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字读懂青岛历史,看青岛如何超越烟台、如何深刻影响近代中国

诗珊谈历史 2024-11-18 22:40:54

中国北方所有的海滨城市里,有三个知名度最高,一个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大连,在东北辽宁省;另外两个都在山东省,一个名叫青岛,另一个名叫烟台。

放今天看,青岛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知名度,都远远超过烟台。可历史上并不一直都是这样。历史上,烟台开埠要早过青岛,烟台是大清朝北方最早开放的三个通商口岸。当烟台已经是中国北方最繁忙港口、最重要贸易集散地的时候,青岛还是默默藏在胶州湾里的小渔村。青岛是如何崛起,如何完成对烟台逆转的呢?可以非常确定的说,青岛超越烟台的过程中,铁路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变异山川之火车拉来的城市系列,这一期我们就和大家了解一下大连之外,另一座铁路拉来的海滨城市——青岛。

图1、青岛市容

(一) 青岛名字的由来

在介绍青岛崛起之前,我们先说一下青岛名字的由来。去过青岛的人们都知道,青岛是依山傍海、非常典型的海滨城市。可为什么它名字里带一个“岛“字呢?岛应该四面环水才是,可青岛并不是。

青岛的这个“岛“字,来自一个现如今名字叫”小青岛“、”琴岛“,面积只有0.12平方公里的小岛。如今这个小岛因为修建的防波堤,与大陆相连,也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岛屿了。青岛市名字最早源头的小青岛,在1988年之后被开辟为公园。去青岛旅游的话,大家有空可以去这个小岛看看。

图2、遥看小青岛

不过值得说一下,历史上叫青岛的岛屿可不止这个小青岛。小青岛清朝时所归属的即墨县,就有另外一个岛屿名叫“青岛“,为了避免混淆,如今这个叫”青岛“的岛屿被改名为三平岛。

当时的人们将这个特别的叫“青岛“的小岛屿作为地标,将小岛北边的海湾叫做青岛湾,紧靠海湾的村子叫做青岛村,村南的小河叫做青岛河,村东南的山叫做青岛山。

图3、小青岛

1898年,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之后,所租界地区用了胶州湾的旧称“胶澳”,在青岛村周边规划了一个20平方公里的小城市。这个新建设的小城市,德国人沿用了青岛这个名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租借的胶州湾被日本人占领。之后在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胶澳地区,成立青岛特别市。从那时候开始,青岛成为这个著名海滨城市沿用至今的名字。

(二) 德法俄都垂涎的胶州湾

沿着北方海岸线看,胶州湾是除了渤海湾之外中国北方最大的环形半封闭海湾。从胶州湾出发,越过稀疏的山东丘陵带,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胶州湾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正是如此,在晚清,胶州湾成了法国、德国、沙俄三国都垂涎、都企图侵占的地方。

1879年开始,李鸿章为首的北洋系开始打造“大沽、旅顺、威海卫“渤海湾防御三角,之前完全洞开的渤海湾海上防御逐步得到了加强。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大沽进而占领北京的事件已不可能再轻易发生。

图4、李鸿章规划的渤海湾防御三角

拥有海上优势的列强,要再想进攻北京,若不突破渤海湾防御三角,就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就有了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在海战中全歼驻福建水师、占领澎湖列岛后,准备北上攻取胶州湾,进而沿陆路进攻北京的计划。为预防法国人进攻,清廷派兵到青岛村附近加强防守,但随后撤走。

之后,在1891年,光绪皇帝批准了胶州湾设防建议,调派了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的4营淮军移驻胶澳,将总兵府设在下青岛村东畔,并筑军营、炮台,建栈桥码头等,青岛口成为海防重地。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大清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清海防又一次完全洞开。之后,沙俄、德国、法国逼迫日本吐出马关条约大清已经割让给日本的辽东半岛。

图5、胶州湾地图

以帮清廷要回辽东半岛的功臣姿态,沙俄、德国两国都打起了占据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胶州湾的算盘。从1896年开始,俄国将胶州湾作为太平洋舰队的越冬地。听闻消息之后的德国也不甘示弱,马上就派舰队造访胶州湾。并在当年12月,向清廷提出租借胶州湾的请求。德国的请求很快被清廷拒绝,但德国租借胶州湾的企图并没有就此打消。

(三) 巨野教案与德国租借胶州湾

1897年11月1日,山东省曹州府巨野县两名德国天主教神父不明原因被杀,史称“巨野教案“。很可能是由山东地区大刀会一类民间组织引发的、不起眼的巨野教案,却引发了一系列深远影响中国的巨大事件。山东地区之后教案频发,以致义和团崛起,进而引发庚子之乱,巨野教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不过巨野教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13天之后,德国出兵占领了胶州湾。听闻巨野教案消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马上命令正在上海的德国东亚舰队北上,于11月14日占领胶州湾。很快在第二年1898年3月6日,德国和大清政府签订了影响深远的《胶澳租借条约》。

图6、德国军舰抢占胶州湾

听闻德国占领胶州湾,一直觊觎胶州湾的沙俄很是不快。出来阻拦,德国以帮助沙俄再取得其他港口为妥协,才让沙俄承认了《胶澳租借条约》。之后,沙俄租借旅大地区也是巨野教案直接引发的连锁反应事件之一。

(四) 胶济铁路与青岛的崛起

不过,受《胶澳租借条约》影响最大的是包括青岛在内的整个胶州湾德国租借区。依照《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向大清朝租借原属于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的环胶州湾区域土地九十九年。从此,正在崛起的德意志帝国获得了长期以来一直期望的远东发展基地,不久之后便开始了以青岛村附近区域为中心的整体规划建设,青岛的现代城市化进程正式开始。

《胶澳租借条约》除了租借胶州湾土地之外,还约定了要由德国人修两条从胶州湾出发、横穿山东到山东省省会济南府的铁路。条约中的这一条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名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的建议而提出的。特别延伸说明一下,如今知名的 “丝绸之路“概念,就出自于李希霍芬的这本书。同时,《胶澳租借条约》德国获取到了允许其商人拥有所修建铁路周边三十公里采矿权的特别权益。

图7、胶济铁路线路图

《胶澳租借条约》要修的两条铁路,一条由胶澳地区经潍县、青州(今益都)、博山、邹平等地到达济南,另一条由胶澳地区经沂州(今临沂)、莱芜至济南。这两条铁路最终只修成了前面一条,就是著名的“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1899年动工,1904年通车。横贯山东的胶济铁路,通车之后深刻的改变了山东的经济格局,辐射带动了胶济铁路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胶济铁路更让刚刚开埠的、胶济铁路的起点青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898年,德国人刚占领胶州湾地区的时候,整个租借地人口只有8万。之后,德国在租界区东南侧青岛村周边规划了2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方案,并在之后建成了大型码头。铁路辐射山东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大型码头通航全世界,这样路港一体化的青岛,很快成了山东最重要的港口。

图8、青岛最早规划图

到1910年,青岛开埠仅仅十二年,人口就增长了一倍,达到了16万。近代中国的很多个第一都在这里创造,最早的长途汽车、最早的矿泉水厂、最早的汽车公路、华北最大的造船厂等等。

(五) 青岛如何超越烟台

伴随着青岛的崛起,山东的另一个海滨城市,一样拥有深水大港、1862年便开埠的、有十七个国家领事馆的、曾经是北方三大通商口岸的烟台,却很是失落。关于烟台的历史,我们之后在《铁路带走的荣耀系列》中会和大家详细介绍,这里我们着重看烟台和青岛的竞争关系。

烟台和青岛同在胶东半岛,作为港口辐射带动的区域重叠,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烟台在与青岛的竞争中,最大的劣势就是烟台没有胶济铁路这样的铁路线提供便利的陆路运输。同样的货物,运送到烟台、青岛港口之后,由于没有铁路,从烟台运往山东及华北各地的运输成本比青岛要高不少,而运输时效又比青岛慢。自然而然,随着时间的发展,烟台曾经拥有的华北集散最重要港口、山东省第一大港地位逐渐被青岛取代。

图9、烟台港

在胶济铁路开通前的1903年,烟台贸易总值要占山东省贸易总值的七成以上,是青岛港的2.5倍多。而短短十年时间,到1913年,就完全反转了过来,青岛港贸易总值已经占到山东省贸易总值的六成左右,而烟台港只占三点五成左右,烟台的贸易总值已经不到青岛港的六成。

由于胶济铁路带来的便利交通差异,晚清民国“青岛日盛、烟台日衰“的局面成为当时人热议的话题。一直到今天,青岛也是山东经济的老大哥,长期领先烟台这个胶东半岛的邻居。虽然烟台现在也有了铁路,甚至还有修跨海隧道的规划,但历史机遇一旦错过,领先优势就很难再夺回来了。

(六) 二十一条、五四运动都因青岛而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主角。包括青岛在内的胶州湾是德国租借区。因为德国租界区这个特殊身份,青岛成为引爆中国近现代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由于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大陆上以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为首的同盟国,与以英国、法国、俄罗斯为首的协约国打成一片。而早在1902年就与英国签订盟约关系的日本,乘机要求德国人让出其经营已久的、包括青岛在内的胶州湾地区。

图10、日本人从德国人手中抢占胶州湾

德国人自然不干,于是日本向德国宣战。紧接着,日本就进兵攻打胶州湾。1914年9月,日本军队分两路围攻胶州湾,一路从如今归属于烟台市的龙口、另一路从如今归属青岛的仰口登陆。经过两个多月的围攻,日本军队终于逼迫驻青岛德军投降。日本于是趁机占领了青岛,以及之前被德国人控制的胶济铁路沿线。

日本人占领青岛之后,当时的北洋政府与日本紧急协商,要求日本军队退出胶州湾。但日本没有让步,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得寸进尺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之后将条约内容和交涉情况透露给新闻界,进而引发了中国国内各方对日本占领胶州湾行为的抗议。最终,中日双方在1915年5月25日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条约中,对胶州湾权益采取了暂时搁置的办法,胶州湾暂时由日本占领,但日本想要继承德国在《胶澳租借条约》的权益,那就要得到德国政府承认才行。

1918年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的决议《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原有的胶州湾权益转让给了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国内学生群情激奋,于是在1919年的5月4日走上街头,爆发了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青岛就这样成为了这场中国最著名的、学生自发组织的、激发唤醒了更多人的、街头抗争运动的导火索。

图11、凡尔赛和会

(七) 青岛问题的解决及发展

在五四运动引发的巨大反抗压力之下,北洋政府最终没有签署巴黎和会的最终决议《凡尔赛和约》。为解决《凡尔赛和约》遗留问题,在1921年至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与日本针对胶州湾问题最终达成协议。在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终于将胶州湾主权及胶济铁路权益归还给了中国。

图12、华盛顿会议现场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收回胶澳租借地,随后成立青岛特别市。之后在北洋政府、南京政府期间,青岛由于其重要的港口地位、发达的经济,长期是中央直辖市。1938年青岛第二次被日本人占领,之后一直到1945年光复;日本前后两次,占领青岛的时间超过14年。

不过无论是在日本占领时期,还是国民政府管理时期,青岛都是以直辖特别市存在的。一直到1949年解放,青岛才并入山东省,成了山东经济的龙头。

图13.青岛历史区域

《火车拉来的城市》系列,这一期关于青岛历史的介绍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关注华北地区另外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有着最为励志村庄逆袭故事的石家庄。

历史深处,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进程中,以现代视角去解读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事与人,欢迎关注!

0 阅读:0