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哥华街头,14岁的华裔少女E因吸毒过量死亡的消息引发华人社区震动。
这个曾在校园接触大麻、冰毒,最终因芬太尼丧生的少女,其悲剧轨迹折射出加拿大毒品政策的深层危机——当政府将毒品合法化、非罪化时,看似“自由”的背后,实则是社会道德与治理能力的双重崩塌。
这场危机,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后晚清社会的沉沦何其相似。
加拿大的毒品问题可追溯至殖民时期的“大麻种植传统”。19世纪,英国资本家为牟利,在加拿大推广大麻种植,甚至通过媒体鼓吹“大麻无害论”,将吸毒包装成“自由与进步”的象征。
这种历史基因,与晚清时期英国通过鸦片贸易掠夺中国如出一辙。2018年,加拿大成为G7中首个全国性大麻合法化国家,看似“顺应民意”,实则为毒品泛滥埋下伏笔。
面对毒品问题,加拿大政府曾尝试严刑峻法,但“越禁越毒”的困境迫使政策转向。2018年大麻合法化后,青少年吸毒率短暂下降,但2021年后反弹至合法化前水平。
更激进的是,卑诗省2023年试点“毒品非罪化”,允许成人携带2.5克以下硬性毒品,甚至允许在游乐场公开吸毒。
这种“自由放任”政策,与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烟禁、签署不平等条约何其荒诞——国家治理的失序,最终演变为对民众的“慢性屠杀”。
E的死亡并非孤例。2023年卑诗省因吸毒死亡人数达2511人,平均每天近7人,创历史新高。更严峻的是,毒品成分混乱、黑市猖獗,吸毒者常因不知情摄入过量致死。
与此同时,校园成为毒品重灾区,青少年从大麻逐步升级至芬太尼等烈性毒品,家庭与学校防线形同虚设。为了防止吸毒青少年乱扔针头,加拿大政府贴心地在学校各个角落设置了针头回收箱,就问你贴心不贴心?
这种社会失控,与晚清时期鸦片侵蚀国民体质、掏空国力的场景如出一辙。
加拿大政府辩称“非罪化”旨在减少吸毒羞耻、引导治疗,但数据显示,仅卑诗省就有超过3万人死于吸毒,政策效果沦为“皇帝的新衣”。
与此同时,原住民社区因毒品相关暴力、贫困等问题人口持续减少,而移民群体成为毒品犯罪的主要受害者。
这种治理失效,暴露了极端自由主义政策的致命缺陷——当政府放弃对公共安全的底线守护,所谓“进步”不过是资本与利益集团操控的“毒药”。
从“大麻殖民”到“毒品自由”,加拿大的毒品危机本质是治理理念的扭曲。当政府将毒品泛滥归咎于“个人选择”,却忽视社会结构性不公与公共服务缺失时,其结果无异于另一场“鸦片战争”——只不过这次,受害者是本国公民。
历史早已证明,毒品绝非“自由”的象征,而是文明社会的毒瘤。加拿大若继续沉溺于“自由陷阱”,其代价或将比晚清更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