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韩建交30周年,两国不仅在官方层面来往密切,民间也各自组织了颇具规模的纪念活动。日前,韩国企划财政部称,韩中两国已同意设立一个高级别磋商机构,以加强双方在供应链方面的合作与沟通,为两国深化合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据悉,韩国企划财政部长官秋庆镐与中国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以视频方式出席了第17次中韩经济部长会议,并在会议期间签署上述谅解备忘录。秋庆镐表示,韩中两国有意建立一项供应链合作的新机制,确保即便在供应中断的情况下,两国也能及时就问题展开磋商,进而加强政策协商。这也是两国自建交以来,首次签署类似的文件,其意义非同凡响。
除供应链方面的合作以外,中韩两国也签署了一项有关经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旨在通过加强两国经贸合作,以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不确定性。
中韩两国达成上述合作,其实有相应的背景。7月中下旬,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韩时,曾借所谓的“友岸外包”为由,鼓吹重塑供应链,并借机邀请韩国加入“芯片四方联盟”(Chip4),借此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而实现中韩脱钩。
彼时韩国百般推脱,甚至提出“不刺激中国”的协商原则,不过此事始终悬而未决。据韩联社等媒体报道,美方曾要求韩国在8月底给出答复,不过韩国以此事需慎重考虑为由推脱。
韩国推脱敷衍的态度,很快就招致美国的打压与示警。8月中旬的时候,拜登签署了一项名为《通胀削减法案》,此事在韩国激起铺天盖地的舆论,韩媒痛斥此举无异于“排韩”、“捅刀”,尹锡悦政府也在声明中指出,对于此事“深表忧虑”。
那么韩国为何如此恼火呢?主要是因为《通胀削减法案》对美国国内的车企进行了高额补贴,进而打压了韩国现代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此前拜登访韩之际,曾花言巧语地骗得现代集团10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结果转眼就在背后捅刀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8月23日,现代董事长郑义宣已启程赶赴美国,官方措辞是要求美方进一步完善《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政策,其实就是讨个说法的意思。8月29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李昌洋更是不无愤怒地表示,《通胀削减法案》违反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必要情况下,韩国将对美国发起诉讼。
《通胀削减法案》的核心意义并非削减通胀,因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此前早已得出结论,该法案对缓解通胀几乎“于事无补”。拜登政府之所以出台法案,实则是摆出“办事的态度”,捞一波选票,借机敲打韩国。
面对呼之欲出的事实,不难想见韩国的憋屈。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暂且搁置Chip4,转而与中国签署上述协议,也就不难理解,其实也就是向美国进行“无声的抗议”。
不过韩国也留了斡旋的余地,中韩两国所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仅在保密、终止、法律适用等方面具备法律效力,其他条款则并无强制约束力。换言之,在两国正式签订条约之前,尚存在不少变数。
在美国挑起的“大国竞争”的环境下,韩国作为中国的近邻,美国的盟友,必然是双方竭力争取的对象。韩国夹在两者之间,多少有些“甜蜜的苦恼”,至于该如何抉择,则考验尹锡悦政府的战略目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