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林徽因身上有很多头衔,有建筑师、诗人、作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国徽设计者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景泰蓝工艺的抢救者之一等。
但是,1955年,51岁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给她设计墓碑,上面只写着:建筑师林徽因墓。
为什么梁思成会选择这个称号?
知妻莫若夫。梁思成选择建筑师这个头衔,肯定是符合林徽因的心意。
为了成为一名建筑师,林徽因一路走来,吃了多少苦,梁思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1920年,林长民对16岁的林徽因说:
“我这次带着你一起游历欧洲,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你要多观察诸事物,增长见识;第二,你靠近我,能领悟我的抱负,可以开阔胸襟;第三,你暂时远离家庭繁琐的生活,可以扩大视野,培养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
父女俩在伦敦落脚,女房东很喜欢林徽因。每逢艳阳高照的好天气,女房东都会邀请林徽因跟她一起外出写生。
两人经常去剑桥一带,因为那里完好的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建筑,就算是维修,也尽量保持原样。
在交谈中,林徽因得知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林徽因以为建筑师就是盖房子的,谁知迎来女房东的哈哈大笑。
女房东告诉她:“建筑师和盖房子的人是有区别的,房子不仅能遮风避雨,而且还蕴涵着艺术意味,建筑和艺术密不可分。”
时间久了,在女房东的熏陶下,喜欢思考的林徽因,逐渐悟出了建筑师的真正内涵:原来建筑师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此后,林徽因开始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英国的建筑。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像西方这样的现代建筑科学。想到这些,林徽因萌生了学习建筑的愿望,但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下定决心。
2伦敦的房子到期后,林徽因暂住在父亲的好友柏烈特医生家。他们家有5个性格活泼的女孩,林徽因经常和她们一起玩。
1921年夏天,林徽因跟着柏烈特全家去布莱顿海滨避暑,几个女孩子天天下海游泳。
有一次,女孩们游累了,坐在沙滩上休息。这时,斯泰西用沙子堆了一个城堡,但在即将完工时,城堡塌了,来来回回堆了几次后,她失去了耐心。
于是,她急切地呼喊黛丝:“建筑师,快来帮帮我。”果然,黛丝很快就用沙子堆好了一个漂亮的城堡。
林徽因凑过来好奇地问黛丝:“为什么她们叫你建筑师?”黛丝骄傲地说:“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我想做建筑师。”
这让林徽因突然想起女房东的话,“建筑是一门艺术。”她高兴地和黛丝击掌:“将来,我也想做中国的建筑师!”
这一刻,林徽因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建筑师。这一年,她只有17岁。
10月份,林徽因揣着建筑的梦想,和父亲一起回国了。让人意外的是,她的建筑梦还影响了梁思成对未来的规划,也把建筑当作毕生的事业。
梁思成曾对朋友说:
“当我去拜访刚从英国回来的林徽因时,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接着这个专业。”
31924年9月,林徽因打算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宾大的建筑系不招女生,理由是“建筑系学生经常加夜班绘图,女同学无人陪同不甚方便”。
所幸,美术系和建筑系都属于美术学院,且美术系招收女生。林徽因决定“曲线救国”,选择美术系,辅修建筑学。
当时,美国学生对中国留学生一直心存偏见,但林徽因的到来和表现,颠覆了他们的看法。
在大学生圣诞卡的设计竞赛中,林徽因设计的作品脱颖而出,一举成名。
她用点彩技法画的一幅圣母像,有中世纪欧洲圣母像的苍古感,获得大家的高度认可。这件作品,至今还保存在给学校的档案馆。
从此,这位长相貌美、活泼机灵、善于交际,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东方公主,大受师生们的欢迎。
1926年春季,林徽因用自己的实力获得师生们的认可,从而成为了建筑设计课的助教。
一年后,林徽因以在美术专业上的高分,提前一年获得了学术学位,而且还几乎修学了建筑专业的全部课程。
换言之,林徽因只花了3年时间,就学完了美术系和建筑系的专业课程,且还是高分毕业的。
1927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结束宾大的学习后,两人又继续深造。
梁思成决定以“中国躬室史研究”作为研究方向,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林徽因进入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贝克教授,学习舞台美术。
4一年后,两人完成了学业,而林徽因也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两人在加拿大举行的婚礼。婚礼结束后,两人选择的蜜月旅行是考察欧洲的建筑。
对于这场欧洲的建筑之旅,两人应该去哪里,具体看什么,梁启超都在信中给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
“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可以去瑞典、挪威,因为北欧极有特色,市政极其严整有新意,必须一住......”
可以说,这段蜜月中的建筑之旅意义重大,因为它为两人日后的建筑事业,开阔了眼界,奠定了基础。
他们一边欣赏着英、法、德、瑞、意、西等国的古建筑,一边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将实体构造和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1928年8月,夫妻俩一起回国,在东北大学任教,组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建筑系有40多名学生,但只有他们夫妻两个老师。
梁思成既是系主任,又是主力教师,既是学者,又是勤务员,系里的大小事情都需要他亲自操心筹划。而林徽因既当教师,又当丈夫的得力助手,还要操持家务,什么事情也离不开她。
他们的工作繁忙而艰辛,尤其是林徽因,除了工作外,还是照顾刚出生的女儿。徐志摩来看望他们时,形容他们“瘦得像一堆猴子”。
对梁林二人来说,东北大学的三年教学经验,是将他们多年所学所悟的建筑知识付出实践的过程,为他们将来成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1931年,东北形势越来越紧张,再加上林徽因的肺病日益加重,彻夜咳嗽,夜不能眠。夫妻俩决定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治病。
两人待业期间,中国营造学社恰好缺少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才。于是,社长朱启钤决定邀请他们加入。
当年,两人在宾大留学时,发现欧美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都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没有自己的建筑史。
那时,大多数西方学者尚未注意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技术,只有日本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尤其是关野贞、大村西崖等人,都对中国建筑艺术有一定的研究。
梁林二人意识到,如果中国人再不整理自己的建筑史,那么这块领地早晚会被日本学术界占领。作为未来的中国建筑师,他们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如今,能有机会编写中国本土的建筑史,他们简直高兴坏了。在营造社里,梁思成被任命为法式部主任,林徽因是校理。
在战乱时期,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研究建筑学并不是当务之急,但梁林二人并没有放弃心中的建筑梦。
但是,想要完成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真的是难于登天。当时,国内外关于介绍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几乎空白。
要想获得一手的资料,必须实地考察、亲自勘测古建筑,而能保留古建筑的地方,一般都是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
61924年,56岁日本学者关野贞断言,中国本土没有唐代木结构建筑,要看的话,只能去日本的奈良。
为了打破这个言论,梁林二人立志要找到中国本土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为了搜集更多的古建筑资料,梁林二人和营造学社的成员们,不辞辛苦地寻访古桥、古寺、古楼、古塔,他们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测量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
在艰难的野外考察中,林徽因是营造学社唯一的女性。她和那些男性一样,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和跳蚤、臭虫、瘟疫、饥饿为伍。
无论是孕期,还是生病期,林徽因从不抱怨,而是无怨无悔地陪着梁思成翻山越岭,四处寻访古建筑。
1937年,他们在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大殿。佛光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建于公元857年的唐朝。
而且,它是按照宫殿规格建造的,完全体现了大唐建筑的精髓。他们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
从1932年到1937年,梁林二人,带着营造学社的成员们,走过了全国15个省,近200多个县,调查了2000多个古建筑。
这5年中,他们所做的一切,为中国古代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除了野外调查外,林徽因还和梁思成合作撰写了多篇调查报告。其中,林徽因独自完成了论文和报告,就有20多篇,发表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
这些文章,至今仍被这个行业的专家们认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林徽因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工具书《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的序,已经成为这个领域里所有研究者必读的文献。
7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梁林二人跟着营造学社、史语所,带着宝贵的学术资料,踏上了南下流亡之路。经过多次的辗转后,梁林二人最终在四川李庄安顿下来。
这段时期,营造学社受战乱和经费拮据的影响,无法进行田野调查和实地测绘的工作。于是,梁林二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学术著作上来。
在四川李庄时,哈佛教授费正清,以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的身份来华,专程拜访梁林二人时,他惊呆了。
他们家里一贫如洗,简陋不堪,曾经光芒四射的林徽因,躺在堆积如山的资料和文稿中,瘦弱不堪。
此时的林徽因饱受病痛的折磨,但看到老朋友,她依然神采飞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离开前,费正清忍不住感慨:“林,我明白,你的事业在中国,你的根也在中国。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一种不能移栽的植物。”
1943年11月,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手稿终于完成,夫妇俩热泪盈眶。这不仅是中国营造学社12年的心血,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建筑史。
除了《中国建筑史》外,《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图像中国建筑史》《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等经典学术著作,都撰写于这段无比艰辛的岁月。
这些论著和相关研究,基本上厘清了自汉代至清代古建筑的历史脉络,掌握了自北魏至清代的建筑实物资料。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后,梁思成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可这一切还尚未就绪时,梁思成又派到去美国,考察战后美国的建筑教育。同时,他还接到耶鲁大学的邀请,请他作为1946-1947年的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和艺术。在此期间,他还要出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的中国代表。
梁思成的确很忙,在出发前,他把清华建筑系成立和运转的初期工作,交给了林徽因。为什么交给自己的妻子?
因为一路走来,他们俩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共同成长。除了林徽因,他也找不到第二个令自己放心的人。
之后,林徽因的事业开始高速发展。她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的设计,还有挽救快要灭绝的、传统的景泰蓝工艺。
其实,这段时期,甚至包括抗战时期,林徽因一直都是带病工作。从1930年到1955年,这15年的时间,林徽因的肺病一直都是反反复复,从没完全好过。
如果林徽因有个健康的身体,能活得更久,她的成就远不止这些。
在建筑上,她或许比一般人有天赋,但更多的其实是靠后天的努力。无论是年少的求学之路,还是后来的事业发展,面对热爱的建筑行业,她从不含糊。
没有古代建筑的资料,她就实地考察,测量一个又一个的古建筑。想撰写专业论著,她就翻阅大量的资料。
她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克服苦难。最终,她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建筑师。
越深入了解林徽因,越佩服她,越欣赏她,因为她真的是个值得追的偶像。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