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点好事容易,难的是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她值得我们真心感谢。人们都称她为红岩村的革命母亲。毛主席对她给予了极高的赞誉。邓颖超对她赞不绝口,直言她"比自家亲戚还要亲近"。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用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在邓颖超心里,她比亲人还要亲。饶国模,这位女士的人生故事堪称传奇。1985年,邓颖超作为全国政协主席重返重庆,这次她有个重要任务——去红岩村走走。那里是她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她想去看看,顺便悼念她的老战友饶国模。站在饶国模的墓前,她再次感慨道:"要不是有饶国模,哪来的红岩!"这句话里满满都是对饶国模的敬佩。饶国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什么让毛主席和邓颖超等领导人对她赞不绝口?这得追溯到那时候的复杂斗争局面。
饶国模在1895年出生于四川铜梁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她从小生活优渥,家教严格,受到良好教育。受哥哥的启发,她立志要改变国家现状。饶国栋和饶国梁是她两个哥哥,两人都加入了同盟会。其中,饶国梁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是著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1912年,饶国模成功进入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她认识了在成都高等工业专科学校读书的刘国华。两人不顾传统束缚,勇敢地选择了自由恋爱,最终在1915年步入婚姻殿堂。婚后,饶国模在威远等地教书,她老公去了重庆铜元局上班。1922年,他搬到了重庆生活。尽管饶国模大部分时间都在照顾家庭,但她并没有闲着,而是积极参与到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去。1930年,饶国模用攒下的钱在红岩嘴附近买下了200多亩荒田,开了一个大型农场,这个农场在当时重庆的私人农场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大。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刘国华的心思也开始不安分起来。他觉得自己现在条件不错,竟然动了娶小老婆的念头。由于观念不同,两人决定分开生活,饶国模便带着三个孩子搬到了农场居住。随着侄女和弟弟入党,他们不断向她介绍共产党的理念,她开始对党有了更深的了解。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八路军需要在重庆设立办公地点,但选址问题一时难以确定。在得知饶国模的家世后,他们毫不犹豫地把红岩嘴定为了办公地点。邓颖超在那段日子里,也在这儿住了五年。得知八路军要在她的农场设立办事处,饶国模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她主动提出不收任何费用,让部队想住多久就住多久,随时欢迎他们来。周恩来一再劝说,她才勉强接受了3000元,用来快速为八路军盖了一栋三层欧式楼房。这3000块钱,她压根没打算自己留着,转头就找了个机会全捐给了八路军。在这段时间里,情报人员收到风声后,紧挨着办事处盖了座楼,日夜监视。她也成了他们的目标,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尽管对方心怀不轨,但在那个全民抗战的年代,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搞破坏。随着办事处人手增加,住宿成了问题。她主动张罗,很快又建了一排平房。为了解决办事处员工子女的住宿问题,她又建了一个托儿所。见到战友牺牲,她便会划出一块地来安葬他们。1940年秋,周父和邓母到了重庆,邓颖超亲自迎接,并把他们安顿在自己家中。周恩来和邓颖超对此深表感谢,周围的人都看在眼里,大家都感叹道:“刘太太比我们的家人还要贴心。”1945年,八路军办事处人手增加,她想办法建了宿舍和食堂。毛主席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期间,组织方在她的农庄举办了一场文艺演出,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赞誉。那段时间,饶国模和邓颖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份情谊一直持续到她们生命的尽头。
国共谈判彻底谈崩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人员开始陆续撤走。那会儿特务盯上了她,可她一点不怕,反而主动申请入党。组织批准了,但没想到她的介绍人突然牺牲,她没收到任何消息。新中国成立后,她才得知这些消息。西南军政委员会一成立,她就成了监委委员,还当上了重庆市人民代表。1950年,邓颖超在北京热情地接待了她。之后,她回到重庆,毫不犹豫地将红岩嘴农场和那栋大楼都献给了政府。西南局随后在这片农场上建起了人民革命大学。在开学典礼上,邓小平向在场的人介绍她,称她为“红岩村的革命母亲。”1954年,周恩来总理提名饶国模进入全国妇联执委会。六年后,她因病离世,为她的传奇人生画上了句号。1985年,邓颖超再次来到重庆,在红岩地区逗留了较长时间。她对饶国模的相关介绍感到不够满意,认为内容过于肤浅,缺乏深度。邓颖超临走时特别叮嘱地方官员,务必要好好维护这些革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