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东诺夫笔下狂热时代的俄国:极权社会中民众的狂热、奴役服从

颜威说历史 2022-06-23 16:14:27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切文古尔镇》《基坑》《初生海》。他被誉为“杰出的作家”“散文大师”和“当代伟大的艺术家”。

由于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文学作品批判性和指向性很强,所以,他屡次遭到封杀,作品要到他去世后多年才能被人们得知。《切文古尔镇》《基坑》《初生海》是他的三部反乌托邦文学作品,以反乌托邦的形式来完成对社会的批判。

俄国人的乌托邦梦想

由于长期处于被压迫、被欺凌、被忽视的地位,俄国人民对于苦难的体验非常深,所以他们渴望摆脱苦难。现实之中的人无法与周围的强权、压迫和桎梏斗争,因此他们对光明的追求转化成一种对未来的憧憬,由此也就诞生了他们对未来完美社会设想的乌托邦理想:一个物质达到了极其丰富的国度,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一切按需分配等等。

他们渴求在未来能够推翻几个世纪以来承受的压迫统治。这种集体无意识普遍存在每一个俄国人身上。

等了几个世纪之后,他们终于等来了希望,那就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似乎带来一个新天地,标志着旧势力的极权、专制、暴政被彻底被消灭,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来临。怀揣着对未来社会的理性和乌托邦的憧憬,当时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乐观的革命理想主义激情中。沸腾的蒸蒸日上的新生活鼓励着人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忘我地参加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切文古尔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

《切文古尔镇》

《切文古尔镇》这部小说描绘了革命胜利之初,俄国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历史画卷,为我们描绘了那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既有“新经济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开创美好幸福未来社会的希望和梦想,也有凭空臆造、误打瞎撞和胡乱蛮干的建设新型社会形态道路上的茫然无知和梦幻泡影。

小说主人公德瓦诺夫奉命赴边远草原地区了解下情况,调查是否具备马上建立社会的条件。途 中遇到一个视革命为己任、以伟大乌托邦为梦想的科片金。

他们深入草原的村村寨寨,出主意、下命令,“帮助”建设“伟大乌托邦国度”。他们下令砍伐林区的全部林木,认为此举将立即铺出通向乌托邦的两条大道:其一,贫农将获得木材,可供在草原高地建设新的苏维埃城市之用;其二,腾出土地以播种黑麦和其他经济作物,这远比多年方能成材的林木收益更大。

在切文古尔镇,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实现了伟大的乌托邦梦想,因为这里的有产者、资产者早已被集合起来枪杀,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消灭富农和资产阶级分子的小分队,然后把他们的家属赶了出去,钱财粮食一律充公。所以,这里剩下的都是“平等”的人。人们也没有必要工作,只要过好内心生活即可。他们认为人为的手段可以对一切作出合理和公正的安排,包括财产的分配和消灭不平等,他们甚至随意选择社会形态。

他们不搞任何物质生产,因为“劳动促使财产产生,而财产又促使压迫产生”。当他们把有产者充公的和市内的存粮吃完以后,他们就享用太阳赐予的野生植物。野草在这里备受宠爱,它被认为“跟无产阶级一样能忍受酷暑的煎熬和风雪的致命袭击”。

剩下的“无产者”自愿拆除所有的房子,如果住在暖和的房子里,躺在舒适的床上,则人人都会觉得“既可耻又无聊”。他们露宿草原,彼此靠肉体取暖,还让做梦成为主要职业。所以,这里的生活看起来太平幸福,人们和睦相处,但似乎没有什么爱。

故事的最后,贫穷的切文古尔镇在哥萨克骑兵的进攻中,不堪一击。悲壮激烈的战斗过后,这个草原小城变成了一片废墟。侥幸逃脱的德瓦诺夫投湖自尽,唯一活着的革委会秘书普罗科菲抱着财产登记簿在废墟里哭泣。故事结束。

《切文古尔镇》将苏联十月革命初期,触目惊心的贫穷、落后、饥饿、混乱描写得淋漓尽致。揭示出“伟大乌托邦梦想”对个体的霸道统治和剥夺。

总之,这部小说中既有人们对新型社会形态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和狂热梦想,也有人们从这一社会形态中所收获的沉痛失落和无尽哀伤;既反映了人们对实现这一社会形态的急切心态和冒进行为,也表现了人们对拥有这一社会形态的顾虑怀疑和困惑不解。

跟《切文古尔镇》的主题类似,《基坑》也是一种狂热。不过跟《切文古尔镇》有一点区别的是,“伟大的乌托邦理想”还在建设中。

《基坑》

《基坑》也有人翻译为《地槽》,《基坑》生动地勾勒并批判了左倾狂热时代的种种弊端。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批工人和农村积极分子等人,在“伟大乌托邦梦想”的召唤下,努力开挖地槽,消灭富农,以便快速进入集体化的故事。

为了将来“永远的幸福”,他们要“建造一座独特的供全体无产者居住的大厦”,而未来还“将在世界中心建造一座供普天下劳动人民永久而幸福地居住的高塔”,这是地槽挖掘者们强大的工作动力和未来的目标。

在“总路线集体农庄”,积极分子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富农,强迫他们把牲畜充公,还扎好木筏,让妨碍集体化的富农“乘木筏顺小河漂入大海再到更远的地方”,为的是早日完成消灭剥削阶级,进入没有剥削的美好社会。

《切文古尔镇》和《基坑》揭露和讽刺了革命之后,苏维埃的建设时期,随着社会改革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发展而出现的困难和不正常现象,并且表达了对赤裸裸的行政命令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的忧患和痛苦。也展示了怀有纯粹乌托邦激情的普通民众,不知不觉地成了实践官方乌托邦神话思想的执行者,这一实践和执行的过程,必然造成一种狂暴的现实,继而进入一个狂热时代。

狂热时代

虚妄的理想与荒谬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生活的意义被那个机械而疯狂的世界吞噬掉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希望最终埋藏于“基坑”的深渊。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工业化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在高涨的革命激情的鼓舞和刺激下,其理智逐渐变成了狂热而痴迷的乌托邦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拥有了超凡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结束了过去丑陋的旧世界之后,就必定马上能够迎来或开创美好的新世界,而这新世界又是他们无数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人类历史的终点。

在这种乌托邦信念的驱使下,人们不仅把自己对未来理想社会形态全部的美好憧憬和梦想都寄托在了宏大的建设事业中,期望通过劳动“想出并用手工的方法制造永生的物质”,以便在尘世创建神话般的“天堂乐园 ”;而且还要登临“神的国度”以取得可与“造物主”相媲美的权力和能量,从而实现创新世界和人类的终极梦想。

在这种无限美好而高远的“乌托邦信念”理想追求中,个体存在的人和整体存在的社会事业在狂热而盲目的建设进程中发生了异化:单一的精神理念演变成了集体无意识,个体的生命存在异化为“信念”和“思想”的附庸,整体的社会事业蜕变为吞噬生命的绞杀机。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极权社会。

极权社会下个体的消亡和服从

在一个极权社会中,国家掌握了全部力量,而个人与社会在国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个人的面目完全被抹杀了,国家完全吞噬了个人和社会。

无论极权是以多么崇高和伟大的口号来承诺众人,它在本质上都企图抹杀个人的性情、观点、愿望以及他们的差异。不允许个体的声音发出,不允许对立和怀疑思想的存在。在那里人的生活已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力和才能,而是对来自上面指示奴隶般的服从。

人们的一切都被残忍地简化为一个模式,都被指引着向同一个目标前进,而极权背后的操纵者却顺利地利用一个谎言巧妙地满足着自己的欲望。

16 阅读:917
评论列表
  • 2022-08-27 08:47

    所以,思想自由是如此重要,思想一旦被支配就很容易失去人性,变得狂热、冷漠,崇尚暴力,非黑即白

    关机会 回复: 木刀
    都被支配了 怎么有脑子
    木刀 回复:
    人有脑子才能有思想自由
  • 2022-08-07 12:15

    极端的狂热思想会让人忘记自由意识

    木刀 回复:
    你说的和美英纳粹人种好像
  • 2022-08-29 10:25

    我觉得你暗有所指。

  • 1963 26
    2022-08-29 16:15

    封了吧,不希望民众有思想,必须拥护集权,保持狂热与服从。[得瑟]

  • 2022-07-22 15:44

    人之贪欲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

    颜威说历史 回复:
    是的
  • 2022-08-30 10:37

    你说的是 北斯拉夫 还是 南斯拉夫

    夜磨刀 回复:
    是遥远的东斯拉夫
  • 2022-09-16 11:17

    幻想乌托邦美梦成真让一帮乌合之众禁锢于集体主义牢笼里奉献牺牲发疯发狂……

  • 2022-09-11 10:20

    纳粹和斯大林时代登峰造极。

  • 2022-08-30 13:10

    最后三个自然段是精髓[点赞]

  • 2022-09-13 14:26

    把国名改一改

  • 2022-08-31 03:39

    😎[墨镜]

  • 2022-08-30 15:55

    邪恶的美英纳粹宣传,无知的文科生推波助澜

  • 2022-09-12 21:49

    说的是当下

  • 2022-09-18 20:27

    很多人眼里,灯塔国是朝鲜。

  • 2022-06-23 20:05

    反革命文学

  • 2022-09-21 05:58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