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红军元老,亲手培养出三位未来的开国元帅,却在1955年授衔时意外落选,连候选资格都没拿到。他是哪位人物?手下培养出哪三位开国元帅?为什么他自己没有军衔?从军旅生涯到铁道部门滕代远是个很厉害的人,立下不少功劳,但他一直没拿到军衔。滕代远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革命队伍中的老资格。1928年,他和彭德怀一起组织了“平江起义”,建立了红五军。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还扩编为红三军团。滕代远无疑是革命初期的关键人物之一。
滕代远在军队里干了不少硬仗,和毛主席、朱德、彭德怀这些人平起平坐。陈毅、罗荣桓、林彪这三位后来的元帅,当年都归他管。滕代远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会在部队里度过,可1948年那会儿,他的生活突然来了个大转弯。1948年11月,东北地区获得解放,这一事件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党组织做出决策,派遣滕代远负责接管铁路系统。滕代远大半辈子都在战场上度过,突然要告别熟悉的军旅生涯,心里难免有些留恋。不过,眼看全国解放近在眼前,接管铁路不仅能保障军事运输,还对战后恢复经济至关重要。他深知,这份任务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周恩来专程到西柏坡找滕代远谈话,直接了当地说:"铁路这块就交给你负责了,务必干好!这对咱们赢得最后胜利特别关键。你是头一个从部队转行搞经济的部长,任务不轻松,得多下功夫学习!"滕代远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全身心投入铁路建设。
1949年1月10日,滕代远接到了正式任命,出任军委铁道部的一把手。这个任命直接导致滕代远无法参与军衔评定。军官等级划分1955年进行军衔评定时,有一条明确规则:行政官员不在评选范围内。滕代远当时担任铁道部部长,已不再属于军队系统,因此不具备评衔资格。这条规矩是毛主席亲自定的。那时候党内不少人想给他封个“大元帅”的头衔,可主席硬是不同意,连那套大元帅的制服都没瞧上一眼。他直接说:“我觉得,在地方上干活的同志,就别评什么军衔了。”这样一来,评衔工作确实轻松了不少,不过有些同志可能得受点委屈。那时候,像滕代远这样的一批人,以前在部队干过,建国后又被调到别的地方,离开了军队。给他们评衔吧,有点不合适;不评吧,也不太对劲,确实挺难处理的。毛主席主动放弃军衔,这一招挺管用,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从资历和战功来看,滕代远都算得上出类拔萃,可惜解放前夕的这次职业变动,让他错过了获得军衔的机会。滕代远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却没机会评军衔,心里可能有点失落。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依然全心投入铁路工作。
滕代远这一年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对工作的投入丝毫没因为评衔的事打折扣。在他心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才是头等大事。这个信念,他坚守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最后的告别滕代远因多年过度操劳,健康严重受损。到了1974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相当糟糕,却依然全身心投入工作,希望为国家贡献自己最后的力量。1974年11月30日晚上,滕代远的情况急转直下,言语已经模糊不清。妻子林一领着孩子们赶到医院探望他。滕代远嘴里不停地动着,似乎有话要说,但没人能听懂他的意思。
林一递给滕代远纸和笔,滕代远费力地握住笔,手抖着在纸上慢慢写下“服务”两个字。滕久昕拿到纸条,仔细看了三遍,转头对滕代远说:"爸,我明白了,您是想让我们接着您的工作,继续为老百姓做事吧?您尽管放心,我们肯定牢牢记在心里!"滕代远眼中闪着泪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滕代远去世后,他的子女们延续了他的品格,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地做事。滕代远从不搞特殊关系,他并不期望子女身居高位,反而常对他们讲:“无论是工厂干活、农田耕作还是参军入伍,只要是服务大众的活儿,都是值得尊敬的职业。”滕代远创立了"甘愿做普通士兵"的家族传统。
1968年,滕代远亲自送16岁的小儿子滕久昕去内蒙古牧区插队。火车启动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挥手。回到家后,他拉着妻子的手,低声说:“他才16岁……”滕代远还没讲完,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他跟所有父亲一样,心疼自己的孩子,但心里清楚什么决定是对的。滕代远的育人方式很有效,给后人做了个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