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保和殿大学士,资历威望占优的张廷玉,为何矮鄂尔泰一头?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11 08:34:16

在雍正统治时期,于诸多异姓大臣之中,张廷玉与鄂尔泰备受殊遇,皆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及首席军机大臣之显位。鉴于影视作品的传播效应,张廷玉在公众认知层面的知名度,相较于鄂尔泰更为广泛。然而,若从政治地位的维度审慎考量,鄂尔泰实则更胜张廷玉一筹。

从资历维度考量,张廷玉相较于鄂尔泰,具有显著优势。回溯至康熙朝晚期,张廷玉以机要秘书之职,已官居侍郎,足见其为康熙皇帝重点栽培的股肱之臣。反观同一时期的鄂尔泰,仅为一名仕途蹇舛、郁郁不得志的旗人后裔。

【雍正皇帝用人不拘一格】

鄂尔泰,隶属满洲镶蓝旗之西林觉罗氏。于清初,西林觉罗氏家族尚非声名显赫之门阀,其祖上亦鲜有人位居高官显位,于旗人阶层之中,仅属中流门第。

鄂尔泰家族父辈未累建军功,仅遗世袭佐领这一低级爵位。在此背景下,鄂尔泰欲有所建树,唯有凭借自身奋力进取。他选择投身科举之途,早期科考进程颇为顺遂。于其弱冠之年,鄂尔泰便高中举人。

虽未能取得更卓越之成就,但就旗人身份而言,鄂尔泰考中举人这一事实,足以表明其已然踏入满洲上层知识群体之范畴。

康熙四十年,鄂尔泰以充任侍卫之职踏入仕途。然而,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其官场之路坎坷波折。直至康熙五十五年,鄂尔泰方获内务府员外郎一职。彼时,他内心充斥着对前途的忧虑,于诗作中感慨“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足见其对自身命运持有悲观态度。

在康熙帝龙御宾天前夕,鄂尔泰官阶仅为从五品,仕途处于停滞状态。然而,雍正帝登基之后,局势发生了戏剧性转变。鄂尔泰的命运旋即迎来重大转机,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态势迅速崛起,堪称蛰伏之后的惊艳绽放。

据野史记载,雍正对鄂尔泰颇为器重,追溯缘由,当雍正帝尚为皇四子胤禛时,彼时鄂尔泰任职侍卫,胤禛曾试图对其进行笼络,却遭鄂尔泰毅然回绝。胤禛并未因此而愠怒,反而对鄂尔泰刚正不阿的品行予以称赞。基于此深刻印象,待雍正登基称帝后,旋即擢升鄂尔泰。

雍正元年,鄂尔泰获任乡试副主考一职。待其返京之后,旋即获朝廷拔擢重用。其官职由从五品的员外郎,一跃晋升为从二品的江苏布政使。如此迅猛的升迁速率,即便是素有官场腾达之名的和珅,相较之下亦难免自惭弗如。

自彼时起,鄂尔泰的仕途可谓顺遂畅达,发展迅猛。时隔两年,他获擢升担任广西巡抚一职。旋即,任职又有所变动,改任云南巡抚,且一并兼管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之政务。在清朝统治时期,巡抚这一官职能够兼摄三省政务的情形,鄂尔泰堪称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清雍正四年,鄂尔泰荣膺云贵总督之职。彼时,雍正帝颁行“改土归流”之策,鄂尔泰积极响应,全力推进此项新政。与之同期,河南巡抚田文镜施行“士绅一体当差”之举措,浙江巡抚李卫亦推行“摊丁入亩”之政令。此三位执掌一方之封疆大吏,于后世被誉为雍正朝之“三督抚”,在清代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鄂尔泰之能力与才具堪称卓越,任职云贵总督期间,政绩斐然。雍正十年,奉旨返京后,旋即获雍正帝擢升,出任保和殿大学士并兼任首席军机大臣,其晋升进程高效而直接。

在清代历史进程中,从总督之职径直擢升至宰辅之位,鄂尔泰的这一仕途晋升堪称特例。雍正帝对鄂尔泰的格外优渥与宠眷,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另一位深得圣心的股肱之臣的不满,此人便是张廷玉。

【雍正有意要给张廷玉树立一个政治对手】

张廷玉出身显赫,其父张英曾任康熙朝大学士。而张廷玉本人,于雍正六年获授保和殿大学士之职,并兼理户部事务。

雍正七年,军机处宣告正式建制。彼时,张廷玉位列首批入值办公的军机大臣之列,于同僚之中,其地位仅次于怡亲王允祥。迨至雍正八年,怡亲王不幸薨逝,张廷玉遂升任军机处之首,自此稳固占据首席军机大臣之位,在这一核心权力机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自雍正八年至雍正十年,历经一年有余,张廷玉的宦海生涯步入巅峰,于朝堂之上,身兼首辅与首揆之职。以张廷玉一贯谨小慎微、恪尽职守侍奉君主的行事风格而言,若无意外变故,其位极人臣之地位,本可延续。盖因通观满汉全朝,论资历之深厚、威望之隆盛,无人能与张廷玉相颉颃。

然而,出乎张廷玉意料的是,雍正十年,鄂尔泰奉调返回京师,旋即获授保和殿大学士之职。与此同时,张廷玉所任首席军机大臣之位被褫夺,此职位空缺旋即由鄂尔泰填补。

雍正此举措蕴含深意。在清代奉行“重满抑汉”的基本准则之下,同一职位的人员安排,满人按例应位居前列。然而,雍正出于对张廷玉颜面的考量,在具体操作层面进行了策略性调整。于内阁官员排序一事上,特意将张廷玉置于鄂尔泰之前。

自军机处设立,内阁权力渐被虚化。彼时,张廷玉虽居首辅之位,却徒具虚名,真正握有实权者乃首席军机大臣。雍正帝于用人驭臣之道造诣颇深,他分别任命张廷玉为首辅、鄂尔泰为首揆,此安排实则意在借鄂尔泰之力制衡张廷玉,以实现权力平衡与朝堂掌控。

【张廷玉有一个致命的短板】

在清代历史进程中,身兼首辅与首揆之职的大臣并非鲜见。以乾隆时期为例,傅恒、阿桂、和珅皆担此要任。值得注意的是,此数位大臣均具备一个显著共性——皆为旗人身份。

作为汉族官员,即便张廷玉对君主忠心耿耿,行事审慎缜密,然于封建帝王的思维定式中,满汉畛域始终泾渭分明。此种观念致使统治者出于政治考量,不愿赋予汉族臣子过多对最高权力的参与度。

故而,不少观点将张廷玉视作雍正朝的首席宠臣。然而,御史对此持有不同见解。尽管雍正于财物赏赐与荣誉授予方面,对张廷玉颇为优渥,甚至不惜许以配享太庙这一极高殊荣,但从政权架构的关键层面考量,清朝统治者基于统治策略与政治格局的权衡,绝无可能将大清的核心中枢机构交予一位汉族大臣执掌。

从另一视角审视,若张廷玉为旗人身份,鉴于当时官场格局与资历因素,鄂尔泰无论如何都难以在权势上与张廷玉相抗衡。在雍正朝的人事布局中,鄂尔泰极有可能仅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之职,而无法对张廷玉产生任何制衡作用。

据相关记载,彼时御史推测,张廷玉于内心深处,实对某些情形有所怨怼。在雍正一朝,囿于皇权威慑,其只能将此怨意深藏不露。然而,乾隆登基之后,张廷玉以历经三朝之资深老臣身份,不再隐讳对鄂尔泰的不满,转而将此情绪切实付诸行动。

乾隆朝伊始,以张廷玉与鄂尔泰为首的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的倾轧态势极为严峻,二者矛盾尖锐,几近势同冰炭,此局面迁延逾十载。究其根源,该纷争实肇始于雍正一朝所遗留之隐患。而张廷玉于日后仕途陷入困厄之境,亦与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存在千丝万缕之联系。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