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广花荣刚亮相的时候,那形象可真是挺不错的呢。瞧啊,他齿白唇红的,双眼长得特别俊俏,那两道眉毛呢,一直延伸到鬓角,看起来总是那么清爽。而且他腰肢纤细,肩膀却很宽阔,就好似猿猴一般的身形呢。从里面走出来的这位年少将军,不是别人,正是清风寨武知寨的小李广花荣啦。
施耐庵把花荣称作“少年将军”,这就跟罗贯中推崇刘备、贬低曹操的做法有点类似呢,都是想着把自己偏爱的人物给抬高些。可有意思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儿,那可真是有点让施耐庵的这番设定站不住脚啦。怎么回事呢?就说这被称作“将军”的花荣吧,在面对那个连品级都没有,而且还是身负案子在逃的郓城县押司宋江的时候,那姿态可就完全变了,简直就成了个磕头虫似的。你瞧啊,花荣一见到宋江,先是行了拜见之礼,拜完之后呢,又接连纳头拜了四拜。接着说了些话之后,又再次下拜。不光如此呢,还把自己的妻子崔氏叫出来拜见宋江,称呼宋江为伯伯,这拜完之后,花荣又把自己的妹子也叫出来,让妹子拜宋江为哥哥呢。
你瞧,花荣去拜会宋江这事儿啊,就有点像当初落难的吕布去拜会刘备那般情形呢。不过呢,刘备对于吕布的那些所作所为那可是相当不屑的,关羽和张飞更是为此感到特别愤怒呢。现在花荣这样去拜会宋江,也不禁让咱们心里头生出了一点儿疑惑哦:难道说这花荣身为清风寨的武知寨,在官场里的地位居然还比不上宋江这个县城里的押司吗?
当我们仔细去研读水浒原著,然后再把它和《宋史》里的《职官志》以及《兵志》拿来相互对照一番,就能够察觉到一个情况哦。那就是京营制使杨志,实际上呢,也就是个干零碎杂活、跑腿办事的角色罢了。再说说清风寨武知寨那位被称作“花将军”的,说起来,他最多也就是个校尉的级别呢。而这所谓的一百单八将啊,在他们上梁山之前,究竟能有几位够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将军呢?这可真的是一个挺有意思、值得探讨一番的话题。
在《宋史·职官志》当中,是能够找到有关“镇砦官”的记载的哦。里面提到,各个镇一般会设置在其管辖区域内人口比较密集、热闹繁华的地方,并且会安排监官来进行管理呢。这些监官主要负责的事情呢,就是管控火禁方面的事宜,有的时候还会兼任征收酒税之类的工作。而砦呢,是设置在那些地势险要、能够起到扼守关键位置、便于控制抵御的地方哦。在砦这里呢,就设有砦官啦。砦官的职责包括招收当地的土军,组织他们进行武艺方面的训练和检阅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盗贼情况呢。另外,要是犯了杖罪及以上刑罚的人,那就得把他们押解到本县去处理哦。至于那些所犯罪行比较轻,在杖罪以下的,就可以由这里的相关官员根据情况自行判决发落啦。
在宋朝的官制体系当中,就一个县的行政架构而言,那县令的地位是最高的哦。排在县令之下的呢,依次是县丞、主簿还有县尉啦。不过呢,这里面有个情况得说明一下,就是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县,是不设置县丞这个职位的哦,这样的小县通常就只有县令,再加上主簿以及县尉这几个官职啦。还有哦,说到县尉这个职位,它手下的人员配置情况是不一样的呢。有的县尉手下可能会配备若干镇砦官来协助开展相关工作,但也有些县尉呢,手下可能连一个镇砦官都没有哦。为啥会出现这种差别?这主要是取决于那个县所拥有的重要集镇的数量呢。要是重要集镇多一些,可能就需要多安排些镇砦官来维持治安、处理相关事务啥的;要是重要集镇没那么多,相应地,镇砦官的配备可能也就少啦,甚至没有咯。
在水浒原著里,对花荣的职位和地位所在之处可是说得明明白白的呢。就说那清风寨,它位于青州的三岔路口,所在的地方名叫清风镇。为啥要在这儿设置个清风寨呢?这是因为,那三岔路通向三处都是很险恶的山呢,所以特地在这清风镇上设立了这个清风寨哦。
在那个时候,镇砦官手底下带的是土兵哦,这里要注意一下,这个“土兵”的“土”字是上横短下横长的写法,它和我们平常说的“士兵”可不一样,“士兵”的“士”是下横短上横长的。就因为花荣是在镇砦官手下做事,他带着的是土兵,这也就意味着他算不上是正规军的军官啦,正规军比如禁军、厢军那些,和他这情况不一样呢。那花荣平常做事就得听从县令或者镇长的指挥。就说有一回吧,清风寨要办元宵灯会呢,这可是个热闹事儿,人来人往的,得保证安全。所以花荣呢,就得按照要求,领着一帮土兵在寨子里巡逻,维持秩序。他这一忙起来,根本就抽不出空儿去陪宋江。结果呢,就因为花荣忙着巡逻顾不上宋江,宋江一个人在外面,就这么不巧被清风寨的文知寨刘高给捉去了。
在当时的清风寨,有这么一种情况。不管刘高有没有兼任清风镇的镇长这个职务,他在清风寨那可都是妥妥的一把手呢。而花荣呢,他担任的是武知寨的职位,按照规矩,就得归刘高来管辖啦。这其实是和宋朝一直以来实行的“以文制武”的惯例相符合的哦。也就是说在宋朝的这种体制下,文官的地位相对较高,权力也更大些,武官往往要听从文官的指挥安排呢,在清风寨这儿也是如此体现的。
你看那花荣啊,他的官职顶多也就是个从九品的武官级别呢,说不定啊,连这从九品都够不上,只能算是“不入流”的那种小官啦。打个比方的话,就好比是某个镇子里的保安队队长一样。而宋江呢,那可是县令跟前的大红人,就类似于县令的大秘书一般的存在呢。在那样的情况下,花荣见到宋江的时候,对他磕头作揖的,这其实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啦。
在清风寨那儿,有个情况挺特别的,那就是寨兵们都只听从文知寨刘高的命令呢。后来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黄信把花荣给生擒住了,在押送花荣的时候,一起跟着的队伍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哦。一部分是黄信自己手下的军士,大概有三五十人;另一部分则是清风寨的寨兵,这部分人有一百个呢。
咱们来看看花荣这边的情况。就从他给押司宋江、都监黄信磕头作揖这个举动来说呢,要是说他是土兵校尉,恐怕还真有点抬举他啦。要知道,在相关的官职体系里,仁勇校尉是正九品上的官职,仁勇副尉呢是正九品下,陪戎校尉则是从九品上,陪戎副尉为从九品下。可仔细瞧瞧,这花荣似乎压根就没有获得过上述任何一个校尉的称号。
你看那花荣啊,论身份地位,他其实算不上多么了不起的人物,没那个资格能被称作将军呢。不过呢,好歹他也还占据着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在这地盘上,多少能有那么一小半的话语权,手下也管着百十来个士兵,也算是有点小势力吧。可再瞧瞧那个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名号——“殿帅府制使”,咋一听,感觉挺唬人的是吧?但实际上,拥有这个名号的人,就跟个碎催似的,没多少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权力和地位呢,也就是表面上名号好听罢了。
话说杨志啊,他本是高俅手底下的人呢,可奇怪的是,高俅对他压根就没什么印象,就好像杨志在高俅那儿没什么存在感似的。后来呢,杨志为了能见到高俅,那可是下了血本啊,花了整整一担金银去上下打点疏通关系,这才好不容易见到了殿帅高俅。见到之后呢,高俅就把杨志从前那些历事的文书都拿过来仔细看了一遍,这一看可不得了,高俅顿时就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说道……然后就干脆利落地把那些文书一下子全给批倒了,丝毫不留情面,最后直接就把杨志从殿司府给赶了出来。
杨志会流落江湖,其实是因为畏罪潜逃。当时呢,是有十个殿帅府制使负责押运花石纲这项任务,在这当中,有九个人都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没出什么岔子,可唯独杨志运气不好,押运的船翻了,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他没办法,只能选择畏罪潜逃,最后就流落在江湖之上啦。
熟悉宋史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花石纲的危害有多大,那可真是祸国殃民到了极点呢。就说那个杨志吧,他曾经可是在“花石纲大总管”朱勔手底下做事的,完全就是充当朱勔的爪牙,跟着一起为虎作伥,可没少祸害老百姓哦。后来呢,他当上了大名府管军提辖,按说应该改改以前的那些坏毛病了吧,可谁知道,根本就没改。就拿押运生辰纲这事儿来说吧,他那以前的做派又冒出来了。您瞧瞧,那十一个厢禁军,挑的担子本来就重得很,压根就没有一个稍微轻点的。这天气又热起来了,实在是走不动路,一看到有林子,就想着去里面歇息歇息呢。可杨志呢,一个劲儿地赶着催促他们继续赶路,要是谁敢停住不走,轻点儿的就是一顿痛骂,要是惹得他更不高兴了,那就直接拿着藤条抽打,就这么逼着赶着非要他们继续往前走呢。
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殿前司的主官是都指挥使,大家也常把这个职位称作殿帅哦。在都指挥使之下呢,设有副都指挥使以及都虞候,这两个职位其实也能被叫做殿帅呢(这里得说一下,殿前九帅指的就是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侍卫亲军马军这三个部门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合起来的称呼哟)。再往下面细分,就有好多不同的编制啦。像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东西班、散直、钧容直、捧日这些,它们都属于殿前司的骑兵部分哦。而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以及天武呢,这些则是殿前司的步兵部分啦。并且呢,这里面每一个“指挥”下面,又设有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这些职位呢。
话说杨志呢,他在殿前司担任的职位,也就是那种最基层的承局或者押官啦,这级别呢,顶多就和现代的少尉或者中尉差不多哦。正因为如此呢,他才会被派出去担任“花石纲制使”这个差事。这里得说明一下哦,“制使”其实就是个临时的职务啦,离将军那样的高级别可差着老远老远呢,就好比中间还隔着两个锅台三铺炕似的,距离大得很。说白了,在殿帅眼里,杨志也就是个不怎么起眼的、被随意差遣的小角色罢了,就像现在说的那种跑腿打杂的小喽啰一样呢。
在古代,以皇帝的名义下达的命令那可是有着不同的等级划分哦,像诏、令、谕、旨、制、策、诰、戒等等这些呢,它们会依据不同的场合来使用相应的名称。就拿杨志所担任的“制使”这个名号来说吧,它其实就是要“奉制出使”的意思,具体任务呢就是去采办并且押运生辰纲。等完成了这一系列任务回来向上面交差之后呢,这个“制使”的名号也就自然而然地取消啦。说起来,这和跟着太尉陈宗善去梁山招安的张干办、李虞候的情况还挺相似的呢,他们那种临时性执行特定任务的性质差不多,任务一结束,相关的身份称呼也就不再沿用咯。
咱们来说说《水浒传》里杨志和林冲在殿帅府的地位情况。那杨志呢,在殿帅府的地位可是远远比不上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哟。林冲和高衙内那是挺熟悉的呢,而且,他还不止一次地要去借高俅的宝刀呢,这就看得出他和高俅那边还是有一定往来的。还有些水浒的续书里面提到,林冲在担任禁军教头的时候,原本是有着殿前龙卫指挥从五品这样的官职的哦。要是按照这个说法,把林冲称作将军,其实还是挺靠谱的呢。不过呢,很多版本的《水浒传》里面,都只是称呼他为“林教头”或者“林武师”,大概是考虑到怕触及林冲心里那些伤心事儿吧,毕竟林冲后来的遭遇也是挺坎坷的。
在《水浒》原著里,说林冲是五品武官,这可一点儿都没违背原著的相关描述哦。为啥这么说呢?您瞧,林冲刚一出场的时候,身上穿的是“单绿罗团花战袍”,腰间还系着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呢。可别小瞧了这身装扮,这在当时那可是七品到五品武官的标准配置呢。要知道,在天子脚下的京城,对于服装颜色那规定可是相当严格的哟。按照当时的规矩,“宋因唐制”,就是宋朝沿袭了唐朝的一些制度。具体来说呢,三品以上的官员得穿紫色衣服,五品以上的穿朱红色衣服,七品以上呢就穿绿色衣服,九品以上则是穿青色衣服。而且这衣服的样式,是曲领大袖的,下面还会有横襕,要用革带束起来,头上戴着幞头,脚蹬乌皮靴。再说说这腰带方面的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系的是玉带,四品以上系金带。那些能够上朝的官员,就算还没正式升朝但已经被赐了紫袍绯袍的,还有在宫内任职以及各军的将校们呢,都是系红鞓金涂银排方这种腰带。不过有个特殊情况哦,要是有官员虽然上朝但穿的是绿色衣服的,那在公服上可就不能系银带啦,其他的官员呢,就系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所以,林冲要是没有六品以上的职衔,却敢穿绿战袍,那肯定是要被巡城御史给抓去打板子的。
林冲能够系银带,从这一点来看,就意味着他应当是个六品及以上级别的武官呢。可不是那种因为特殊赏赐才得以穿上绿战袍的情况哦。
在近现代所实行的军衔制度里,是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的。要是按照这种等级划分的方式来对照看的话呢,七品这个级别差不多就相当于上校的军衔哦。而要是达到了六品以上,基本上就能够被称作将军啦。那回过头来看梁山一百单八将呢,其中的林冲,按照这样的对照方式,也勉强能够算得上是一位将军啦。
咱们来说说林冲和呼延灼的官职情况哈。林冲呢,他就好比是皇家军事学院的高级教官,主要负责相关的军事教导方面的事儿。而呼延灼的汝宁郡都统制这个官职,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厉害。要知道,北宋原本其实是没有都统制这个官职的哦,它是借用了南宋的一个常设官职呢。这里面是有讲究的,按照旧时候的制度,如果要出师去征讨敌人,可要是诸多将领之间没办法统一指挥调度的话,那就会选拔出一个人来担任都统制,让他来总领全局。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这还不算是一个正式的官称哦。一直到南宋高宗赵构的第一个年号建炎初年的时候,设置了御营司,还提拔王渊担任都统制,从这时候起,都统制才算是正式成为一个官名啦。在这之后,像神武五军以及川陕宣抚司、都督府、枢密院这些地方,也都设置了都统制这个官职呢。而且啊,担任都统制所享受的待遇,大致和三衙差不多呢。这三衙就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它们合起来称作三衙。都统制的权力和职责,甚至比一般的帅臣还要大一些哦。要是官职稍微低一点的,那就叫做副都统制啦。
在当时的军队编制体系里,有个叫都统制的职位,就比如呼延灼,他担任都统制,是能够被称作将军的哦。而青州指挥司统制秦明呢,他的职位比都统制要低一级啦。这里面的情况是这样的哦,在都统制之下,还有一系列的职位呢。像是统制、同统制、副统制,再往下还有统领、同统领、副统领这些职位哦。在这些职位之下,又设有正将、准备将、训练官、部将、队将等等不同的名号呢。这些所有都统制以下的这些职位,其实都属于偏裨之将啦,也就是相对来说地位稍低一些的将领哦。
梁山军队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那可是损失惨重啊,人员折损超过了一半呢。等到战事结束后,幸存下来的将领有正将十员,这些正将每人被授予了武节将军的称号,并且担任各州的统制之职;还有偏将十五员,他们则是被授予武奕郎的称号,负责诸路的都统领工作。不过呢,要说这些幸存将领所获的官职品级,那都比不上呼延灼在上梁山之前所担任的“汝宁郡都统制”的品级高哦。
大家来看看啊,就从赵佶亲自赐下踢雪乌骓马,还有高俅给划拨了铁甲三千副、铜铁头盔三千顶以及战马三千匹,靠着这些来组建铁甲骑兵师这件事儿来说,呼延灼在一百单八将上梁山之前,那军衔可算得上是最高的啦。和他相比,浦东巡检大刀关胜可就比不了喽。为啥这么说呢?您瞧啊,这巡检的职责是啥呢?就是掌管好几个州、好几个县的管辖地界,或者负责一个州、一个县的巡检事务呢,主要负责训练整治铠甲兵器,在州城县城这些地方巡逻,还有捉拿盗贼这些事儿。而且呢,还有专门负责刀鱼船战棹方面巡检的,在江、河、淮、海这些地方设置的捉贼巡检,以及负责巡查马递铺、巡查河道、巡查捉拿私自贩卖茶盐等等的巡检,他们都是各自依照自己的名分来履行职责,干的可都是巡逻查看之类的事儿。所以这么一对比,就知道呼延灼在上梁山前军衔确实比关胜高喽。
据查阅《宋史》后了解到的情况,在其中仅仅有一回出现了“蒲东”这样的字眼,具体所指的是“华亭浦东盐场”。按照当时的相关规定呢,像这样的盐场是需要设置一名巡检人员,其职责主要是负责查抄私盐的。而这一情况恰好就和关胜所描述的“屈在下僚”的状况相互对应起来了。这么看来,原来关胜的身份其实就是嘉兴府华亭县(也就是如今的上海松江区)当地一个盐业市场负责稽查工作的队长呢。
在古代,“官”和“僚”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呢。所谓的“官”,那是有着明确的品级划分的哦。就拿时文彬来说吧,他可是个七品官,有着相应品级所赋予的地位和职责范围呢。而与之相对的“僚”呢,却是没有品级的哦。就像大家熟知的宋江,他在当时其实就是个无级的幕僚啦。也就是说,他虽然也在相关事务等方面发挥着作用,但并没有像官员那样有着明确的品级界定哦。
大家知道,关胜是在丑郡马宣赞的举荐之下才得以破格提拔的。对于他能不能算作正牌将军,这事儿其实还存在争议呢,不好直接就下结论哦。那除了关胜之外,梁山好汉中还有不少人呢。在他们落草为寇之前,又有几个人能称得上是将军呢?这可就需要请各位读者朋友们来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啦。比如说双枪将董平,他的武艺高强,使着双枪十分厉害;还有没羽箭张清,那飞石绝技更是一绝;再就是镇三山黄信,名头也不小呢。在您看来,他们这几位够不够得上将军的品级呢?另外啊,像花和尚鲁智深,以前是做兵马提辖的;还有病尉迟孙立,同样也是兵马提辖的身份。那他们这样的兵马提辖,和将军比起来,是不是要低一级?这也得请大家来评一评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