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行政架构与职官配置方面,江苏省呈现出与其他省份显著的差异。两江总督坐镇江宁,统摄相关事务;江苏巡抚则于苏州开府理事。与此同时,江宁布政使司与江苏布政使司分别设立,专职分管省内钱粮与民政等事务。基于这样的布局,江苏省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省会的省份,分别为江宁府与苏州府。
同属省府层级且官阶均为从四品的江宁知府与苏州知府,究竟何者在职能意义与历史价值层面更具含金量?欲明晰此疑问,通过如下几个维度的比较分析,便可洞悉端倪。
【一是政治地位】
在评估一座城市时,政治地位与地理位置是关键考量要素。江宁府于这两方面所呈现出的条件,相较于苏州府,更具优势。
明朝初期,江宁府(彼时称应天府)位居京畿要地,为南直隶首府。至清顺治二年,清军攻克应天之后,旋即将其改称江宁府,同时,南直隶亦被易名为江南省。江宁,这座承载六朝建都历史的名城,于政治层面地位尊崇,长期以来被视作江南地区之关键门户。于军事战略角度而言,一旦江宁为敌军所克,江南大部地区便极易随之沦陷。
自历史长河伊始,苏州便以富庶之姿闻名遐迩,然而,在江南地区的政治格局中,其始终未能占据核心地位。从古至今,即便苏州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却也无法如南京一般,于江南地区构筑起政治中心的稳固架构。此情形历经岁月迁延,未曾改变。
在首轮角逐中,江宁府拔得头筹。
【二是人口经济】
在研究清代江苏省各府人口统计情况时,并无确切详尽数据留存于御史记录之中。而依据乾隆四十一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彼时江苏省人口总量达3243.6万。其中,江宁府人口数量为394.1万,苏州府人口数量为511.1万 。
在任何历史朝代,城市的基础实力均受人口数量的显著影响。以苏州与江宁为例,苏州人口规模较江宁多出近三分之一,这种人口数量上的差异,对经济收益产生了不容小觑的推动作用。
据乾隆二十九年户部统计数据所示,该年度江苏省所上缴赋税总额达9234141两,几近突破千万之巨。此数额约占当年国库收入的四分之一,相较位列末尾的贵州省,竟超出整整四十倍之多。
依据清朝赋税体制,各府州县均负有额定赋税。据嘉庆年间《大清会典》所载,江宁府额定赋税为818588两,苏州府则达2085155两。由此可见,二者赋税数额悬殊,江宁府赋税尚不及苏州府之一半。
自明代起,江苏苏州、松江二府的赋税额度便在全国居首。这一现象的成因,除二府自身经济较为发达外,关键在于朝廷所施行的赋税征收比例过高。据《清史稿》记载,苏松二府赋税相较于江南其他府,竟高出三四倍之多;而与偏远省份相比,更是超出一二十倍。
从征收比例的视角审视,若以同等比例计征,苏州府赋税至多超一百万两,仅略高于江宁府。然而,因实际执行的征收比例存在差异,致使苏州府的赋税数额相较江宁府,至少超出两倍之多。
在第二轮角逐中,苏州府拔得头筹。
【三是文化教育】
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士人群体堪称国家之基石。从城市综合实力的考量维度而言,文化教育乃是一项关键且具显著增益作用的指标。
若从政治地位、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等维度审视,尚未形成显著落差时,单论科举功名成就,江宁府相较苏州府,实难望其项背。对此,不妨以详实数据加以佐证。
清代时期,苏州府共计涌现661名进士,而江宁府则有244名进士登科。于江苏省范围内通盘考量,江宁府进士数量在各府中排名倒数第三,仅稍多于淮安府与徐州府。
仅以进士数量考量尚显片面,若从状元数量维度审视,江苏省共计诞生49位状元。其中,苏州府在这一领域优势显著,独占25席;而江宁府仅占2席。不仅如此,在榜眼、探花数量方面,苏州府亦远超江宁府。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生源质量,苏州府均远胜于江宁府。
在第三轮角逐中,苏州府拔得头筹。
【四是知府缺分】
御史于此前相关论述中,多次着重指出,针对同品级且岗位相同之官员,缺分的考量至关重要。所谓缺分,乃是依据“冲繁疲难”这一标准,将职位相应划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与简缺四类。
江宁府与苏州府皆为省级行政区域的重要府治,其知府的任用,均需经由皇帝亲自裁定,此在选官制度中被称为“请旨缺”。然而,江宁知府一职,在官缺评定体系里,被归为“冲繁难”三字请旨缺;与之相较,苏州府知府的官缺属性则为“冲繁疲难”请旨缺,较江宁知府的官缺描述中多出“疲”这一要素。
据吏部相关定义,地处交通要道之地,谓之“冲”;政务纷繁复杂之处,称之“繁”;赋税拖欠情况严重之所,则为“疲”;若当地民风刁蛮、民俗强悍,且命案与盗窃案件频发,此等区域便被归为“难”。
前文已述,苏州府赋税不仅基数庞大,且征收比例颇高。在此情形下,赋税征收便成为苏州知府履职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难题,即所谓“赋多逋欠者”。苏州知府一职,无论任职者能力多么出众、背景如何深厚,欲妥善履职皆非易事。据相关情况推断,约半数的苏州知府在任期内会出现赋税亏空状况。
朝廷对苏州府的状况洞察入微,鉴于此,在官员设置方面,相较于江宁府,苏州府的配备更为充实。以佐贰官为例,苏州府设有三名同知,而江宁府仅设两名。
于苏州府之职官设置中,三位同知里竟有两位专职钱粮事务。此一情形,深刻彰显出朝廷对苏州府的高度重视。需知,就彼时诸多省份之府级行政单位而言,其同知或通判的配置,至多仅为一人。
在第四轮角逐之中,苏州府拔得头筹。
经上述几方面的细致比对,可清晰洞察,就相关方面而言,苏州知府在与江宁知府的对比中,以三比一占据优势。然而,从客观视角审慎评判,二者间的差距尚未达到显著程度。于仕途晋升前景层面,二者所处态势近乎相当,皆位列升任道员的优先梯队人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