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八旗兵打得最像样的一场仗——镇江之战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24 13:48:13

1842 年 6 月 14 日,逾万英军于镇江登陆,旋即展开全面攻势。镇江之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堪称壮烈非凡。彼时,镇守此城的三千余八旗将士,大多英勇就义,几近全军覆没。城垣被破之际,镇江守将毅然自焚殉国。

当镇江沦陷的奏报呈至道光皇帝御案,其内心触动颇深,遂作出“不愧朕之满洲官兵,深堪悯恻”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就连英军统帅于其日记之中亦有所表述,称“这位将军理应拥有更为高贵、美好的命运”。

在历史记载中,有一位参与镇江之战的人物,名为郭络罗·海龄,虽其常被以 “抗英‘英雄’” 称之,但此 “英雄” 名号之所以加上引号,源于其在镇江之战期间的种种行径,致使他声名狼藉。

【让英军吃尽苦头的镇江之战】

镇江,历史上曾以“京口”为名,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距长江岸线约一公里的平原区域。在清朝的军事建制体系中,镇江的战略地位颇为关键。顺治十六年,朝廷于京口设置静海将军一职,其品级与江宁将军等同,二者在军事架构中处于同等重要层级。至乾隆二十二年,京口的军事编制发生调整,京口将军一职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京口副都统,负责统领驻防此地的马步兵约两千余人。

1842 年 5 月,英军自上海撤离后,于吴淞口重新集结。彼时,身为两江总督的牛鉴,对战争局势产生误判,错误地推断英军将挥师北上直取天津。基于这一错误判断,牛鉴向道光帝上奏,建言无需派遣大臣与军队对江苏予以支援,此举动实乃过于自负、缺乏周全考量之举。

此次军事行动中,英军投入的兵力包括4个旅以及千余名海军,总人数逾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江的防御力量仅由副都统海龄统领的两千名八旗驻防兵,以及紧急驰援的1600名青州驻防兵构成。从兵力规模上分析,英军占据着绝对优势。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局中,镇江地区的设防呈现出最为薄弱的态势。然而,镇江之战的过程却异常胶着且战况激烈。彼时,于世人认知里已然深陷腐化堕落境地的八旗兵,竟出人意料地彰显出其先辈当年入关之际以一当十的骁勇雄风。

英军以西门为突破口,率先发动攻击。然而,清军迅速予以顽强抗击,双方展开了数轮激烈交锋。在这一过程中,清军凭借火炮、抬炮对英军造成严重打击。直至海军舰炮实施火力覆盖,英军方才艰难突破防线,勉强攻入城内。

英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其士兵均配备毛瑟步枪,起初预判入城后能迅速终结战事。然而,当英军进入城中,却遭遇了超乎预期的顽强抵抗。

据《清史稿》记载,彼时海龄果断颁令,饬令麾下士兵展开巷战。经一日鏖战,英军伤亡情况极为严重,资料中以“杀贼数百,伤者无算”描述此役英军的惨重损失。

需明确,在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及吴淞等诸多战役进程中,英军所遭受的伤亡极为轻微。然而,镇江一役,英军的死伤人数却远超此前数次战役伤亡数量之和。

镇江之战的败局,从历史发展轨迹而言,实属必然。然而,彼时镇江城中的八旗驻防官兵,其表现却值得予以客观审视与肯定。当局势已至无可逆转之时,镇江城内上演了一场令人扼腕的自杀殉国之悲剧。八旗官兵在选择终结自身生命前,以果断且决绝之手段,先行妥善处置家人,而后毅然决然地纵火烧毁了倾注无数心血经营的家园,以此种壮烈方式,践行对国家之忠诚。

镇江城之最高军事主官——副都统海龄,亦为自身书写了一则壮烈的殉国篇章。目睹家人决然自尽后,海龄旋即移步至衙门,有条不紊地将一应公文汇总归集。而后,他安坐于公文之上,从容举起火把,以如此英勇无畏之姿态,为其忠诚与担当画上句点。

【民众并不认可这位英雄】

海龄出身行伍,所受文化教育有限。初始,其任职江宁八旗驻防副都统一职。迨至鸦片战争肇始,经道光帝敕令,转任京口副都统。

海龄对于镇江民众,非但未曾怀有深厚情感,反而持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当英军迫近镇江之际,海龄做出了一项极为失策的决策。

在军事防御体系中,守城将领肩负着守御疆土、安定城郭以及庇佑民众的多重使命。依据既定军事规范,于战争状态下,守城将领须当迅速组织民众进行战略转移,使民众免遭战火的侵袭与戕害。

然而,在英军尚未正式发起攻城行动之际,海龄即下达了紧闭城门的指令。为杜绝民众外逃现象发生,他竟采取了极为极端之手段——屠戮民众。

海龄缘何采取如此举措?据相关记载,海龄事前获悉,城中部分民众与英军往来密切,似有里应外合之意图。基于此,他笃定,当英军发起进攻时,城内潜藏的亲英势力必定会从后方突袭满洲士兵。

知识储备的匮乏,无疑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以镇江民众为例,由于其知识层面的局限,他们极有可能终其一生都无缘得见英国人的真实面貌。即便在某些机缘巧合下得以谋面,语言交流的障碍也必然会导致双方难以沟通。在此情形下,所谓的“里应外合”根本无从谈起。显然,这种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海龄内心深处对汉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观念在发挥作用。

海龄严令之下,城内凡形迹存疑者,皆被拘至军营。彼时,本地居民见驻防兵士,惶恐而遁。而兵士遇有逃逸之人,旋即就地行刑,持其首级以邀功请赏。

海龄于战事爆发前夕,以某种行为激化了满汉之间潜藏的矛盾,致使满汉两个族群间的信任机制近乎崩塌。这一状况使得城中民众形成一种认知:相较于八旗兵可能施加的屠戮威胁,城外英军所带来的恐惧竟相对稍减。

身为清廷高级将领,海龄直至战事落败,仍坚守战斗至最后关头,随后携家眷毅然自尽,其英勇决绝之态,于晚清时期的官场中实属罕见。彼时,江苏、浙江等地一众高级官员,面对英军压境局势,见势不妙,纷纷以称病或告假为由,回避交锋,竟无一人有勇气与英军正面抗衡。

道光帝秉持这样的见解:若鸦片战争前线诸将领皆具备如镇江副都统海龄般的英勇与忠诚,战局当不至于如此溃败。海龄作为以死殉国、捍卫大清尊严的英烈,理应受到褒扬。基于此,道光帝降旨,赐予海龄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追谥“昭节”,准入昭忠祠享祭,同时于镇江为其建祠,其家人亦得附祀其中。

依据《清史稿》记载,对海龄的评定甚为可观,“大节无亏”此四字,堪称对其评价的关键要义。至于海龄这一历史人物,学界持有何种见解,颇值探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