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九大总督序列中,直隶总督常被奉为“疆臣之首”,居诸总督首位,两江总督则位列其次,地位较直隶总督稍逊一筹。然而,历史并非全然遵循常规。于清代历史进程里,曾有两位两江总督凭借卓越影响力,其地位与权力远超直隶总督,突破了惯常的权力格局。
【第一位是尹继善】
对于熟悉清代历史的读者而言,尹继善这一人物必然不会陌生。在清朝政治舞台上,尹继善仕途顺遂,平步青云。雍正与乾隆两位帝王,皆对其赞誉有加,给予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其任职之地的民众,亦对他尊崇备至,以“尹公”相称,足见其在民间的崇高威望。
尹继善具有诸多显著特质。出身于满洲镶黄旗且身为大学士尹泰之子,在此背景下,他于科举之途斩获进士功名,足见其学识造诣非凡。不仅如此,其才学更是备受赞誉,乾隆帝便曾言,八旗子弟中,鄂尔泰与尹继善学问最为出众。在彼时八旗文人的群体里,尹继善凭借卓越学识,当之无愧地被奉为领袖人物。
其二,机缘巧合。清康熙六十年,身为雍亲王的胤禛奉旨前往关外主持祭陵大典。途中,因突遭暴雨,胤禛暂宿于尹继善宅邸。其间,胤禛对尹继善的个人情况加以垂询,并铭记于心。
雍正登基伊始,特开恩科取士。尹继善于此次科考中表现卓越,高中二甲进士,旋即被选拔为庶吉士。自此,尹继善仕途顺遂,平步青云。在短短八年的时间跨度内,便获擢升,出任两江总督之要职。
其三,尹继善具备卓越的行政能力。于封建王朝任职期间,他先后执掌云贵、川陕及两江等地,曾一次总督云贵,两次总督川陕,四次总督两江。任职期间,他以勤勉务实之态处理政务,行事契合君主心意。特别是在总督两江之时,其政绩斐然,彰显出非凡的治理才能。
在乾隆朝的中期阶段,尹继善的仕途抵达了鼎盛之境。彼时,乾隆帝将两江地区诸多至关重要的职位,皆委于尹继善一人。据相关文献载录,尹继善曾身兼“文武九印”,此表述意即尹继善同时执掌九个不同的职务。
经御史核查,所涉九个职务分别为:两江总督,负责掌控两江地区军政事务;江宁将军,主管江宁一带军事驻防;漕运总督,承担漕运相关管理职责;河道总督,专职河道治理事宜;江南提督,统辖江南地区军事防务;江苏巡抚,执掌江苏地方政务;两淮盐政,掌管两淮地区盐业事务;江苏学政,负责江苏地区教育与科举相关事务;安徽学政,主管安徽地区教育及科举事宜。
在封建官僚体系中,这九项重要职司,任何一项对于常人而言,皆可谓穷极一生亦难企及。尽管尹继善兼任这些职位的时长有限,后续亦有他人补位,但乾隆皇帝将如此要职委于尹继善,此行为无疑彰显出对其高度的信赖与认可。
在封建王朝的职官体系中,身兼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巡抚及提督等要职者,并非凤毛麟角,不少封疆大吏皆有此等履历。然而,就清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而言,于众多督抚大员之中,以两江总督之位兼领江宁将军之衔者,仅尹继善一人而已。
江宁将军与两江总督在体制架构上隶属不同体系。朝廷于职官设置之初,便秉持制衡之理念,赋予二者相互监察之职能。特别是当汉人获任两江总督之际,江宁驻防将军则承担起隐蔽监察之重任。
尹继善获任两江总督并兼领江宁将军之职,这一任命实则彰显出乾隆帝对其高度信任与赋权,将江南地区全盘托付于他。此等权柄之重,远非直隶总督所能企及。
【第二位是曾国藩】
曾国藩在其前半生,仕途顺遂,科举之路与官场晋升皆颇为畅达,据文献记载,其于十年间连获七次升迁。然而,自他着手组建湘军起,境遇急转直下。咸丰皇帝始终未赋予其实职,仅以侍郎这一虚衔予以应对,致使曾国藩在湘军事务的统筹上处境尴尬。
在缺乏总督、巡抚正式职衔的情况下,曾国藩于军饷筹集事宜上遭遇严峻阻碍,军事行动亦进展维艰。直至咸丰十年六月,两江总督何桂清竟罔顾职守,临阵脱逃,致使局势急转直下。值此危局,咸丰帝颁下谕旨,令曾国藩暂代两江总督之职,并以钦差大臣身份总揽江南军务,以期扭转战局。
从历史视角深入剖析,曾国藩在晚清政治格局中存在一关键掣肘因素,即其非满洲旗人身份。此因素对当时局势影响深远,例如在成功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后,尽管朝廷曾有“攻陷金陵者为王”之承诺,但鉴于曾国藩并非旗人,最终该承诺未予兑现。
咸丰帝崩逝后,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得益于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的强力襄助,曾国藩所处的政治格局得以重塑,其地位旋即攀升,迎来了个人政治生涯的鼎盛阶段。
同治元年,曾国藩获擢升为协办大学士,并被赋予节制四省军事要务之权。至同治三年,随着金陵的成功克复,曾国藩再获殊荣,加封为太子太保,同时晋封一等侯爵。此后,于同治六年,曾国藩又获授武英殿大学士之职。
在清代历史进程中,以大学士之衔,或凭借公、侯、伯爵位兼任两江总督一职者,并非鲜见。然而,在历任两江总督之中,身膺钦差大臣之职且获节制四省军务之权者,仅曾国藩一人而已。
钦差大臣一职,本质为朝廷临时差遣,并非常设实职官位。然而,此职在属性上承载着皇权象征之意义,获此任命者可行使便宜之权,于特定情境下,特别是战时,拥有先斩后奏之特权。至于“节制四省军务”,这无疑是朝廷对军事权力的大幅度下放举措。通常而言,在常规政治运作框架内,皇帝极少会将如此庞大的军事权力授予地方疆臣。
曾国藩于后期以两江地区为依托,大力营建湘军集团。在其鼎盛之际,全国十五省之中,多数总督、巡抚皆为曾国藩悉心擢拔任用。
此外,自曾国藩以降,两江总督一职,若非出自湘系或淮系,实难稳踞其位。从某种程度而言,曾国藩于江宁之地,影响力巨大,其一举一动,乃至能引发清廷中枢的强烈反应,仿佛他在江宁稍有动作,犹如涟漪扩散,连紫禁城的金銮殿亦会为之震动。
同治年间,每逢各省督抚、提镇等官职出现空缺,朝廷与吏部便会通过正式公文,就继任人选一事征询曾国藩的见解。若曾国藩举荐某人,且认为其堪当此任,朝廷即刻予以任命;反之,若曾国藩认为所议人选不契合该职位要求,朝廷则会另行遴选合适人员出任。
自清朝开国伊始,于封疆大吏的选任方面,朝廷从未有过如此低调行事之举,且此次选任竟需向两江总督征询意见。此情形有力佐证,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朝廷所掌控的人事权已遭地方实力派督抚不同程度地削弱。
在同一历史时期,出任直隶总督之职者为旗人崇厚。崇厚在军政与地方治理方面均能力欠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国藩,其在当时享有极高威望,无论军事指挥还是地方治理,皆展现出卓越才能,与崇厚相比,可谓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