帝在其早年时期那可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的哦。不过呢,在清缅之战这件事上就有点奇怪啦。明明这场战争是失败了的,可乾隆皇帝却非要强硬地宣称是取得了胜利呢。这一怪异的举动,很明显是和乾隆皇帝他本人那种好大喜功的性格有着紧密的关系哦。再看看后来嘉庆帝时期,清朝廷是一天天地走向衰落啦。这其实也清楚地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乾隆皇帝的晚期开始,整个大清帝国就已经进入到那种类似落日余晖的阶段啦,已经不再有曾经的辉煌咯。所以综合来看,乾隆皇帝他本人以及他所写的那些诗,都是存在着极大争议性的呢,大家对其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

朱元璋与《不惹庵示僧》

朱元璋曾写下这样一首《不惹庵示僧》的诗,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仿佛带着一股豪迈又凌厉的气势。他写道:“杀尽江南百万兵”,这一句就仿佛让人看到了在那江南的战场上,金戈铁马,硝烟弥漫,他率领着军队纵横驰骋,经过激烈的征战,将数量众多的敌军一一击败,那百万的敌军啊,都在战斗中倒下了。接着又说“腰间宝剑血犹腥”,腰间所佩的宝剑,想来是在刚刚结束的那场大战中饱饮了敌人的鲜血,此刻那血迹还未干,血腥之气似乎都还萦绕在宝剑周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战斗的残酷与激烈。后面还提到“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在战斗结束之后,他或许是来到了一处庵堂之类的地方暂作休憩,庵中的老僧啊,却没能认出眼前这位有着如此赫赫战功的英雄人物,只是一个劲儿地絮絮叨叨,不停地询问他的姓名,全然不知站在面前的正是刚刚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立下不世之功的朱元璋呢。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这两句诗啊,那可是相当有气势,想必不少人都曾被它给惊艳到呢。这诗是朱元璋所作,瞧瞧这诗句里透出来的那股子腾腾杀气,着实让人印象深刻。要是论起气势来的话,它可完全不逊色呢,足以和黄巢写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相提并论,都能被列为那种可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佳句啦。

要知道,有一种气势,它和朱元璋那极为传奇的人生经历特别相称呢。朱元璋啊,一开始不过就是个放牛娃,后来生活所迫,还去乞讨过,甚至做过和尚。再之后呢,他参加了义军,凭借自身的能力一步步发展,还当上了吴王,最后成功建立起了明王朝。他这样的传奇经历,配上那种独特的气势,真可以说是绝配,就如同是草根英雄该有的样子。不过呢,有件挺可惜的事儿。有一首诗,一直被大家认为是朱元璋写得最好的作品,而且流传得还挺广的呢。可实际上呢,这首诗和乾隆犯的毛病一样,那就是它根本不是朱元璋自己创作的,而是窃取了别人的作品。

曾经统领着山西足足十万的兵马,那气势何等雄壮。腰间所佩的宝剑啊,仿佛还残留着血腥之气,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经历过的诸多战事,见证着那段带着杀伐与征战的岁月呢。

曲端在《温泉寺》这首诗里写道:“山僧不识英雄客,俣必叨叨问姓名。”意思大概是说,那山中的僧人并不知晓前来之人乃是英雄豪杰呢,又何必一个劲儿地、絮絮叨叨地去询问人家的姓名。就好像是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英雄来到了温泉寺,可寺里的僧人不认得这是位了不起的人物,还不停地追着要问人家叫啥名儿,诗人或许是借此来表达一种别样的感慨或者情境氛围吧。

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将叫曲端,他可是西军当中相当有名的将领呢,就连后来成为中兴名将的吴玠,曾经都得在他手底下做事,算是他的下属哦。曲端在抵御西夏以及金军入侵的那些日子里,那可是建立了数不清的战功,表现极为出色。然而呢,他和主帅张浚之间的关系处得不太好。就因为他写了两句诗,也就是“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结果就被人给抓住了把柄,还被诬告诽谤朝廷呢。说他这诗是在暗讽南宋朝廷逃窜到临安,并且放弃了关中地区。就因为这样莫须有的罪名,最后曲端竟然被杀掉了。要知道,他可是南宋顶尖级别的名将呢,而且比岳飞还要更早地遭受了这种被冤杀的悲惨命运啊。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刘邦、李世民、乾隆、朱元璋这四位,他们可都是身处盛世的天子,在历史上那是相当有名呢。而且,他们所作的诗在民间流传得还挺广泛的,也算得上是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啦。接下来呢,咱们就来说说他们作品的好坏情况,还有从他们的帝王诗里头能够窥探出的一部分个人特质哦。

另外,明世宗朱厚熜在前期可是励精图治呢,他成功塑造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就在送南征的将士们远赴安南的时候,朱厚熜还写下了一首特别能让人感到荡气回肠的诗,叫《送毛伯温》。这里就把它提供出来供大家欣赏一下啦。

话说有一位大将,踏上南征之路,那气势可真是豪迈无比。只见他腰间横着一把秋水般明亮的雁翎刀,威风凛凛。行军途中,风儿吹起鼍鼓,那声音仿佛能让山河都为之震动;闪电划过天空,映照得旌旗猎猎,就好像日月都高悬在军旗之上,场面十分壮观。要知道,这位大将就如同天上的麒麟一般,那可是天生就与众不同、身负非凡本领的,而那些敌人呢,就好比是洞穴中的蝼蚁,又怎么可能逃脱得了被覆灭的命运呢。待到平定战乱,天下迎来太平之时,就是这位大将奉诏归来之日啦。到那个时候,朕便要与这位先生一同解下战袍,共享这胜利的喜悦与安宁呢。

有这样两句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这诗句描绘的场景背后啊,其实涉及到一位在历史上颇为特别的皇帝,那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他在位期间,后期可是一门心思扑在修玄之事上,居然能连着十几年都不上朝呢。但你可别以为他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哦,想当年,他也曾有过一段意气风发、光芒闪耀的峥嵘岁月。还有一句诗是“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从这句诗就能想象出当年那种场景,皇帝亲自为征战归来的将士们解下战袍,该是多么鼓舞士气的画面。而这位明世宗朱厚熜,虽然到了晚年的时候,总是在朝堂上搞左右制衡那一套,对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充满了猜忌,可在早年的时候,他那可是真心实意地会为南征归来的将士们解战袍。从嘉靖皇帝这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来看,像他这样前面表现得还不错,后面却变得昏庸起来的情况,历史上可不少见呢。这可不是因为随着岁月流逝,人的心性就自然而然被腐蚀掉了,而主要是那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作祟,长期处在皇权的光环之下,渐渐就消磨掉了人的意志,让他们走上了前明后昏的道路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