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才是那把打开观众心门的钥匙。——这句话,在《哪吒2》票房突破100亿大关,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百亿动画电影时,显得尤为贴切。
这不仅仅是票房数字上的胜利,更是对文化产业深度与广度的肯定。
《哪吒2》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用绚烂的特效包裹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了技术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致敬。
三星堆青铜纹饰的巧妙融入,李靖的明光铠、龙王的鳞片铠甲,无不让人在视觉享受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学的魅力。
尤其是哪吒觉醒“六臂形态”的画面,简直是对《易经》中“太极生两仪”哲学思想的生动演绎。
那一刻,观众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老的文化智慧产生了共鸣。这背后,是制作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心“烹饪”,他们让文化在银幕上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反观那些空有华丽特效却缺乏文化内核的作品,就像失去了灵魂的躯壳,难以触动人心。正如网友所言:“没有文化的特效,就像无味的佳肴,吃多了只会让人觉得乏味。”
《哪吒2》的成功,更在于其展现出的文化自信。影片通过哪吒的“革命斗争精神”,传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
这种自信,不是简单的“中国元素”堆砌,而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把握与现代诠释。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
正如《哪吒2》导演饺子所言:“我们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种自信,才是创作的底气。
相比之下,一些影片为了追求“国际化”,盲目迎合西方审美,结果既丢了文化根脉,又未能赢得观众认可。
《哪吒2》的成功,还得益于其背后一群“有文化”的创作者。导演饺子虽是药学出身却对传统文化充满热爱。他用他的作品证明了:文化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更是具备文化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他的成功,是对那些甘为艺术献身、用极致努力换取成功的“小镇做题家”的最好诠释。
如今,《哪吒2》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观众对于优质文化作品的渴望与追求、
正如某位将军所言:“消防栓里一定要有水,文化产业人员一定要有文化。”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文化、尊重文化、传承文化的创作者,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所以,别再用“垃圾观众”来掩饰自己的无能,票房一扑街便怪罪观众。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懂得欣赏美、鉴别美。
当《流浪地球》、《哪吒》等作品以十年磨一剑的匠心换来现象级成功时,这些只知道给观众甩锅的导演们和制片方们只能在朋友圈哭嚎求机会,文化产业的未来,显然已不属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