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翰林出身的进士如果官运好,多少年能爬到从一品的尚书?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18 08:44:45

对于饱读诗书之士而言,历经十载苦读,一朝科举高中进士,便获取了踏入仕途的准入凭证。然而,需明确的是,入仕为官与荣登高位实乃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以清代进士群体为例,在这一群体之中,仅有极少数运气颇佳者,能够顺遂地攀升至公卿之列;而绝大多数进士,终其一生,亦难以逾越正五品这一晋升关卡。

以殿试后留京任职且二甲出身的进士为考察对象,从其自殿试发榜起,若仕途顺遂,在晋升至尚书这一职位的过程中,其间需历经哪些程序?所需时长又几何?

若聚焦于进士群体范畴,翰林显然并不涵盖其中。以清代殿试情形而言,每一科二甲进士数量相对有限,约占进士总数的百分之三十,通常每科人数在四十至七十人区间。

因数量稀缺而倍显珍贵,于科举体系中,二甲进士若未能在朝考中脱颖而出进而获选成为庶吉士,那么,他们便极有可能留任于京师,担当相应职位。

自康熙中期以降,进士获取授职面临的困难程度呈递增态势。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新科进士的平均候补时长约为八年。此意味着,无论二甲抑或三甲进士,皆需于吏部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等待。

雍正帝登基伊始,针对新科进士授职艰难之状况,颁布一项扶持举措。依此政策,新科进士以“试用”之名,于各部衙署以“额外主事”身份研习历练,此过程历经三载。

需着重指出,额外主事一职设有特定员额限制,并非全体新科进士皆能享有此遇。通常而言,唯有殿试名次较为优异且年纪较轻之进士,方具备获取此项殊荣的可能。

在阐述完新科进士的入仕路径后,不妨构建一个宏观背景,以额外主事为起始点,对二甲留京进士展开剖析。

前文已述,额外主事设有三年学习期限。若在该期间,其表现卓越,经各部院堂官予以考语评定后,再由吏部引领引见,便可实现转正,正式获任六品主事之职。

步入仕途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晋升相关事宜。在清代官制体系中,针对京官设置了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核制度,名曰“京察”。参与该项考核的京官,需满足“俸满”这一必要条件,意即其任职时长需达到三年。

于京察中荣膺一等的主事,其仕途发展通常存在两种路径。其一为于军机处记名备案,此举措旨在储备人才,以备后续任用之需;其二则是实现职级的顺利擢升。鉴于以“官运亨通”作为既定前提条件,故而这显然应归属于官员晋升的范畴。

依据定制,主事之升迁路径,通常为擢升至各部员外郎。即自新科进士进阶至从五品之员外郎,需历经六年之久。

员外郎晋升之途的下一站,乃是正五品的郎中一职。从员外郎进阶郎中,并非难以企及。通常而言,若机缘巧合,历经两任任期,便可顺遂晋级;晋升迅速者,仅需三年时间。据此推算,自初任员外郎起,擢升至正五品郎中,最短亦需九年光阴。

进入郎中这一官职层级后,仕途晋升之路便面临显著阻碍。究其原因,在京诸多衙署之中,从四品职位数量极为有限。此类职位仅涵盖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以及国子监祭酒等寥寥数种。

对于熟知相关体制者而言,显然可知,在从四品的职位体系中,翰林独占其三,仅余国子监祭酒一职。由此,该职位竞争之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在官员品级晋升体系中,正五品是否可径直擢升至正四品?从理论层面而言,此途径存在一定可能性。然而,这一晋升路径主要适用于旗人。与之相对,对于汉臣而言,晋升需遵循既定程序,稳步推进。否则,不仅会触犯官场固有之潜在规则,还将给吏部的人事工作带来诸多阻碍。

毋庸置疑,于仕途顺遂之人而言,任何困境皆有化解之道。彼时,京官体系内从四品官职稀缺,在此情形下,官员不妨暂赴地方任职,以作过渡。

就清代京官的晋升轨迹而言,各部郎中调任地方知府、道员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户部与刑部的司官,因其专业特性,在转任地方道府之职时,岗位适配度极高。

在封建官僚体系中,道员官居正四品,这一官职的晋升路径看似与常规按部就班的升迁原则有所出入。实则,明清时期存在一项虽未明文规定却约定俗成的惯例:于同一品级的官员而言,京官地位通常高于地方官。基于此,从正五品郎中调任为正四品道员,属于符合当时官场规则的正常人事变动。

郎中外放至道府任职,本质上践行的是一种迂回策略。在此过程中,若其于地方政务上政绩卓著,那么晋升通道将迅速为其开启,得以较快擢升至按察使、布政使等职,甚至有望晋升至督抚高位。

通常情形下,京城各部司官外放至地方任职,这一安排蕴含着过渡之意。若官员于道员任期内,在大计考核中荣获一等佳绩,便可调返京师,出任与之品级相当(正四品)的职位,诸如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亦或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六科掌印给事中。

一旦跨越正四品这一关键层级,仕途前景将豁然开朗。在官运顺遂的条件下,不出数年,便有望擢升至从三品之光禄寺卿或太仆寺卿之位,从而踏入京堂官员之列。

随后,其官职晋升至正三品,所任职位包括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以及太常寺卿等。这些职位在封建官僚体系中皆具重要地位,分别负责司法审判、监察弹劾、宗室事务管理、政令上传下达以及祭祀礼仪等关键事务。

在古代文官体系中,正三品堪称一道至关重要的界碑。唯有官至正三品,方可获称“大臣”,进而享有与之相应的诸多福利待遇。

从历史官场晋升规律而言,一旦获取正三品官衔,便预示着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极有可能荣登六部侍郎之位。经严谨考究,于科举选拔中获二甲名次且留京任职的进士,自主事之职起步,直至晋升为侍郎,其所需最短时长约为十八年。

在理想状态下,所需时长以18年为宜,期间应杜绝诸如丁忧守制此类意外状况的发生。而从侍郎晋升为尚书,客观而言,仍存在相当程度的困难。

依据传统职官排序规则,新获任命之侍郎通常初任右侍郎,且任职往往起始于工部、刑部或兵部。在此仕途路径下,即便机缘顺遂,晋升历程亦至少需六年之久。基于上述晋升规律,经梳理推导可得:二甲进士自踏入仕途直至擢升至尚书之位,约需二十四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