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楼市,确实比想象的要难。
市场就不说了,无论是人气,还是价格,很多从业者都不愿提及,大家的感受最为真实。而且,还有两个因素似乎也在削弱楼市最后的倔强。
一个是2023年就快要结束了,关于出生人口的数据也将出来。不过,从目前各地陆续公布的数据看,比2022年又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像辽宁辽阳前三季度出生人口同比下降了15.1%,山东德州也下降了15.8%,发达地区的江苏常熟也有2.6%的下降。所以,业内专家就预测了,我国出生人口在2022年956万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下降,2023年比较难超过800万。二个是统计专家、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日前的撰文中写道,根据北师大收入分配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月收入低于2千元的人数有9.64亿人,我们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压力,这可能是未来买房需求不足的问题。
谁都知道,人口对应着楼市需求,人口持续下降对楼市的影响不言而喻。而收入呢,直接关系到购房能力,如果实际情况真如李迅雷所言,这个低收入群体占比达到总人口68.27%,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说明过半的人都没有购房能力。其实,可简单的算一笔账,吃穿用、看病等基本花费,即便再省,一个人起码也得支出千儿八百,再加上人情世故和孩子教育支出,基本都没钱可剩,哪还有购买总价几十万,几百万的房子呢?
看到这里,应知道,当下楼市的难,似乎并不只是因为房价高企、楼市泡沫、外部因素等原因那么简单。过去楼市所依赖的人口和收入都在发生变化,像人口,就算2023年人口出生800万左右,但死亡人口则有1000万-1100万,这相当于一年净减少了200-300万人,如果生育率不改变的话,这样下去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收入就不说了,买房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生计无忧后才会考虑的问题。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心里很矛盾,虽然说现在挣的银子不容易,但银子的购买力却在不断下降,势必会把银子用来理财,以对抗通胀,但眼下的情况下,渠道少之又少,大多数人的做法还是存银行,甚至还有买房的。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果你手中有100万,该继续存银行还是又买房?2个信息下,答案已逐渐显现。
第一,存款利率下降趋势形成。
自国有5大行12月下调存款利率后,3年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这是5大行本年度第三次下调利率。目的很明确,由于经济发展面临压力,需要扩大内需,很显然,大家都把银子存起来收利息肯定不行,通过不断降息,刺激人们把钱从银行取出来用于消费才是目标,而且这也不是短期行为。
正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2021年所言,10年后,想买一款年化收益3%的理财产品,可能要像汽车摇号那样难。都知道,理财产品本身就属于高风险高收益那种,3%都达不到,那没风险的固定存款还能有几个收益。说白了,经济基数越大,发展压力越大,只能通过不断降低利息,让大家把钱拿出来消费,像一些发达经济体一样,不但存款没利息,还要收管理费也不是不可能。从这个角度看,存款利率持续向下的趋势不可逆。
第二,楼市刺激效果初显。刺激有没有效果,我们一般看两个方面,一是成交量,二是土地市场反应,前者是购房者的反应,后者是开发商的反应。
成交量方面,就目前看来,一线城市继认房不认贷后,继续降低房贷利率、下调首付比例,市场也得到了相应反馈。几个典型的事件,如根据中新经纬的信息,新政落地后的10天内,新房日均成交量增至499套,比新政之前的前10天日均成交量高出44%。深圳近3周二手房成交量为7.5万平,远高于新政前年内周均的5.8万平,一个豪宅盘日卖57亿也刷爆了朋友圈。而上海也有类似情况,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某项目,从开始没什么成交量,新政落地后,每天看房的人明显增多,周末人量更多,10来天时间,项目已经销售了63套房。
土拍方面。业界都有土拍是楼市的“晴雨表”说法,因为地价决定了房价,土拍市场冷热决定了楼市冷热。就年底的各城最后一拍来看,热度明显要比年内的前几场要好,像成都、杭州土拍均诞生新“地王”,有的还几个地王,而楼市热度一直不及他们的郑州,开始有溢价地块成交,数量也有好几幅。而武汉虽说底价成交地块多,但国央企参拍比较积极,12月26日一天卖了35块地,其中10块地楼面价破万,一下卖了305亿。眼下土拍虽谈不上火爆,但起码看到自然部下文要求放开土拍限价,实行价格则得后,市场确实出现了积极变化。
看了以上两个信息,我们不能说楼市马上就要火热了,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说,市场恢复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所以,并不是让大家马上就去买房。但问题是,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存钱无法抗通胀,还有别的投资渠道吗?这或许是每次楼市政策放开一下、总有一波人冲进去的原因,手中的资金,银行存钱不抗通胀,不买房干什么呢?毕竟,房子即便在现在的发达国家,它还是携带重要的金融属性,这是无法绕开的现实。
所以,到底选择存银行还是买房,答案其实已有或者将进一步显现。
事实上,所谓抑制楼市的因素,并不是没有解。就拿收入和人口的弱面来说,比如低收入占比高的问题,如果真如李迅雷所言,我们的低收入群体真有那么多,那这何尝不是一个提升的潜力呢?我们现在的GDP已经很高了,起码具备了国富的条件,而民薄,深层次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按照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提出者、国家智囊腾泰(受邀向两任总理汇报经济形势工作)的建议,应尽快退出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原因就在于,我国现在需要扩大内需发展经济,但内需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而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7%下降至2011年的40%,而现在也不过占43-44%,远低于老美的72%占比。因而,尽快提高收入GDP占比,是必然趋势。滕泰的建议是,推出中国版收入倍增计划:
1.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并推出中国版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目标、步骤和路线,多种途径确保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2.为了尽快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要减少土地和金融等部门的垄断收益,相应提高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报酬。
3.应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4.通过消费券或者现金补贴直接增加居民收入。
5.最后,及时启动“全民基本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计划,让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增长。从目前的4亿人左右,十年内增长到7亿人左右。
还有出生人口。我们人口基数这么大,人家印尼人口不及我们的1/5,我们一年的出生人口数量都快要与人家接近了,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现象。其实,如果滕泰的收入倍增计划得以实现,当然,个人也觉得有较大可能性,毕竟,这么大智囊也不是随便说说的,有其依据,这不正是践行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吗?那么,再加上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了,生育率重新回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总结一下。
如果有资金,存银行显然是不合算的,正如方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日前所言,每年货币增速10%左右,普通人要跑赢印钞机太难了。所以,个人的建议是,如果有好的房子,价格也不错,能买房还是买房。这里突然想起一个信息,都知道日本东京的房价自上个世纪90年代跌了很多,但到2003年触底后就反反复复回升,自去年超过90年代高点后,今年11月同比去年再涨36.7%,这主要来自海外的投资需求。说白了,别人发现了价值,你不买,人家买啊。
当然,一定有网友说,人家需要那么多年才涨上来,我们这才几年?这里需要明的是,我们与日本的国情不一样,比如我们家庭房产的银行坏账率、人口基数、改善需求,以及政策支持都是不一样的,恢复时间自然也是有区别的。至于需要多久,还有待观察,但趋势就是这么个趋势,这是笃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