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寿梦以前,吴国的军事力量一直是以水军为主。这主要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吴国起家时占领的第一块土地就是三面临水一面靠山的平原,而后又跨长江作战,这些战争需要的都是水军。其战争中的打法也以水军的作战方式为主。
我们甚至可以由此产生一种猜测,寿梦的父亲去齐向楚国人称臣很可能与此有关,因为楚国对吴国发动战争很可能是在陆上作战,吴国这样的军队构架显然有着极大的弊端和地理束缚,第一无法有效地防御来自陆地方向的进攻,第二也无法向有水区域以外扩张。
然而,一个与楚国有仇的楚国人帮助吴国解决了这个军事方面的难题。他的名字叫做申公巫臣。
吴国的军事实力,学会了先进的车战技术
吴国人从巫臣那里学会了先进的车战技术,现代专门研究古代军事的学者多认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战争中采取的主流阵法便是战车阵。由战车和步兵共同构成一个作战单位,一辆战车上配备三名人员,分别是御手、射手和盾手。御手负责驾车,射手负责攻击,盾手负责防御。这样,即便是有战车落入重围,也可以单独作战冲杀一段时间。而围绕着一辆战车,配备50—75名步军士兵。作战时,以一辆战车所构成的军团为单位布阵,冲锋、防守都要遵循阵法,变换自如。
寿梦通过巫臣的指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增强了吴国的军事实力。为日后的联晋抗楚,以至于进一步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
可能是出于对新式装备新式打法的绝对信心,可能是为了向晋国表表态,自己没让人家白忙活一场,也可能是对“臣属”这件事情早就忍无可忍,在巫臣来到吴国的当年,吴王寿梦就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这次战争在春秋史上也算得上是一次大战。
吴国对楚国发动战争
吴国对楚国的边境重镇及邻近吴国的附属国都发动了攻击,结果吴国大胜。这一场战争令吴国收获颇丰,除了正式宣布脱离楚国的怀抱,不再向楚国称臣外,吴国几乎把当时在位置上临近吴国、附属于楚国的蛮夷各国统统收入了自己的地盘。这是吴国走向“文明”之后第一次发战争财,这令寿梦欣喜若狂。
这样一次巨大的胜利,让吴国安心经营了将近十年。经过十年的积累,吴国的国土面积、人口、经济、军队数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飞跃。而楚国可能是为了积蓄能量准备继续讨伐中原,也可能是因为此时内部的矛盾已经逐步暴露,无暇对外发动战争,并没有主动报复吴国,而是采取了守势。
寿梦十一年(前575年),楚国在对晋发动的鄢陵之战中失败了,养精蓄锐了十年的吴国终于迎来了针对楚国的最好战机。
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楚国投入数万兵力,由楚共王亲率三军与晋国决战。司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都作为将军,参与了这次战争,可见此次战争的规模之巨大。然而由于战术失误等多方原因,楚国的军队被晋军大败,楚共王趁夜遁走。
楚国的这一次大败使其军事力量、整体国力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战争结束后楚国的司马子反被子重所逼自杀,这直接导致了楚国内部的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以前由子重、子反分庭抗礼的格局被打破,变成了子重一家独大。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楚国在中原的霸业宣告结束,而晋国通过战争的胜利,稳固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吴王寿梦发动第二次伐楚之战
公元前574年,吴王寿梦痛打落水狗,趁着楚国刚刚战败、内部空虚时,发动了第二次伐楚之战。这次战争还是瞄准了楚国的附属国,先后攻打了舒庸、巢、驾等国,吴国再次大胜而归。
吴国两次对楚的战争使楚国意识到了这块阻碍他们向中原进军的绊脚石。在楚国眼里,吴国毕竟还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一个曾经臣属于自己的国家,前面两次较量虽然获胜,但那不过是小打小闹,自己因为有着更加宏伟的目标,无暇顾及才被吴人得逞。心中抱有这样的想法,当楚国的元气逐渐恢复以后。
楚国主动出兵讨伐吴国
在寿梦十六年(前570年)楚国主动出兵讨伐吴国。楚军首先攻克了吴国的附属国鸠兹,当楚军大部队士气高昂,怀揣着必胜的信心,扑向吴国国都的时候,却在衡山一带遭遇了吴国的伏兵。
于是,战争的结果和以往两次的结果一样,吴国大胜,楚军首领邓廖被俘虏,楚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吴军乘胜追击,又攻占了楚国不少的地盘。
经历了这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吴国的地盘又扩大了不少,原来附属于楚国的诸多小国都成了自己的势力,吴国也正式与楚国接壤,这为后来吴国灭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寿梦也因为这些卓著的战功,被史家冠以“拓土益大”的评价。
总结
吴国联晋抗楚的军事方针,或者说晋国“联吴制楚”的战略谋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春秋后期整个中国大陆的格局,也彻底改变了吴国的命运。吴国因此发了战争财而迅速崛起,当彻底制服楚国以后,吴国又与晋国反目,争夺霸主之位。
再后来,与楚国之属国的越国争霸于东南,最后被越国消灭。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吴晋两国之间的这一重大决定脱不开干系。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眼前的既得利益若放在一个更加长远的时间段上,就不一定是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