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不少人托关系找毛泽东帮忙安排工作,他都一律回绝。即使是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以及堂弟毛泽连、毛泽嵘等人求他办事,毛泽东也都坚决拒绝了。针对此事,毛主席专门叮嘱秘书田家英:"任何人找我帮忙安排工作,都直接拒绝。我不做推荐、不安排、不表态、不写信说情。"毛主席这么做,表面上看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但大家都知道,这正是他一贯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表现。这种无私的精神,恰恰体现了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不过,也有特殊情况。1952年,毛爱桂,毛主席的邻居,给主席写了封信,主要是想请主席帮忙给自己的孩子们找份工作。毛主席这次一反常态,答应了毛爱桂的请求。为什么他会这么做?他和毛爱桂之间有什么特别的过往?
毛主席的老家在韶山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韶山冲里,毛主席家右边就是邻居毛爱桂家,两家人平时都在一个堂屋里活动。毛爱桂和毛主席其实是同宗亲戚,只是一个是二房分支,一个是大房分支。虽然到了他们这辈,血缘关系已经淡了,但两家人依然走得很近。毛爱桂家经济困难,文七妹经常帮助他们。毛主席去外地读书时,文七妹生病了,全靠毛爱桂的母亲照料才挺过来。这两家人的关系特别好,是真正的和睦邻里。
1914年,毛爱桂降生。尽管他比毛主席年轻22岁,但按照家族辈分,他属于"贻"字辈,与毛主席的父亲同属一辈。因此,毛主席得称呼毛爱桂为叔叔。毛主席参加革命后,有时会回家看看,顺便做宣传工作。就在这段时间,毛爱桂的哥哥毛爱堂也被吸引,加入了革命队伍。毛爱桂虽然是毛主席的叔叔,年纪却小,特别崇拜这个侄子,总爱跟在他后面转悠。1925年,毛主席回到家乡韶山,打算推动农民运动。当时国民党正在搞清乡活动,形势紧张。为了安全起见,毛主席决定在毛爱桂姐姐家里召开会议。年仅11岁的毛爱桂负责望风,正是他的及时报信,才让毛主席成功脱险。毛主席去广州准备国民党二大期间,毛爱桂的哥哥毛爱堂也到了广州当兵,之后还参加了北伐。毛爱桂和毛爱堂那次分开后,就再也没能相见,这些都是后来的事了。
1949年8月,程潜等人宣布和平起义后,韶山随之迎来解放。毛爱桂见到解放军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但心里仍挂念着多年未见的哥哥。1950年,毛岸英回韶山时,特意去看了毛爱桂一家。聊天时,毛爱桂请毛岸英帮忙打听他哥哥毛爱堂的消息。毛岸英虽然不清楚具体情况,但还是把这些事都记在心里,回到北京后便一五一十告诉了父亲毛泽东。与此同时,毛爱桂也写信给毛泽东,打听毛爱堂在革命中的表现。一个月后,毛爱桂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信里提到,毛主席只和他见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见过,还听说他可能已经牺牲了。
毛爱桂看到回信,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后来,毛爱桂开始频繁给毛主席写信。1952年,毛爱桂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眼睛也快看不见了。他琢磨着以后的事,担心儿子没着落,就写信给毛主席,问能不能给儿子找个活儿干。毛爱桂写信给毛主席后,主席的反应出乎意料。他直接回复:“你希望儿子读书和工作,这很好。直接找当地部门办手续就行。”毛主席得知毛爱桂眼睛有问题后,特意安排湖南的同志把他接到湘雅医院看病,所有治疗费用都由主席承担。后来,主席还让人给毛爱桂送了200块钱和200斤粮食,帮他渡过难关。
1955年,毛泽东特意让人请毛爱桂和他姐姐毛春绣到北京住几天。临走前,他还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600元送给他们。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特地设宴招待了毛爱桂等乡亲。在饭桌上,他反复提醒毛爱桂要注意健康。毛主席给毛爱桂儿子安排工作,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坚持"对亲人要严格,对外人要宽容"的准则,更是体现了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毛主席严于律己,从不让家人沾光,却格外照顾烈士家属和贫困群众,这种品格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