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条件不好,每年买一双三四百的鞋子,是浪费吗?

枫语联翩 2021-09-01 22:15:11

(1)

网上有人提问:本人家庭条件不好,一年买一双鞋(价格也就三百多到四百左右的),父母却说我浪费;

一年一双鞋真的不行吗?

问题很简洁,没有多余信息,是个年轻人尤其未成年的学生惯常遇到的困惑;

没想到短短一夜之间,竟然浏览量达到一百多万,近千人踊跃给出答案。

看看网友都怎么说?

(2)

有人提到,曾经在网络上,一个初中女孩说自己家境不好,花了十五块钱买了两杯奶茶,被母亲打了一个巴掌;

评论区纷纷指责这母亲一点都不合格,养不起干嘛要生?

潜台词是父母给不了孩子优渥的生活,就别把他生下来。

用这套理论来代入,那也就是说无法满足一个孩子一年买一双三四百元鞋子的父母都不配生孩子,趁早别生!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

怎么买双鞋子,喝杯奶茶就和能不能生孩子的权利对等起来了?

是不是生孩子的父母都要保证住别墅,开豪车,国外留学外加出行商务舱,经济舱都没权利生?

如果这样算下去的话,地球上那些个穷国家都应该自行绝育!

这不就成了硬扛了?

因为穷,资源有限,所以不能多生,不能无限制的想生就生;

满足不了温饱就别多生,生了起码要能养得活;

新中国才有了长达四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制度层面限制人口,限制生育;

但并没有全面禁止生育;

如果真的全面禁止生育,那社会也停滞了,人类从此陷入灭绝时代。

喝不喝奶茶,买不买三四百的鞋子和生孩子的权利没有丝毫关系。

(3)

有个网友,似乎年龄大一些,说的很动情:

你忘了你是穷孩子,你丢了革命的老传统!

要知道,我们上学前就没穿过鞋子;

大学毕业去相亲,还借了同学的新皮鞋去的,多余的钱基本都支持家里了。

村里学校当教师的二哥去相亲,头天晚上用粉笔把布鞋的黑边涂成白色,没花一分钱,同样相亲成功。

女儿中学时想跟同学攀比买一千多的鞋子,我就是不同意:不是没钱,而是要倡导勤俭节约的家风;

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多好!

穷的家庭不要有虚荣的习惯。

还有个网友举例说:

自己家对面有个超市,早市时间有部分商品打88折;

为了这个折扣,很多老人早早起来,挤着排队去买菜。

但是,如果有心计算一下这里面的投入和支出,发现一年大概能节省几百元;

可为了这几百元,自己付出了大把时间,精力,每日的做事规划,自己的作息表;

这几百元真的很划算吗?

其实,并不划算;

只是一个人节省习惯了,受穷的心理使然;

长期节约会形成一种心理状态,会认定便宜就是好的,便宜才是值得的。

网络上大批人耗费大把时间和精力,为了抢夺拼多多上一个两元红包;

却忘记了时间的机会成本;

省了400块,浪费了大把时间,如果用这点时间提高自己,回报将远大于400。

更有心理领域的专业人士分析:

这样的思维的出发点是自我中心主义的;

潜意识里认为:给我买鞋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你们没本事,我已经很委屈自己了,结果你们还说我浪费;

你们不配做父母,你们当初把我生下来干嘛? ……

绝大部分人都自己觉得自己很善良的;

可是很多所谓善良者却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

往往只会强调别人对自己的义务,而忽视自己的本分。

看到自己的委屈,却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和牺牲。

(4)

有句话叫做:父母尚在苟且,你怎么好意思诗和远方?

不是不可以追求诗和远方,而是视实际情况而定铎。

而实际的状况该怎么看待呢?

这和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拼多多的两元红包,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多少有点关系,但是也关系不大;

勤俭节约是革命传统,但是传统会随着时代更替而升级;

拼多多的两元红包也并非不能抢,当你的时间多的没处用时,你不来抢红包还能干嘛?

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可能有些过头了;

人性哪有纯粹?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去大公无私,他的人格还没成熟到那种程度。

这其实是个时代变迁下的生活观,消费观和经济能力的博弈;

真正核心的东西,是把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理性的消费决策。

父母觉得浪费,是相对于家庭总体收支而言;

自己觉得并不过分,甚至感到委屈,那是和身边人那些花费不在乎的人相比;

不是希望你节俭到像革命时代的勤俭楷模一样,非要把鞋底磨穿,磨出两个破洞才能买新鞋,只有一个洞就是浪费;

而是要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一年一双鞋子对于富裕圈层的年轻人来说不值得一提,三四百的鞋子都嫌廉价,三四千元也只是刚起步;

但是,当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不是那个社交圈层的人,一双鞋子能顶小半个月生活费的支出在父母看来真的浪费。

如果觉得与父母观念有差距,无法接受,那么不要妄想改变父母的观念;

父母根深蒂固的消费观会对稍贵的物品觉得浪费,这是长期节俭带来的惯性;

不需要非去契合父母的观念。

时代变了,消费观,人生观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同年龄段的两代人思维意识很难达成一致;

这个时代的消费观念不是掌握在父母手中,也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更有可能掌握在商家的意识中;

自己急切想拥有的,不过是别人刻意灌输给你的需要。

可以不接受父母的观念,可以持有自己的消费观,但是依然要有能力反思自己的消费是否是理性的,自己是否了解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最后,在以上每一点都落实以后,想办法让自己赚钱;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拥有想要的东西,别人永远没办法多说什么。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

0 阅读:1

枫语联翩

简介:以独特视角看世界,注重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