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6位师长中,只有他不是元帅,晚年当选为副主席,儿子是武警少将

方圆文史 2023-11-11 16:51:06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

八路军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和总部特务团。其中,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一二〇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关于八路军的编制,对于熟悉历史的读者来说应该并不陌生,而我们也知道,八路军的这六位师长中,有5位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唯独120师副师长萧克,仅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尽管萧克位居开国上将之首,但无论是从行政级别还是享受的待遇来说,比起元帅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那么,萧克为何仅被授予上将军衔呢?他本人对此又是何种反应呢?

萧克,湖南嘉禾人,1907年7月出生。他父亲是晚清秀才,乡间绅士,家庭条件较为优渥,正因如此,在他6岁时便得以进入私塾读书,而后又在高等小学读了3年,继而又进入县初级师范学校就读,妥妥的知识分子。

萧克喜欢舞文弄墨,尤擅吟诗作赋,即便是后来参加了革命,他也依然保留着这一习惯。

彼时的中国,内有军阀连年混战,外有列强虎视眈眈,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26年1月,年仅19岁的萧克毅然决定弃笔从戎,将借来的7块大洋作为盘缠,孤身一人前往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

原本他此行是想报考黄埔军校的,但由于错过了报名时间,因此只得参加了蒋介石的宪兵第六十五辅助团。

故而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他是黄埔四期生,但其实不然。这一点,他后来也曾多次解释过。

参军入伍后,萧克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因表现突出,先后被提拔为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

1927年8月1日,他作为叶挺将军部下的一名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萧克回到家乡暂避,并在此积极组织发展起了基层党支部和游击队,而后率部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转移途中,竟与毛主席率领的红三十一团不期而遇。两军胜利会师,欣喜万分!

40年后,即1968年的五一劳动节,萧克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庆典活动,期间,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问道:“我们是在龙溪洞相会的吧?”

萧克回答:“是的,主席。”

毛主席接着又问:“你们那时有多少人?多少枪?”

萧克回答:“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总共500多人,六七十条枪……”

毛主席听后不由得点头称赞道:“揭竿而起!真正的揭竿而起!”

来到红军后,萧克的职位升得很快,到1930年时,年仅23岁的他就已经是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了,第三次反“围剿”后,他又当上了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

在当时的红军高级将领中,萧克算得上是最年轻的那几个,其前途不可限量。

1934年7月23日,刚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突然接到了中央的训令,让其率部离开驻地,迅速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新的根据地。

接到命令后,萧克立即下令整备军马,于次月7日正式踏上征程。

萧克后来回忆说: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敌军追击,已经决定实施战略转移,而红六军团实际上就是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队,为主力部队探路、引路。

萧克也没有辜负中央的厚望,他凭借着灵活多变的用兵策略,让敌军的进攻总是摸不着头脑,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成功进入了湖南地界。

10月24日,当他率领的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团会师时,中央红军长征才进行到第八天,而此时六军团的行程已有5000余里。

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不仅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探清了道路,更引导敌人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构筑防线上来,从而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

长征胜利后,萧克历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萧克作为贺龙的得力助手,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与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一起,指挥部队东渡黄河、出兵山西,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不久后,萧克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率部队坚持冀东游击战争。

在反“十路围攻”和反“扫荡”斗争中,他指挥部队先后作战数百余次,歼灭日伪军6000余人,有效巩固了冀东、平西根据地,并开辟了平北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为日后出兵东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历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等职。

在此期间,他参与指挥部队一路南下,实施千里追歼,席卷中南、西南,歼敌数十万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又历任军事训练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等职,并于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萧克担任的职务都不低,尤其是抗战时期,他还是八路军的6位师长之一,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最少都可以评个大将,仅授个上将,确实是有点委屈他了。

关于萧克仅授上将一事,有些人认为是因为长征期间处理张国焘问题时,他选择了沉默,所以就被认为是站在了张那一边,所以就只被授予上将军衔。

但究竟是不是这个原因,文史君认为还有待考证。最大的可能,应该还是“综合评定”的结果,正如粟裕一样,没成元帅,而成了“第一大将”。

但对此,萧克却表现得很坦然,他说:

“很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

在之后20余年的时间里,萧克将军一直在军事院校系统中担任重要职务,1980年后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务委员等职。

2008年10月24日,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萧克上将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102岁。

除了行军打仗外,萧克将军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华文化通志》、《浴血罗霄》、《萧克诗稿》等都很出名,尤其是他那部《浴血罗霄》,更是在1988年荣获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在萧克将军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萧星华也非常地优秀,可谓文武双全,他不仅在武警部队中一路升至少将军衔,1997年退休后还担任了我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一职。

1 阅读: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