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会像潮水一样,有涨有落,“落”不可怕,可怕的是“落”下去之后丧失了“涨”起来的勇气。这个道理放到家族上来说一样适用,没有哪个家族可以一直走上坡路,如果因为走了下坡路而失去振兴家族的信念,那么这个家族也就很难再重现往日荣光了,比如东汉末年的汝南袁氏,在群雄争霸期间被曹操打入了谷底,自此一蹶不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按理来说,世家大族底蕴深厚,即使跌入谷底,依然比寻常家族更容易壮大,怕就怕像汝南袁氏一样甘于现状,不思复兴之事。两汉时期有一个家族或许没有汝南袁氏的名气大,但是却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跌入谷底,也永不言弃,在奋斗了百余年后,不仅成功实现复兴,还续上了长达两百多年的辉煌之路。这个家族便是扶风马氏,今天我们便一起回顾扶风马氏那超强的倔强与力量。
扶风马氏之郡望
一、西汉时期的沉沦1、卫赵抗秦封马服,保家忠谏启扶风
扶风马氏的姓氏源于战国名将赵奢的封号—马服君。赵奢本为赵国宗室,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只当了一名收税小官。他从不觉得这是大材小用,他在任职期间兢兢业业,秉公执法,被平原君赵胜所看重,因此进入了赵惠文王的视线。适逢秦国悍然出兵围攻赵国重镇阏与,因此地和邯郸之间道远且艰,就连廉颇都认为阏与没法救,可赵奢却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亲率赵军打赢了阏与之战,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都说虎父无犬子,赵奢却有个纸上谈兵的败家儿子—赵括,此子在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期间指挥失当,致使包括他在内的四十多万赵国将士命陨沙场。得亏赵奢之妻忠心为国,在赵王要任命儿子赵括为将时,极力劝止,他们家族方才躲过一劫,赵奢的幼子赵牧还能在赵国为将。后来,赵牧之子赵兴为表对祖父功绩的纪念,以及不忘伯父的教训,将姓氏改为“马服”。或许是复姓不大习惯,又略“服”为“马”。
赵奢画像
赵国被灭后,马兴一家作为赵国贵族后裔,被强行迁徙到咸阳。秦始皇对马兴的好感还是不错的,封他为武安侯。进入西汉时期,马兴之孙马述因军功被封为平通侯。汉朝尚武,像他们家这样走军功封侯之路的不在少数,马述之孙马通在汉武帝时期多次出征匈奴,虽立有战功,但是不足以封侯。适逢巫蛊之祸爆发,马通奉命平定太子刘据,立有大功,由此得偿所愿,被封为重合侯。
汉武帝情绪稳定下来后,很快就觉察到事有蹊跷,经过调查,太子沉冤得雪,幕后黑手是江充等人。汉武帝对此追悔莫及,他下令将江充灭族。江充是邯郸人,和马通一家有老乡的情谊,两家在长安交往甚密。马通和兄长马何罗生怕汉武帝因此对他们家下手,遂利用职务之便,合谋行刺汉武帝,不料被金日磾撞见,行动宣告失败,致使他们全家骈诛,族人被迁至扶风茂陵,开启了扶风马氏的新历程。
巫蛊之祸
2、虽有幼子侥幸存,刑家难有大作为
阴谋弑主之罪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最大的罪之一,扶风马氏背上了这样的罪名,未来之路着实难料,只要天下还是汉武帝这一脉的,他们家要想翻身,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也是天不灭马家,马通之子马宾侥幸存活,他的存在如同他的先祖赵武(赵氏孤儿)一般,注定要背负着家族复兴的使命负重前行。就是不知道他能否像赵武一样重振家声,毕竟时代不一样了。
对于马宾来说,能走的路着实有限,军功之路涉及军权,上面肯定不会让他走的,万一他哪天也要弑主报仇呢?学儒之路涉及经学传承,他们家一向不注重这方面,哪有什么传承可言?想办法去拜个名师?可又有哪个大儒会冒风险收下他这样一个刑家之子为徒?如此说来,武不行,文也不行,那他是不是就无路可走了呢?别着急,汉武帝给他留下了一条鲜有人知的路。
马宾能否成为翻版的赵氏孤儿?
当然,汉武帝肯定不是特意给他留的,话说汉武帝早前为了增强对显贵们的掌控力,专门设立了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的机构,名曰“绣衣使者”,江充便是汉武帝曾经重用的“绣花使者”之一。说白了,这个机构就是帮皇帝干私活、脏活的,而这个机构里面的人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他们虽说比较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但是不容于显贵。一般来说,世家子弟都不会愿意干这种差使。
马宾好歹是贵族出身,心里自然也是瞧不上“绣衣使者”的,可他为了家族计,依然在汉宣帝时期成为了一名“绣花使者”。在他的努力下,扶风马氏和皇室之间的关系有所好转,他的孙子马仲在西汉后期当上了玄武司马,这个官职虽然看着不高,但是很关键,主要负责皇宫玄武门的宿卫工作,可见笼罩在他们家顶上的阴霾已经逐渐散去,复兴有望。
想不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会搞出“绣衣使者”这样的机构吧?
二、东汉时期的复兴1、伏波未入云台像,幸有好女美名扬
随着王莽的权势日益壮大,扶风马氏迎来了转机。其一,扶风马氏和皇室有隔应,和王莽家族无仇;其二,王莽需要更多豪族的支持,尤其是像扶风马氏这样的关中豪族。马仲的4个儿子均在王莽的支持下,先后当上了两千石的高官,长子马况任河南太守,次子马余任扬州牧,三子马元任上郡太守,四子马援任新城太守,其中属马援的成就最高。
马仲去世时,马援年纪尚小,故而由兄长抚养长大,兄长们请名师教他《齐诗》,他却对诗词文章提不起半点兴趣,总想着到边郡闯荡。后来,他因私放刑徒而犯下重罪,只身一人跑到西北放牧为生,算是变相遂了他自己的心愿。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在西北混得还蛮开,一来他放牧愿意动脑筋,产出多,二来他轻财好义。新莽末年,中原板荡,王莽广揽天下豪杰,他被任命为太守。
铜柱折,交趾灭——大汉伏波将军马援
新莽灭亡后,他回到自己所熟悉的西北避乱。然而乱世之下,又有何处是净土?他先是被陇右隗嚣所看重,后在奉命出使刘秀阵营期间,被刘秀的风采折服,遂找了个机会归附于刘秀。他为东汉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平羌乱、定交趾、击乌桓,因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新息侯,俨然是东汉炙手可热的人物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云台二十八将里竟然没有他,按功绩来说,他绝对是够格的。
云台二十八将是汉明帝刘庄弄出来的,而他的皇后正是马援的小女儿,或许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汉明帝才避了个嫌。不过不要紧,比起云台二十八将的虚名,扶风马氏出一个皇后无疑更实在。马皇后是货真价实的贤后,她严于律己,谦逊待人,对娘家人要求亦很严苛。无论是汉明帝,还是汉章帝,每次想封赏她的娘家人时,她都果断力辞。在外戚当道的东汉,扶风马氏没有像其他外戚那样祸乱朝堂。
一代贤后——明德皇后马氏
2、文武相济恒久远,枝繁叶茂永留根
扶风马氏以武起家,以武复兴,旁人或以为这只是一个世出武将的豪族,其实他们家自打进入东汉时期后,文化风气就并不比传统的经学世家弱多少。就拿前文中提到的马皇后来说,她在出阁前就以才女著称,入宫后参与了《显宗起居注》的编撰工作,有人说她是华夏古代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史学家。另外,她的堂兄马严亦对史学颇有研究,曾与班固等人共定《建武注记》。
马严善于教子,他的的七子马续和五子马融都被他培养成了不错的文化人。马续博览群书,曾在班固去世后为《汉书》补写《天文志》。马融学识渊博,是东汉著名大儒,他曾开创性地遍注群经,为古文经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同时,他从不敝帚自珍,乐于讲学,像后来的郑玄和卢植等知名大儒都是他的弟子。
一代大儒——马融
家族子弟中继承马融学问最多的是其侄孙马日磾(马融之兄马歆的孙子),他在学业有成之后步入仕途,与蔡邕、卢植和杨彪等大儒一道补续《东观汉记》,并一步一个脚印,当上了“三公”之一的太尉。可以说马严这一支已经有文化世家的气象了,就连蜀汉名臣—白眉马良都是其三子马歆的曾孙。既然说起蜀汉,不得不提马超。
马超作为演义中的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其领军打仗的本事自然是过人的,他曾在潼关之战中差点送曹操去见了阎王,而他同样是出身于扶风马氏,是马援的后裔,只是因其祖父马寿留居陇西而成为了西凉马超。扶风马氏枝繁叶茂,以扶风为起点,在西凉、洛阳、南阳、岭南、襄阳和开封等数十个地方诞生出支派。
一代名将——马超
结语不管朝代如何变迁,扶风马氏都能够不断谱写他们的篇章。仅在唐朝就有马周和马燧等名相,其中马遂更是那种能文能武,出将入相的典型,他不仅是名相,还是名将,他在唐德宗时期因功被封为北平郡王。此外,以马三宝、马正会和马存亮为代表的唐朝名将同样都是源出于扶风马氏。
纵使到明清时期,以桐城马氏为代表的扶风马氏之支脉依然人才辈出,涌现出众多的经学大家。时至今日,遍布各地的马家村、马家堡和伏波村,多有扶风马氏的后裔聚居,就连那个出自于浙江嵊州马氏的首富都是扶风马氏的后裔。为何扶风马氏能够有如此盛况?恐怕和马援那句“穷且益坚,老当益壮”是分不开的,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参考文献:
《汉书》
《扶风堂》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