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第35期
想必这时候,张让他们已经知道了袁绍等人的屠杀。精于人情的张让,面对非要致自己于死地的士兵,没有任何的办法。宦官们一直依仗是皇权的威仪,而此刻皇权的威仪在这帮人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震慑作用。没了皇权的庇护,宦官们就是天下最软弱的群体。宦官、太监专权,所凭借的不过背后皇帝、皇太后们罢了。皇权落地的时候,他们不过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图4、带着皇帝逃跑的张让等(《董卓进京》)
可是,袁绍、袁术兄弟居然居然还让张让他们带着皇从皇宫里带着皇帝帝跑了。袁绍为首的这群人这时候真不知道在做些啥,连几个宦官都看不住。不过从这个侧面,可以想像当时整个京城是多么的混乱。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袁绍这边内部的不协调,以及进攻皇宫的一时起意。对于除掉宦官之后的政局,袁绍完全没有做全盘打算。亦或,那就是真正造反的军队并不多,更多的人,此时都在围观,等待局势的明朗。
张让他们一直带着皇帝逃到小平津,洛阳北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此时的宦官们,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是在逃命。而他们能逃得了多远?由于逃跑的太过于匆忙,以至于象征皇帝最高权威的六颗印玺都没有带。公卿们都跟着从皇宫平乐宫出来,但没有几个跟着皇帝跑的。只有尚书、刘备的老师卢植,沿着河岸跟随。不久前被任命为河南尹的王允也派了闵贡跟随卢植。

图5、逃亡中的汉少帝以及陈留王
可以想像当时洛阳一片大乱,朝臣们群龙无首。皇帝被宦官们拐带走了,群臣们却没那么着急。东汉末期,皇权与权势家族的隔阂可见一斑。此时的权势家族,应该有不少此刻都静悄悄的躲在一边,等待这一次争斗的最终尘埃落定,然后再往前台走。毕竟像这样外戚和宦官的争夺在东汉末年已经不是一两次了。万一站错了队,说不定是要被灭族的。
卢植、闵贡追着宦官们到黄河边。闵贡看到张让他们,远远就是指责:“你们还不快快自行了断,难道要等着我杀了你们?”说完,闵贡就斩杀了几个宦官。张让等人看到这架势,知道难免一死,先和闵贡作揖。然后,张让又给汉少帝刘辩下拜,说:“臣子们先死了,陛下你自己保重。”说完,张让就带着剩余的宦官跳黄河而死。
张让他们的罪,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不过,他们真的跳了黄河了,他们的主子汉少帝的境遇,能好的了吗?可能要更凄惨了吧。东汉的宦官们就这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一次宦官弄权,要再等很久了。
看张让投黄河之前的这些作为,还是相当体面的。比起别的很多面对死亡的人,要从容自如的多。而且他们到这个时候,根本没想挟皇帝,或拉着皇帝一起垫背,一起跳黄河。史书上写着的裹胁、威胁,不少都是史官们在大的文化氛围下,不得已的写法。相比起来,之后汉家皇帝,要受的被裹胁的苦,现在这点根本不算什么。

图5、闵贡与汉少帝、陈留王(《董卓进京》)
再看看张让他们死了以后,汉少帝刘辩等的惨样。闵贡扶着汉少帝和陈留王,一起摸黑往南走。天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微弱的星光,他们想着尽快回到皇宫里去。走了好几里地,才弄到一个民家的牛拉车,几个人都挤到车上,一直走到洛阳北边的北邙山脚下。第二天一早,才又找到两匹马,汉少帝刘辩骑一匹,陈留王刘协和闵贡骑一匹,继续往前走。再走的时候,路上才遇到一些跟随而来的公卿朝臣。
落魄的东汉皇权,第一次真正掉在了地上。史官们有意描写皇帝的落魄样,多少和他们心中皇权高高在上的一贯印象有关。可汉少帝刘辩的凄惨,才刚刚开始。没了舅舅何进、何苗的庇护,刘辩这皇位能保得住吗?

图6、汉少帝刘辩
这时候,袁绍要是一个合格的当家人,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两件事,一件是将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上,另一件是有效控制京城里的军队。但这时候的袁绍,好像隐身了一样。或许他这一刻正沉浸在屠杀宦官之后的喜悦之中,从这时的表现看,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而且一点都不关心汉少帝跑哪了,好像皇权的存在和他没一点关系一样。另一件他要做事——有效控制京城周边的军队,他一样没做到。
这会等待在京城外的董卓,可没闲着,马上带兵赶到寻找流落中的皇帝。史书上只说了董卓的应对措施,却一句没提袁绍,这会袁绍到底在做啥?袁绍有很多机会掌控东汉朝局的,可是一次又一次他都让机会溜走了。袁绍最后落寞的结局,其实早在这个时候就注定了。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