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福田区宣布推出基于国产大模型DeepSeek开发的70名“AI数智员工”,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240个政务场景,标志着全国首个大规模“AI公务员”系统的正式落地。
依托混合专家架构(MoE)与强化学习技术,AI公务员不仅能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还能将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这一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行政效率,更以“技术穿透业务”的方式重构了政务服务流程。
AI公务员的出现及快速普及,对传统公务员群体形成了直接冲击。长期以来,公务员体系中的部分岗位以流程性、重复性工作为主,例如公文审核、数据录入等,而这些正是AI最擅长的领域。
对此,有网友幸灾乐祸地调侃道:混日子的可以下岗了。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公众对公务员队伍效率问题的诟病,也传导了AI对公职人员带来的职场替代压力。
然而,真正的挑战并非岗位存续,而是职业能力的重塑。深圳龙岗区已通过“智能赋能实战营”对120多名青年干部进行AI工具操作培训,要求公职人员从“执行者”转向“管理者”——掌握AI技术应用、数据分析、政策创新等高阶技能。
这一转型意味着,未来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将聚焦于AI无法替代的领域:复杂决策、政策制定、跨部门协调,以及公共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例如,电商、物流行业的AI客服覆盖率超过70%,而“塑料语音”和程式化应答引发的用户体验争议,反而加速了企业对更高效AI模型的投。
机遇层面,AI的普及催生了新职业需求:算法工程师、大模型产品经理、AI伦理师等岗位迅速崛起,甚至传统岗位如招聘顾问、薪酬分析师也需叠加AI技能。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就业结构的升级。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AI将推动人类转向高价值工作,例如政策创新和战略规划,而政务智能化释放的人力资源可投入民生服务的精细化探索。
深圳的实践也显示,AI并非简单替代人力,而是通过“需求-训练-应用-迭代”的闭环生态,激发人机协同潜能。
面对AI的冲击,公务员体系需建立“人机分工”的新模式。例如,AI可承担80%的流程性工作,而人类专注于20%的创造性任务。深圳福田区已通过“AI任务督办助手”验证了这一路径——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的同时,公职人员得以聚焦于政策优化和应急响应等复杂场景制度层面的适配同样关键。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通过建立华为昇腾智算专区、7×24小时运维团队,确保AI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推动政务数据与AI模型的深度融合。这种“技术+制度”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因此,深圳“AI公务员”的上岗,并非公务员群体的末日,而是政务体系进化的起点。历史证明,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始终伴随阵痛,但最终催生了更高效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