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湘军成功戡定太平天国运动,两江总督之位便成为朝廷与湘淮势力展开权力角逐的关键所在。从两宫太后与皇帝的视角审视,将此要职置于朝廷掌控之下,无疑是最为理想的局面。与之相对,于湘淮集团而言,两江总督之位实乃关乎其兴衰成败的核心枢纽,绝无拱手相让的可能。
曾国藩在世之际,于两江总督这一要职的人选上,统治阶层与各省督抚均达成共识,其地位无可撼动。然而,自曾国藩溘然长逝后,两江总督一职的继任者问题,旋即成为彼时政坛所聚焦的核心议题。
【朝廷一门心思要用“外人”】
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曾国藩猝然辞世,事出仓促,致使朝廷未及绸缪应对。彼时,朝廷旋即颁下旨意,命江苏巡抚何璟暂行署理两江总督之职。
何璟,籍隶广东香山,于科举之途,与李鸿章、马新贻、沈桂芬等同科荣登进士之列。观其籍贯及仕履轨迹,既非湘军阵营,亦不属淮军体系。其历任安徽按察使,旋迁湖北、山西布政使,后又擢任山西、江苏巡抚。在职期间,何璟与湘军、淮军之高层交往密切,关系颇为亲厚。
曾国藩辞世之后,朝廷旋即谋划,意图从科举出身且非湘系、淮系的地方要员中,遴选出一位堪当重任者,委以两江总督之职。就彼时局势而言,何璟无疑是出任该职的恰当人选。
从历史视角审视,丁宝桢与李鹤年皆以进士身份入仕,且其所属既非湘军阵营,亦非淮军体系。此二人之背景特征,或暗示彼时地方督抚与朝中大臣已洞察清廷用人之方略。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在两江总督的候选名录中,却未见丁宝桢与李鹤年之踪迹。
何璟原本有望顺利从署理两江总督之职转正,然而,世事难料。是年十月,何璟因丁忧去职。此变故突发,朝廷依照惯例,命江苏巡抚、淮军骨干张树声署理两江总督;与此同时,传旨令山西巡抚李宗羲即刻入京陛见。此一系列安排,颇显蹊跷。
从历史角度审视,张树声对两江总督一职的署理,无疑是权宜之计。作为籍贯为安徽的官员,依据清朝严格的回避制度,张树声实难获授两江总督这一要职。此外,出于权力制衡的考量,朝廷亦无意将直隶总督与两江总督这两个极具显要地位的职位,同时交付于淮系势力。在此背景下,朝廷旋即安排李宗羲火速入京觐见,这一系列举措,显然意在筹备启用李宗羲出任两江总督之位。
同治十二年正月,事态发展果如预期。彼时,李宗羲于奔赴京师的行程之中,旋即接获朝廷上谕,被补授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且谕令明确指示,其无需入京进行请训这一常规程序,可径直前往任职之地履职。
李宗羲,以进士之身踏入仕途,然其观念稍显守旧,对洋务运动秉持审慎态度。基于此,李鸿章对于李宗羲出任两江总督一职,持有保留看法。于李鸿章而言,丁日昌不仅与之志趣相投,且深谙洋务之道,实乃此职位更为适宜之选。然而,丁日昌并非通过传统正途获取功名,在当下情形下,若贸然举荐,极有可能引发朝廷及诸位大臣的异议。
就交谊而言,李鸿章与李宗羲关系颇为深厚,二人系同榜进士出身。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宗羲长久履职于两江地区。凭借曾国藩的推举,李宗羲仕途顺遂,获迅速擢升,进而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李宗羲既未在军功方面建树卓著,籍贯又非属湘淮之地。基于此,湘淮两系的高层人士,皆对其出任两江总督一职持不乐观态度。然而,由于顾及朝廷既定的用人方略,他们不便公然表明这一立场。
李宗羲于江督之位履职一年之际,日本悍然发动对台湾的侵略,致使东南沿海局势瞬间严峻。身为科甲出身的李宗羲,在此关键时刻,其固有弊端尽显无遗。在军务筹谋方面,举措失当,尽显慌乱之态,诸多事务的处理与清廷旨意相悖。
彼时,朝廷已然清晰洞察到,两江总督这一要职,由军功出身者出任为宜。李宗羲颇具慧黠,旋即察觉自身难以肩负两江总督之重任,遂顺势以抱病为由,呈递了请辞奏疏。此举动致使两江总督一职旋即出现空缺。
【江督还是得用湘、淮系成员】
李宗羲卸任后,由江西巡抚、湘军将领刘坤一暂代两江总督之职。刘坤一在湘军体系中的地位及关联颇具探讨价值。作为江忠源、刘长佑一脉的典型人物,其所属派系于湘军集团内,相对处于实力较弱的态势。
从资历维度审视,诸如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等湘军关键人物,其资历远超刘坤一。即便如沈葆桢、何璟等辈,在资历方面,刘坤一亦难以望其项背。
事实上,彼时朝中大臣多建言由左宗棠、曾国荃执掌两江总督之职,普遍视刘坤一署理该职仅为权宜过渡之计。与此同时,朝廷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乎国家战略方向的激烈论争,即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与左宗棠二位重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两江总督人选的确定,又与这场海防、塞防之争紧密相连。故而,唯有待这场论争尘埃落定,方能最终敲定两江总督的人选。
在一番激烈论争之后,朝廷秉持公正权衡之态,于战略布局上力求兼顾周全。彼时,西北边疆局势严峻,用兵之策势在必行;而东南沿海,作为海防要地,亦不容丝毫懈怠。有鉴于此,朝廷委左宗棠以钦差大臣之重任,令其督办新疆军务;与此同时,正式任命沈葆桢为两江总督,以统筹东南之军政事务。
沈葆桢得以出任两江总督,背后实有李鸿章助力。然而,更为关键的因素在于,朝廷考量其乃进士出身,既非湘军亦非淮军系统,且与左宗棠、李鸿章均维持良好关系。如此背景,使得沈葆桢在协调海防与塞防事务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进而获得朝廷的认可与任用。
此外,在沈葆桢就任江西巡抚一职期间,与曾国藩之间产生了分歧。朝廷敏锐洞察到这一情况,遂大力起用沈葆桢。此举背后的意图清晰可见,旨在对曾氏兄弟于两江地区所掌控的势力予以制衡。
自光绪元年十月,沈葆桢始膺两江总督之职,直至光绪五年溘然长逝。在其主政江督的五年间,行事多有可称道之处。于湘淮两系势力错综复杂之格局中,沈葆桢能秉持独立姿态,不偏不倚,灵活周旋。此等局面,无论于朝廷之统治稳固,抑或东南沿海之安稳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自曾国藩卸任后,清廷于两江总督人选的抉择上,着实耗费诸多心力。此职位人选呈现出两大显著特质:其一,需为进士出身,而非凭借军功崛起之辈;其二,人员择取需超脱湘、淮两系范畴。然而,无论最终选定何人,皆务必达成湘、淮两系势力的均衡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