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知识。
自身免疫性胃炎(AIG),又称A型胃炎。以前认为是罕见疾病,随着认识和意识提高后,发现A型胃炎“绝不罕见”。其最早是因为贫血和萎缩性胃炎的同时出现,逐渐研究认识并发现的。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胃炎开始深入认识,得到内镜医生及消化界的广泛关注。
复习都是旧知识,每次都有新收获!
正文
1.机制与症状
AIG是免疫系统异常损伤了胃粘膜的壁细胞,引起胃体底区域的萎缩及一系列相关的症状。
本病具体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除免疫因素外,有关HP的机制有“诱发”和“抑制”两种说法。诱发说认为Hp感染可以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并诱发本病的发生。
AIG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胃肠道症状、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其他。因为早期A型胃炎症状并不显著,多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首要症状而进行胃镜检查。因早期A型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萎缩性胃炎的症状部分重叠,所以容易误诊或漏诊,AIG的诊断成为很多基层医生的“短板”。
胃肠道症状:胃肠道方面,多数没有症状,也可能仅仅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者是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比如腹胀、早饱、嗳气等,只有到进展期或晚期才出现其他系统症状。
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异常导致B细胞损伤,盐酸+内因子分泌减少,B12吸收障碍血红蛋白合成受阻,造成恶性贫血并出现乏力等症状。
神经系统:同样由于B12的缺乏,神经髓鞘的合成障碍,造成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肢体麻木以及本体感觉异常。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以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糖尿病)。
2.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诊断
AIG的诊断是重点,也是难点。
AIG的诊断主要包括内镜、血清学和病理三个方面。日本推出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内镜、病理+血清学三个方面,具体标准如下:
内镜表现:内镜最主要标志是逆萎缩,为底体萎缩明显而胃窦萎缩不明显,其与常规的(HP相关)B型胃炎萎缩C1→C2→C3→O1→O2→O3趋势不同,有相反的萎缩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内镜下还有残存胃底腺粘膜ROM、伪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固着粘液、脱壳征等相关征象。
伪息肉的表现为胃内多发的结节样隆起,残存ROM为相对扁平的隆起,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隆起相对较高且表面可有分支样血管。固着粘液是胃黏膜表面的不易冲洗的附着粘液,也是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一个标志。(蛛网样粘液是PCAB药物所致征象,不同于固着粘液)。脱壳征是放大内镜下仅可见网状血管,而表面的微结构受损消失变平(类似于筛子网扣在了平滑的粘膜表面)。
2024年,还有文章补充了新的内镜表现:竹节征、鲑鱼卵状外观。
血清学: 血清学主要是评估自身免疫因素相关的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等,同时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等也辅助诊断价值。一般内镜下评估结合血清学评估就可以初步考虑自身免疫性胃炎。
病理表现:最困难的内容就是病理。
AIG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观察点主要包括胃底体泌酸腺黏膜层次结构的变化、炎症细胞分布模式、主细胞与壁细胞的变化、腺体的萎缩与化生、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等。指标有壁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中层)、腺体萎缩、ECL、ECM等内容。
从观察到微小炎症到胃体的高度萎缩分为4个阶段。①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到黏膜固有层(开始肥厚);②浆细胞、淋巴细胞固有层高度浸润,腺管开始萎缩;③发现泌酸黏膜向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④发现酸分泌腺明显或完全消失(酸分泌减少导致黏膜萎缩),黏膜固有层纤维化和肠上皮、假幽门腺化生。
大体来说,AIG的病理早期以胃粘膜的炎症为主,中期以胃粘膜萎缩为主,后期以粘膜的增生为主。
3.诊疗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知识经验不同,AIG的诊断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大的医院和基层医院不容易被诊断,或者被漏诊、误诊。
AIG这样胃体部粘膜特别高度萎缩的情况下,胃酸分泌能力显著降低,胃内可以生长H.p以外的杂菌(非HP相关细菌,尿素酶试验阳性)。而且这种“HP”感染的反复除菌失败,容易陷入“泥沼除菌”。
AIG的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疾病早期阶段的治疗重点是预防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缺乏。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使用促胃动力药和消化酶制剂。对于贫血者可使用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基础上,还要对早期胃癌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及时关注随访。
困难的问题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萎缩与HP相关的重度萎缩(O-3),表现类似,但确有不同,后者胃窦的萎缩更重,而前者胃窦一般是没有萎缩的 ;HP感染对A型胃炎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及时学习总结。
(完)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