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元年八月,河南巡抚王士俊具折上奏,呈于军机处,奏疏中严劾汝宁府确山县“模范老农”李正义,指其在乡里横行无忌、为害地方。军机大臣旋即将此奏疏恭呈乾隆御览。乾隆阅毕,龙颜震怒,当即降旨,称此等行径卑劣之人,理当立即依法严惩。
于朝廷嘉奖之下荣膺“模范老农”之称者,理当为地方楷模典范,缘何竟沦为恶霸土豪?此一转变,需追溯至雍正皇帝在位之时。
【本分农民混迹官场】
雍正二年,朝廷昭告天下,颁行一则意义重大的谕令。该谕令明确规定,于各省州县范围内,甄选一位躬耕不辍、勤勉劳作的资深农夫,特赐其八品顶戴之殊荣。此举旨在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热忱,进而有力推动农业领域的稳健发展,展现出朝廷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
雍正对老农予以奖励,并非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缘由。回溯至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颁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重要国策,其核心在于免除新增人丁的赋税。
自彼时起,清王朝人口规模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内,人口数量便激增数千万之众,由此引发耕地资源紧张问题。为有效缓解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冲突,雍正帝登基伊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方面,积极倡导垦荒拓田,以扩充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全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奖励老农”这一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清雍正二年九月,于河南汝宁府确山县,有农人李正义。其家族累世以耕作为业,历经数百年传承。秉持“人勤地不辍”之理念,李正义一家六口辛勤稼穑。虽尚未跻身地主阶层,但在当地村落之中,已属财富名列前茅之殷实人家。
李正义品性纯厚敦实,于邻里间交往融洽,在其所处之地颇具声望。雍正二年四月末至五月期间,确山县降水连绵不绝。彼时,村庄遭遇灾害,夏麦颗粒无收,致使家家户户皆为当季赋税深感忧虑。
目睹村民深陷困苦之境,李正义心怀悲悯。旋即,他毅然前往官府,郑重陈言,自家存有一定余粮,愿倾其所有,以解乡亲燃眉之急。并言明,待秋收时节,再作后续妥善安排。
彼时,确山知县就相关事宜向河南总督田文镜呈文禀报。恰在同期,朝廷颁行新制,饬令各州县遴选模范老农,并授予其八品顶戴之荣誉。
在灾荒肆虐之际,李正义展现出非凡之举,代村民缴纳皇粮,其行为契合“模范老农”的评定准则。彼时,田文镜作为相关主事者,指令确山知县,将李正义列为该县推举人选。随后,以正式公文形式呈递给吏部,请求授予李正义八品顶戴之衔。
田文镜,作为雍正帝颇为倚重的股肱之臣,其所呈奏的建言,皆获雍正帝允准。同年岁末,李正义经严格遴选,荣膺确山县“模范老农”称号。
依循相关规制,李正义获评模范老农后,身为总督的田文镜需亲自予以召见。然而,李正义出身于世代农耕之家,家族先辈并无仕宦之人。当其获悉总督大人将亲自召见时,内心顿生强烈的忐忑与不安。
确山知县颇具用心,事先针对李正义开展了系统的礼仪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知县详尽地向李正义阐明,于面谒田总督之际,何种言辞适宜表述,何种话语应避免提及。
李正义凭借其在礼仪与言辞应对方面的卓越表现,尽显周详得体之态,从而赢得田文镜的高度赏识。彼时,为切实推行雍正帝所倡导的鼓励农桑政策,田文镜委以李正义重任,使其以特定宣导者的身份,前往河南各府展开巡回宣讲活动,以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实。
最初,李正义陷入了两难之境。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他学识有限,实难阐述高深的道理,所能谈及的,基本局限于农事范畴。
然而,李正义展现出了极高的领悟能力。在历经约半年有余的宣传工作后,他对官场规则逐渐谙熟于心。自那之后,宣讲仪式步入规范化流程:每次仪式伊始,必定先宣读圣上谕旨,随后传达田总督的指令,而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提及频率显著降低。也正是从这一阶段起,李正义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彻底告别了往昔作为面朝黄土辛勤劳作的农民身份。
【一夜暴富带来诸多的并发症】
自雍正四年伊始,李正义所主持的宣讲活动,其覆盖区域呈持续拓展态势。彼时,各省督抚为迎合田文镜,进而获取圣上恩宠,纷纷以各种缘由,诚邀李正义前往各自辖省开展宣讲事宜。
至此情形,宣讲已然丧失实质意义。李正义籍贯北方,委派其前往江南诸省,就水稻种植与植桑养蚕展开宣讲活动,此举实则仅具形式主义之表征。
在此期间,李正义于全国范围内开展宣讲活动,历时近三载,足迹遍及大半个华夏。每至一处,当地官府皆以高规格接待,提供丰盛饮食。且在其行程结束、即将启程前往下一站时,还会馈赠数额可观的酬谢。
宣讲活动圆满落幕之后,李正义凭借在此期间的一系列运作与积累,其财富总额已高达八万余两白银,于确山县之地,已然跻身富豪之列,在当地颇具声名。
获取财富与官爵之后,李正义于故乡大兴土木,构筑起一座奢华宅邸,并招募佣人与家丁以供驱使。自彼时起,他公然违背法纪,肆意欺压乡里,在为非作歹的歧途上渐行渐远。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反之,安逸富足亦或滋生不良欲念。李正义之原配刘氏,乃经正规媒妁之言、与李家门户相当之贤良妇人。然今时不同往日,李正义地位升迁后,对发妻竟渐生嫌恶。在短短三载间,他便纳了五房妾室。不仅如此,还指使家丁四处寻觅貌美女子,若有女子抗拒,便施以报复。
此外,李正义凭借不正当手段,强行购置田产,致使原本与其毗邻而居的乡邻转变为其佃户。每逢收租之际,他便差遣家丁以暴力方式催缴租金。因其背后有官府势力作为支撑,故而乡邻们虽心怀愤懑,却因忌惮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李正义于乡里横行肆虐之举,终为田文镜所闻。然而,李正义乃田文镜亲自举荐之人,若将此实情据实奏报于雍正帝,田文镜无疑会因察人失察、举荐失当而获罪。
在田文镜的庇佑之下,李正义并未遭受不利影响。为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与蔓延,田文镜做出决策,责令李正义举家迁徙至省城。此后,李正义一家依旧维持着富足优渥的生活状态,如同往昔身为富翁时那般。
雍正皇帝所施行的“模范老农”政策,初衷可谓良善,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树立典范。然而,历史进程表明,该政策的实际成效未达预期。据相关记载,以李正义为例,此类现象并非个别。彼时,全国范围内众多获选“模范老农”的农民,在身份转变后,诸多问题渐次浮现。出身农耕阶层的他们,不少人在地位变化后,竟演变为地方豪强。
乾隆登基伊始,便洞察到“模范老农”制度存在的缺陷。然而,鉴于其初登大宝,秉持孝道理念,不宜对先帝旧制予以全面摒弃。于是,乾隆采取了一种折中的策略,将该制度原本一年一推举的方式,调整为三年一推举。
田文镜辞世后,李正义顿失庇佑。彼时,乾隆帝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老农展开清查举措。在此过程中,李正义的恶劣行径被彻底揭露,其再度成为众人瞩目的典型,然此次却是以负面形象示人。
乾隆帝对田文镜向来怀有嫌恶之意。适逢李正义事件发生,乾隆帝遂借此契机,对田文镜予以羞辱。至于李正义,此事件发生后,乾隆帝越过常规审讯流程,径行降旨,将其就地正法,其最终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