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大量记载怪力乱神之事且前后矛盾,王鸣盛痛斥其“多污秽”

史海撷英 2024-10-20 18:31:25

官修史书向来给人严肃乃至古板的印象,但记载两晋历史的《晋书》却存在不少猎奇的内容,让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周围萦绕着神秘的气氛。

《晋书》可以说是二十四史当中比较奇葩的一部了。在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对于其他的历史著作评价起来都是说,“辨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明古今之成败”。但是偏偏到了《晋书》的时候直接说这本书是“忽正典而取小说”。清代文人王鸣盛在他的著作《十七史商榷》当中就直接臭骂《晋书》:“好引杂说,故多污秽”。

那这部身为正史的《晋书》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呢?如果大家打开《晋书》,翻看里面的内容,就会发现它充斥着各种怪力乱神,还有灵异现象。

比如《晋书》当中说有一个客人前来拜见阮瞻,“瞻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可以辩正幽明。忽有一客通名诣瞻,寒温毕,聊谈名理。客甚有才辩,瞻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覆甚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仆便是鬼。’于是变为异形,须臾消灭。瞻默然,意色大恶。”吓得阮瞻沉默不语,生了大病,过了一年就去世了。而这个故事曾出现在干宝《搜神记》中:“阮瞻,字千里,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以辨正幽明。忽有客通名诣瞻,寒温毕,聊谈名理。客甚有才辨,瞻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复甚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仆便是鬼。’于是变为异形,须臾消灭。瞻默然,意色太恶。岁余,病卒。”本来是怪力乱神之事,却被记入正史《晋书》,实在让人费解。

干宝曾著写《晋纪》,自晋宣帝至晋愍帝前后五十三年,共二十卷,进献朝廷。而在《晋书》中也谈到了关于他的一则不可思议的事情:“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

《晋书》

还有在《晋书》里面说后赵刘聪称帝的时候,有一颗小行星从天空中坠落下来,变成了一块肉:“时流星起于牵牛,入紫微,龙形委蛇,其光照地,落于平阳北十里。视之,则有肉长三十步,广二十七步,臭闻于平阳,肉旁常有哭声,昼夜不止。聪恶之。刘后产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寻之不得,须之见在陨肉之旁。”

这种类似魔幻的故事在《晋书》当中比比皆是。比如像颜含传里面的大变活人,刘曜传里的飞剑穿钢板。

《晋书》甚至还记录了双性人的故事。双性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古人并不懂这些,只觉得这是怪异之事,还把这跟混乱的社会风气结合起来。其实,上面这些奇闻异事,并非只出现在魏晋时期,作为罕见的人体现象,它们存在于人类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中。只是古人不具备现代医学知识,更不懂基因突变的原理,见到稀罕的东西,便要诉诸于怪力乱神之事。

其实,不只是《五行志》中,《晋书》在记述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中,也不时夹杂着一些怪异之事。与极其简洁的《三国志》不同,《晋书》叙事比较繁琐,而且将那些本来属于文人笔记、民间志怪的内容,也放在了史书里。从正史的严肃性来说,《晋书》记录如此多的古怪现象,确实有些离谱。其他官修史书,基本上不会记录这些。但如果从魏晋时期的文化观念与社会风俗来看,这些内容正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折射。

而且这里面有很多的记载都是前后矛盾的。像《晋书・王国宝传》当中记载,王国宝矫诏杀王珣,但是王珣寥寥数语就让王国宝败地向他求教。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晋书》提示,具体细节大家请看《晋书・王珣传》。当翻到了《晋书・王珣传》,结果《晋书・王珣传》里面说王珣被王国宝抓走了。正要被杀的时候,王珣一席话化险为夷。那具体说了什么呢?《晋书》再次指引,详细内容请大家看《晋书・王国宝传》。

另外《晋书》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战争的场景写得和小说一样。内容是很详细,但是过程就很夸张。而且参战的人数都快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了。

赵翼

关于《晋书》为什么被写成这个样子,清朝人赵翼就专门研究过,当时那个年代的人都喜欢研究狐鬼传闻的东西。这也让《晋书》独具特色。

当时不论是帝王还是百姓,大多都信鬼怪之事,浓郁的宗教氛围,也让死而复生、植物通灵、动物异变之类的事,有了广泛的社会传播与充分的民众接受度。两晋南北朝是个很特殊的时代,一方面是连年战乱,除了南方在某些时期相对安定,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各地统治者打来打去,而频繁出现的天灾又加剧了民众的苦难,农民颗粒无收,只能背井离乡,成为大地主的附庸,而大量老百姓只能沦为流民,艰难度日。另一方面,很多人只能在宗教塑造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灵魂的慰藉,很多人都相信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当时的人来说,灵异之事绝非趣味谈资,而是真正相信的东西,是面对现实苦难时不得不依赖的精神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讲,《晋书》中存在大量神秘叙事,也是对当时的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后人阅读其中的奇闻异事,或许看到的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却往往忽视其背后的现实困顿与无奈。史书既是对一个时代真实历史的记录,也折射其时代的精神症候,后人研读古代史书,也不能只看其中的故事,还需思考这些故事何以出现,揣摩叙事背后的写作思维,在研究史料来源的同时,更深入地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

《晋书》

从历史写作的角度看,《晋书》是唐朝初年房玄龄等贞观文人在短短两年间修撰好的,不仅时间短,写作对象也是几百年前的往事了。两晋南北朝战乱频仍,很多割据政权虽然有自己的官修史书,但大多在战火中亡佚了。民间记录虽然也有一些,但权威性不足,且存在大量怪力乱神之说。房玄龄等人只能以南齐学者臧荣绪写的《晋书》为蓝本,结合其他零散在各处的资料,拼凑成一本官修《晋书》。这其中难免就有大量语焉不详、自我矛盾乃至志怪小说的内容,虽然读起来比较有趣,但也消解了史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很难说《晋书》是最好的晋史作品,但在古代的历史写作话语体系里,官方定调决定一切。因为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的作品,还给一些篇章写了评语,加上《晋书》之外的典籍大多不成体系,后世只好以《晋书》为正典,它也得以进入二十四史的经典序列。

0 阅读:1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