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60 年,成吉思汗最伟大的孙子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公元1264 年,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公元1271 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称皇帝,建立元朝,他就是元世祖。
忽必烈完成对北方的巩固后,于公元1279年,集中火力,终于消灭南宋,实现了天下一统。不过元朝统治不到百年时间,一个世纪就短短亡国了。如果从1271年开始算,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97年,如果从1279年算,更短,不到90年时间。那么,我们的疑问是,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为何这么快就灭亡了?
以前我们总是把原因归咎于人文历史的因素,那就是元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荒淫无道,宫廷政治,削弱了元朝的社会控制力。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忽视了客观因素,具体来说,就是自然因素。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发现,14世纪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灾害的这个事实,从欧亚大陆一端的冰岛、英国到另一端的日本,各国都苦于瘟疫、饥荒、农业减产、人口下降以及社会动乱,几乎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免遭其中的某些灾害。
元朝更惨,据史料统计,在14世纪,元朝至少有36个冬天异常严寒,比有记载的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在黄河流域地区,水灾和旱灾在14世纪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发生的都要频繁。14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瘟疫,甚至有段时期,几乎年年都有饥荒的记载,这些饥荒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元朝政府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进行赈灾。
与此同时,自然灾害迫使自给自足农耕文明下的农民背井离乡,陷于贫困,成为流民,此举直到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所以说,朱元璋他们能够取得胜利,与老天爷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利用元朝明显的弱点,进行精准的打击,最终将他们赶出了中原大地。
现在的问题,气候变化和王朝更迭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专家的研究中得出相关结论。
李伯重在《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一文中说:“从10世纪开始,气候又趋于变冷,并在12 世纪达到顶峰。13世纪初期和中期曾有一个温暖时期,但好景不长,而14 世纪的气温不仅低于今日,而且也低13世纪。”
从这段可以得出,14世纪的确是一个寒冷的时期,出现了严寒的天气。
根据历史学家葛剑雄的研究表明,元朝人口最多时,人口总数比南宋和金人口合计少20 %。由此可见,气候变化与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元朝处于寒冷期,气候变冷引起农作物的减产,导致饥荒,人口死亡。
一般而言,在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每增减1摄氏度,会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增减3-4周,而年平均气温变化1摄氏度,粮食的亩产量相应变化为10%。并且气候变化对高纬度地区的表现更为明显。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本来就低下,即便只有10%的产量变化也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气候的变冷引起农作物收成的减少,这种减少在持续一段时间后通过饥荒、税收减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等现象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带来战争和动乱。
考察历史上王朝更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事实,那就是85%以上王朝更迭、改朝换代,都是在寒冷期发生的。下表可以看出这个关系。
从唐末到清灭亡的一千多年中,温度变化与战争数量,战争高频率,社会大动乱期,以及朝代更换时间与北半球冷期之间的吻合度很高。这可以充分表明我国古代历史的演化与气温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众所周知,我们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农业就是社会的根本,影响着的社会的一切。
而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就是气候,气候控制着传统农业的产量。虽然在每一次王朝更替我们都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上找到直接的引发理由,但寒冷期生活资源的短缺所造成的生态压力,无疑加剧了这些矛盾,导致战争、社会大乱和改期换代的进行。
由于气候的变化表现为冷暖和干湿交替的循环,因此农业社会的演化也遵循循环演变规律,从而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化存在着循环的模式。
虽然历史强调多元素的结合,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单一部分的因素。尤其是客观的自然界因素,我们必须认识到气候变化确实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比我们想象中更为重要的角色。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功,元朝之所以能够那么快就灭亡,跟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才是元朝亡国的真凶。
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